八下科学期末提高训练-生物的呼吸作用 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科学期末提高训练-生物的呼吸作用 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6-10 09:59:0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科学期末提高训练-生物的呼吸作用
1、为了探究小麦种子萌发时所进行的细胞呼吸类型,小乐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种子萌发过程中,如只进行有氧呼吸,则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相等;如只进行无氧呼吸,则只释放CO2不吸收O2。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及材料如图所示。
(1)甲烧杯内的A为氢氧化钠溶液,则乙烧杯内的B为等量的 
 。
(2)若不考虑外界因素的影响,小乐预测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及结论如下,补充完整。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装置红色液滴左移,乙装置红色液滴不动
只进行有氧呼吸
甲装置红色液滴不动,乙装置红色液滴右移
只进行无氧呼吸
 
 
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3)若考虑外界因素的影响,为校正装置甲、乙中因外界因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还应分别设置对照装置丙、丁。
①可引起气体体积变化的外界因素: 
 
(写出1点)。
②对照装置丙、丁的设置方法: 
 

2、BTB溶液是一种二氧化碳指示剂,相对于澄清石灰水能测出更低浓度的二氧化碳。往
BTB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颜色从蓝色变为黄色。小明想利用BTB溶液验证植物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于是设计了以下实验:
步骤一:把数颗新鲜菠菜装入黑色不透光塑料袋中,用绳子扎紧袋口,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步骤二:挤压塑料袋,将袋中的气体通入BTB溶液中,如A组所示,观察溶液变化
步骤三:再取等量新鲜菠菜用开水烫2﹣3分钟,重复上述步骤一、二,如B组,观察实验现象
(1)实验中设置B组作为对照组的目的是 
 。
(2)若要得到“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结论,则实验中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
 。
(3)若将该不透光装置放在阳光下重复实验,小明发现实验现象更明显,原因可能是 
 。
3、如图中的甲是一个研究动物呼吸的装置,该装置放在室温的环境中。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碱石灰的作用主要是 
 。
(2)装置乙与装置甲比较,两者存在的一个不同点是 
 ,这样做的目的是 
 
(3)过一段时间后,着色水滴的移动情况是 
 ,原因是 
 。
4、如图所示为探究呼吸作用的三套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一中,将两个密封瓶在相同环境中放置一昼夜后同时放入燃烧着的火柴,发现甲瓶立即熄火,乙瓶能燃烧一段时间,这说明 
 。
(2)在实验二中,密封装置在暗处放置一昼夜后通过导管向外挤压袋中气体,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 
 。
(3)在实验三中,两个密封瓶在相同环境中放置一昼夜后,发现乙瓶中的温度计读数明显高于甲瓶中的温度计读数,这说明 
 。
5、为研究植物呼吸作用,小科进行了以下实验:Ⅰ.选取两份等量且生长状况相同、具有完整根茎叶的新鲜菠菜,编号为甲组和乙组。甲组菠菜用开水烫2~3分钟,乙组不
作处理。然后将两份菠菜分别放入相同恒温箱中,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探头置于箱内(如图1)。Ⅱ.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探头,采集24小时装置内氧
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并自动生成两种气体浓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2和图3.(不
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实验分析与评价:
(1)实验中采用的恒温箱是密闭且 
 的。
(2)实验中能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3)根据图2和图3可知,乙组氧气浓度先降低得快后降低得慢,二氧化碳浓度先升高
得快后升高得慢,原因是 
 

6、甲图是测量种子萌发时锥形瓶中气体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锥形瓶中放的种子事先用水浸泡过并在稀释的消毒剂中清洗过(不影响种子生命力)。实验开始时U形管左侧与右侧液面相平,每隔半小时利用标尺量出右侧管内的液面高度变化,实验结果见乙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种子为什么要在稀释的消毒剂中清洗 
 。
(2)此实验的实验目的是 
 。
(3)分析0~3.5小时内气体体积变化原因 
 。分析3.5小时~4小时内标尺读数没增加最可能的原因 
 。
(4)本实验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设计对照实验,因此实验数据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请设置此实验的对照实验 
 。
(5)由于外界温度、压强的改变导致气体体积改变,在对照实验中气体体积变化在2小时是+0.2个单位,那么同等条件下萌发的种子此时实际呼吸速率是 
 单位/小时。
7、小徐为探究种子呼吸作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 
 。
(2)小徐认为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小金认为不正确,因在密闭的试管中,物质的 
 不会改变。
(3)实验观察到甲装置中石灰水变浑浊,乙无变化,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4)如果将装置乙中的已煮熟及消毒的种子换成 
 的种子,并将其置于与装置甲不同的温度环境中,则小徐可以进行探究种子的呼吸作用与温度有关的实验。
8、为了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小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是因为试管内的 
 (填化学式)减少,而导致气压减小的缘故。
(2)小金同学认为可能是乙装置漏气导致红色水滴移动不明显。小华同学用一个简单操作证明了该装置气密性是良好的,你认为小华同学的操作和现象是 
 。
(3)小金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两个装置的质量,若实验前后种子的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你赞同他的做法吗?说明你的理由。 
 。
9、为了探究“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与空气中氧气含量有怎样的关系”,小明设计了以下实验:
①取图甲所示的三个相同装置。
②取大小相近、年龄相同、新陈代谢旺盛的小鼠若干只,按图乙设置实验。
③将三个装置放在相同的适宜环境中进行实验。
(1)针对小明探究的问题,提出一个可检验的假设: 
 。
(2)本实验可通过液柱移动的快慢来比较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请分析其原理: 
 。
(3)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从哪些方面对实验进行改进? 
 、 
 。(写出2点)
10、小科为了证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装置①中应装入的试剂是 
 。
(2)将该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3)老师指出该设计不够严密,不能就此验证猜想。请你指出一条原因: 
 。
(4)按要求改进设计并实验时,若观察到 
 现象,则证明植物呼吸作用放出了二氧化碳。
11、小明利用如下实验装置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1)实验前对图甲中的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其目的是 
 。
(2)图甲
A、B
试管内盛放的试剂应是等量的 
 溶液。
(3)图乙中,把几颗新鲜菠菜装入塑料袋中,扎紧袋口,在 
 环境中放置十二小时
后,松开袋口,插入导管,立即扎紧袋口,并将导管插入烧杯中,缓慢挤压塑料袋,蜡烛熄灭。该现象能否说明菠菜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判断并说明理由: 
 。
12、为了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小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塞和试管的连接处。实验前,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连好的依据是: 
 。
(2)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 
 。
(3)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 
 移动(填“左”或者“右”)。
(4)小金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对此,你赞同他的看法吗?说明你的理由。
13、艾江南同学认为绿色植物新鲜的叶片能够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为验证该想法,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按照如图装置,将装有新鲜绿色植物叶片的瓶子放在黑暗处,一段时间后往瓶子里注入清水,观察试管中澄清石灰水的变化.请根据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1)艾江南同学设计的实验,其预期结果应该是: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为新鲜绿色植物叶片进行了 
 作用.
(2)如果在实验开始时把该装置放到适宜的阳光下,则澄清的石灰水不会变浑浊,原因是 
 .
(3)沈略同学看了艾江南的实验设计后,给他提了一个建议:应该再准备一套装置,瓶子里装上开水烫过的叶片,而其他条件相同的环境下进行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验证 
 

(4)艾江南同学还想验证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氧气,他准备利用水芹菜叶和注射器、火柴(其他夹持省略)来完成他的实验,请你帮助他完成设计.你的设计方案: 
 

14、春天是万物复苏种子萌发的季节.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15装置来测量萌发的种子或小动物所吸收的氧气量.他们分别以
20
粒萌发的豆和
4
条蚯蚓为材料,每隔
10
分钟记录一次有色液滴在刻度玻璃管上的读数如下表所示.
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mm)
生物
时间(分)
0
10
20
30
40
50
萌发的豆
0
8
16
23
29
34
蚯蚓
0
4
8
11
13.5
15.5
(1)装置图中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 
 .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种子萌发实验时,有色液体移动的最大速率是 
 毫米/分钟.
(3)动物和萌发的种子实验都表明,在一段时间后,有色液滴移动的速度逐渐减慢.这是因为: 
 .

4
)某同学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出“萌发的种子的呼吸速率比蚯蚓的呼吸速率大”的结论.你认为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为了探究小麦种子萌发时所进行的细胞呼吸类型,小乐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种子萌发过程中,如只进行有氧呼吸,则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相等;如只进行无氧呼吸,则只释放CO2不吸收O2。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及材料如图所示。
(1)甲烧杯内的A为氢氧化钠溶液,则乙烧杯内的B为等量的 清水 。
(2)若不考虑外界因素的影响,小乐预测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及结论如下,补充完整。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装置红色液滴左移,乙装置红色液滴不动
只进行有氧呼吸
甲装置红色液滴不动,乙装置红色液滴右移
只进行无氧呼吸
 甲装置红色液滴左移,乙装置红色液滴右移 
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3)若考虑外界因素的影响,为校正装置甲、乙中因外界因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还应分别设置对照装置丙、丁。
①可引起气体体积变化的外界因素: 温度 
(写出1点)。
②对照装置丙、丁的设置方法: 将甲、乙两装置中萌发的小麦种子分别换成等量的煮沸杀死的小麦种子,其余分别同甲、乙 。
【解答】解:(1)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甲烧杯内的A为氢氧化钠溶液,则乙烧杯内的B为等量的清水;(2)若不考虑外界因素的影响,小乐预测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及结论如下,甲装置红色液滴左移,乙装置红色液滴不动,说明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甲装置红色液滴不动,乙装置红色液滴右移,说明种子只进行无氧呼吸;甲装置红色液滴左移,乙装置红色液滴右移,说明种子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3)若考虑外界因素的影响,为校正装置甲、乙中因外界因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还应分别设置对照装置丙、丁。①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引起气体体积变化的外界因素有温度等;②为校正装置甲、乙中因物理因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还应分别设置对照装置丙、丁,将甲、乙两装置中萌发的小麦种子分别换成等量的煮沸杀死的小麦种子,其余分别同甲、乙。
故答案为:(1)清水;(2)甲装置红色液滴左移,乙装置红色液滴右移;(3)温度;将甲、乙两装置中萌发的小麦种子分别换成等量的煮沸杀死的小麦种子,其余分别同甲、乙。
2、BTB溶液是一种二氧化碳指示剂,相对于澄清石灰水能测出更低浓度的二氧化碳。往
BTB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颜色从蓝色变为黄色。小明想利用BTB溶液验证植物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于是设计了以下实验:
步骤一:把数颗新鲜菠菜装入黑色不透光塑料袋中,用绳子扎紧袋口,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步骤二:挤压塑料袋,将袋中的气体通入BTB溶液中,如A组所示,观察溶液变化
步骤三:再取等量新鲜菠菜用开水烫2﹣3分钟,重复上述步骤一、二,如B组,观察实验现象
(1)实验中设置B组作为对照组的目的是证明二氧化碳是活的菠菜细胞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
(2)若要得到“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结论,则实验中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 A试管溶液变黄色,B试管溶液不变黄 。
(3)若将该不透光装置放在阳光下重复实验,小明发现实验现象更明显,原因可能是 温度影响植物进行呼吸作用 。
【解答】解:(1)实验中A组与B组的唯一变量是菠菜细胞是否具有生命力,因此实验中设置B组作为对照组的目的是证明二氧化碳是活的菠菜细胞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2)根据题干提示:往BTB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颜色从蓝色变为黄色可知,如果实验中A试管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B试管溶液没有变为黄色,可证明,活的菠菜植物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3)若将该不透光装置放在阳光下重复实验,由于阳光存在,会使塑料袋周围的温度上升,从实验现象可推知,较高的温度可以促进植物进行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证明二氧化碳是活的菠菜细胞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
(2)A试管溶液变黄色,B试管溶液不变黄;(3)温度影响植物进行呼吸作用
3、如图中的甲是一个研究动物呼吸的装置,该装置放在室温的环境中。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碱石灰的作用主要是 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 。
(2)装置乙与装置甲比较,两者存在的一个不同点是有无蚱蜢,这样做的目的是设置对照实验
(3)过一段时间后,着色水滴的移动情况是着色水滴向试管方向移动,原因是 蚱蜢通过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试管内气压降低、压强减小所致。
【解答】解:(1)实验中的碱石灰是碳酸氢钠和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2)此探究实验的变量是有无蚱蜢的呼吸作用,除了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相同。装置乙与装置甲比较,两者存在的一个不同点是有无蚱蜢,这样做的目的是根据单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3)过一段时间后,在甲装置中蚱蜢的呼吸作用吸收了装置中的氧气,且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装置内的气压会降低,低于外界气压,着色水滴将往试管方向移动。
故答案为:(1)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2)有无蚱蜢;设置对照实验;(3)着色水滴向试管方向移动;蚱蜢通过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试管内气压降低、压强减小所致。
4、如图所示为探究呼吸作用的三套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一中,将两个密封瓶在相同环境中放置一昼夜后同时放入燃烧着的火柴,发现甲瓶立即熄火,乙瓶能燃烧一段时间,这说明 呼吸作用消耗的气体是氧气 。
(2)在实验二中,密封装置在暗处放置一昼夜后通过导管向外挤压袋中气体,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
(3)在实验三中,两个密封瓶在相同环境中放置一昼夜后,发现乙瓶中的温度计读数明显高于甲瓶中的温度计读数,这说明 植物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
【解答】解:(1)在实验一中,A瓶装有萌发的绿豆种子,B瓶装有煮熟的绿豆种子,把A、B装置同时放在温暖的地方,24小时后观察蜡烛在A、B瓶中燃烧情况”。A瓶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瓶中氧气;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氧气没被消耗,氧气有助燃的特性,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A瓶中的蜡烛熄灭,B瓶中的蜡烛燃烧。因此该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种子呼吸作用消耗的气体是氧气。(2)将装置放在黑暗处,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塑料袋内的氧气,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塑料袋内的气体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甲瓶中装有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乙瓶中装有萌发的种子,放置几个小时后,乙瓶中的种子不断的呼吸产生的热量不断积累,所以温度不断升高,这些热量来自种子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
故答案为:(1)呼吸作用消耗的气体是氧气;(2)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3)植物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5、为研究植物呼吸作用,小科进行了以下实验:Ⅰ.选取两份等量且生长状况相同、具有完整根茎叶的新鲜菠菜,编号为甲组和乙组。甲组菠菜用开水烫2~3分钟,乙组不
作处理。然后将两份菠菜分别放入相同恒温箱中,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探头置于箱内(如图1)。Ⅱ.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探头,采集24小时装置内氧
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并自动生成两种气体浓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2和图3.(不
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实验分析与评价:
(1)实验中采用的恒温箱是密闭且 不透光 的。
(2)实验中能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 。
(3)根据图2和图3可知,乙组氧气浓度先降低得快后降低得慢,二氧化碳浓度先升高
得快后升高得慢,原因是 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从而导致菠菜呼吸作用减慢 。
【解答】解:(1)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实验中采用的箱子是不透光的,目的是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干扰。(2)甲组装置菠菜细胞已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装置中氧气与二氧化碳含量不变。因此实验中能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3)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消耗的氧气多产生的二氧化碳就多,消耗的氧气少产生的二氧化碳就少,根据图2和图3可知,乙组氧气浓度先降低得快后降低得慢,二氧化碳浓度先升高得快后升高得慢,原因是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从而导致菠菜呼吸作用减慢。
故答案为:(1)不透光;(2)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3)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从而导致菠菜呼吸作用减慢。
6、甲图是测量种子萌发时锥形瓶中气体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锥形瓶中放的种子事先用水浸泡过并在稀释的消毒剂中清洗过(不影响种子生命力)。实验开始时U形管左侧与右侧液面相平,每隔半小时利用标尺量出右侧管内的液面高度变化,实验结果见乙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种子为什么要在稀释的消毒剂中清洗 杀死种子表面的微生物,防止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干扰实验结束。
(2)此实验的实验目的是 测定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的速率 。
(3)分析0~3.5小时内气体体积变化原因 种子进行有氧呼吸吸收O2,放出CO2被KOH溶液吸收,锥形瓶中气体体积缩小 。分析3.5小时~4小时内标尺读数没增加最可能的原因 种子进行无氧呼吸,不消耗O2 。
(4)本实验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设计对照实验,因此实验数据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请设置此实验的对照实验 用等量消毒液杀菌过的死种子代替实验组中的活种子,其他装置同于实验组 。
(5)由于外界温度、压强的改变导致气体体积改变,在对照实验中气体体积变化在2小时是+0.2个单位,那么同等条件下萌发的种子此时实际呼吸速率是 1.55 单位/小时。
【解答】
解:(1)为了防止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干扰实验结果,实验中将种子预先在稀释的消毒剂中浸泡以杀死种子表面的微生物。(2)据图甲可知,该实验装置测量种子有氧呼吸时消耗的氧气量,主要原因是种子有氧呼吸消耗了氧气,生成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所以锥形瓶内的气体总量减少,U型管右侧液面上升,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测定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的速率。(3)0~3.5小时内气体体积变化原因:种子进行有氧呼吸吸收O2,放出CO2被KOH溶液吸收,锥形瓶中气体体积缩小,3.5小时~4小时内标尺读数没增加最可能的原因种子进行无氧呼吸,不消耗O2;(4)本实验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设计对照实验,因此实验数据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因此需要设计简单的对照实验,即用等量消毒液杀菌过的死种子代替实验组中的活种子,其他装置同于实验组。(5)由柱形图分析可知,在最初2小时U形管液面上升5.6﹣2.3=3.3个单位,而由于外界温度、压强的改变导致气体体积改变,在对照实验中气体体积变化在最初2小时是+0.2个单位(标尺读数增加0.2个单位),因此实际上液面上升3.3﹣0.2=3.1个单位,则同等条件下萌发的种子此时实际呼吸速率是3.1÷2=1.55单位/小时。
故答案为:(1)杀死种子表面的微生物,防止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干扰实验结束;(2)测定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的速率;(3)种子进行有氧呼吸吸收O2,放出CO2被KOH溶液吸收,锥形瓶中气体体积缩小;种子进行无氧呼吸,不消耗O2;(4)用等量消毒液杀菌过的死种子代替实验组中的活种子,其他装置同于实验组;(5)1.55。
7、小徐为探究种子呼吸作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 对照作用 。
(2)小徐认为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小金认为不正确,因在密闭的试管中,物质的 总质量 不会改变。
(3)实验观察到甲装置中石灰水变浑浊,乙无变化,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4)如果将装置乙中的已煮熟及消毒的种子换成 已浸水及消毒 的种子,并将其置于与装置甲不同的温度环境中,则小徐可以进行探究种子的呼吸作用与温度有关的实验。
【解答】解:(1)图中两个装置中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一段时间后,由于甲瓶中的种子在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乙瓶由于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形成对照。(2)小徐认为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小金认为不正确,因在密闭的试管中,物质的总质量不会改变。(3)根据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存在,甲装置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实验观察到甲装置中石灰水变浑浊,乙无变化,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4)探究实验中的单一变量原则体现了除了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均相同。若要探究种子的呼吸作用与温度有关,则变量是温度,除温度不同外其它均相同,故实验中应将装置乙中的已煮熟及消毒的种子换成已浸水及消毒的种子,并将其置于与装置甲不同的温度环境中。故答案为:(1)对照作用(2)总质量(3)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4)已浸水及消毒。
8、为了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小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是因为试管内的 O2和CO2 (填化学式)减少,而导致气压减小的缘故。
(2)小金同学认为可能是乙装置漏气导致红色水滴移动不明显。小华同学用一个简单操作证明了该装置气密性是良好的,你认为小华同学的操作和现象是 实验前用手握住装置乙的试管外壁,试管受热气体膨胀,红色水滴向外移动,否则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
(3)小金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两个装置的质量,若实验前后种子的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你赞同他的做法吗?说明你的理由。 不赞同,不论是甲装置,还是乙装置,它们的装置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因此不能通过质量的变化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 。
【解答】解:(1)图中两个装置中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一段时间后,由于甲瓶中的种子在呼吸时,消耗氧气(O2),产生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碳又被氢氧化钠吸收,因此使甲瓶内的气体减少,试管内压强减少,红色水滴向右移;(2)实验前用手握住装置乙的试管外壁,试管受热气体膨胀,红色水滴向外移动,否则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因此实验前用手握住装置乙的试管外壁,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这是为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不论是甲装置,还是乙装置,它们的装置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因此不能通过质量的变化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O2和CO2;(2)实验前用手握住装置乙的试管外壁,试管受热气体膨胀,红色水滴向外移动,否则装置的气密性不好;(3)不赞同,不论是甲装置,还是乙装置,它们的装置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因此不能通过质量的变化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
9、为了探究“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与空气中氧气含量有怎样的关系”,小明设计了以下实验:
①取图甲所示的三个相同装置。
②取大小相近、年龄相同、新陈代谢旺盛的小鼠若干只,按图乙设置实验。
③将三个装置放在相同的适宜环境中进行实验。
(1)针对小明探究的问题,提出一个可检验的假设: 空气中氧气含量越高,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
(2)本实验可通过液柱移动的快慢来比较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请分析其原理: 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液柱移动越快 。
(3)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从哪些方面对实验进行改进?增加小鼠数量、换用更细的导管。(写出2点)
【解答】解:(1)题中探究“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与空气中氧气含量有怎样的关系”,从乙图中可以看出改变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动物在运动过程中会放出热量,所以提出一个可检验的假设是:空气中氧气含量越高,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2)动物运动越快,体内释放的热量越多,温度越高,玻璃泡内的气体膨胀越大,所以其原理是: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液柱移动越快;(3)增加小鼠的数量,产生的热量就会增多,液柱移动就会加快,改变相同的气体体积时,玻璃管越细,移动的距离越明显,所以对实验进行改进是:增加小鼠数量、换用更细的导管。
故答案为:(1)空气中氧气含量越高,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2)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液柱移动越快;(3)增加小鼠数量、换用更细的导管。
10、小科为了证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装置①中应装入的试剂是 氢氧化钠溶液 。
(2)将该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避免植物因进行光合作用而影响实验 。
(3)老师指出该设计不够严密,不能就此验证猜想。请你指出一条原因: 无法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完全吸收 。
(4)按要求改进设计并实验时,若观察到 ③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现象,则证明植物呼吸作用放出了二氧化碳。
【解答】解:(1)证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应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在装置①中应装入的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2)植物在光下会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而光合作用的进行需要光;黑色塑料袋不透光,这样让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避免了塑料袋内的植物因进行光合作用而影响实验结果。(3)此实验该设计不够严密,不能保证使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来自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为无法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完全吸收。(4)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若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产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氢氧化钠溶液;(2)让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或排除光合作用的干扰);(3)无法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完全吸收;(4)③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1、小明利用如下实验装置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1)实验前对图甲中的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其目的是 防止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干扰 。
(2)图甲
A、B
试管内盛放的试剂应是等量的 澄清石灰水 溶液。
(3)图乙中,把几颗新鲜菠菜装入塑料袋中,扎紧袋口,在 黑暗 环境中放置十二小时
后,松开袋口,插入导管,立即扎紧袋口,并将导管插入烧杯中,缓慢挤压塑料袋,蜡烛熄灭。该现象能否说明菠菜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判断并说明理由: 不能;蜡烛熄灭不一定是因为产生二氧化碳,还可能是氧气含量太少或产生了
其他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
【解答】解:(1)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会干扰实验,因此要消毒来防止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干扰。(2)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有无二氧化碳产生。因此图甲
A、B
试管内盛放的试剂应是等量的澄清石灰水溶液(3)在黑暗环境下排除植物光合作用的干扰,让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能,蜡烛熄灭不
一定是因为产生二氧化碳,还可能是氧气含量太少或产生了其他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故答案为:(1)防止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干扰;(2)澄清石灰水;(3)黑暗;不能,蜡烛熄灭不一定是因为产生二氧化碳,还可能是氧气含量太少或产生了
其他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12、为了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小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塞和试管的连接处。实验前,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连好的依据是: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捂容器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 对照或对比 。
(3)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 右 移动(填“左”或者“右”)。
(4)小金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对此,你赞同他的看法吗?说明你的理由。
【解答】解:(1)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捂容器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这是为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图中两个装置中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一段时间后,由于甲瓶中的种子在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乙瓶由于煮熟的种子,红色水滴变化不大,因此乙装置起到对照作用。(3)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因此使瓶内的气减少,试管内压强减少,红色水滴向右移动,说明种子萌发时,分解有机物放出了二氧化碳。(4)如图所示:不论是甲装置,还是乙装置,它们的装置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因此不能通过质量的变化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捂容器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2)对照或对比;(3)右;(4)不赞同,不论是甲装置,还是乙装置,它们的装置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
13、艾江南同学认为绿色植物新鲜的叶片能够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为验证该想法,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按照如图装置,将装有新鲜绿色植物叶片的瓶子放在黑暗处,一段时间后往瓶子里注入清水,观察试管中澄清石灰水的变化.请根据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1)艾江南同学设计的实验,其预期结果应该是: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为新鲜绿色植物叶片进行了 呼吸 作用.
(2)如果在实验开始时把该装置放到适宜的阳光下,则澄清的石灰水不会变浑浊,原因是 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 .
(3)沈略同学看了艾江南的实验设计后,给他提了一个建议:应该再准备一套装置,瓶子里装上开水烫过的叶片,而其他条件相同的环境下进行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验证 呼吸作用只在活细胞中进行 .
(4)艾江南同学还想验证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氧气,他准备利用水芹菜叶和注射器、火柴(其他夹持省略)来完成他的实验,请你帮助他完成设计.
你的设计方案: 把水芹菜叶放在注射器中,放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推动注射器,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推出的气体 .
【解答】解:(1)根据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艾江南设计的实验,其预期结果应该是:瓶中的产生了较多二氧化碳,实验中试管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因为绿色植物新鲜的叶片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出二氧化碳,故石灰水浑浊是由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出较多的二氧化碳的缘故.(2)如果在实验开始时把该装置放到适宜的阳光下,绿色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则澄清的石灰水就不会变浑浊.(3)刘伟同学看了李阳的实验设计后,给李阳提了一个建议:开水烫过的叶片,由于叶绿素被破坏,植物不能再进行光合作用,这与叶绿素未被破坏的正常叶片形成对照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呼吸作用只在活细胞中进行.(4)艾江南同学还想验证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氧气,他准备利用水芹菜叶和注射器、火柴(其他夹持省略)来完成他的实验,设计方案:把水芹菜叶放在注射器中,放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推动注射器,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推出的气体.
故答案为:(1)呼吸;(2)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3)呼吸作用只在活细胞中进行;(4)把水芹菜叶放在注射器中,放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推动注射器,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推出的气体.
14、春天是万物复苏种子萌发的季节.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15装置来测量萌发的种子或小动物所吸收的氧气量.他们分别以
20
粒萌发的豆和
4
条蚯蚓为材料,每隔
10
分钟记录一次有色液滴在刻度玻璃管上的读数如下表所示.
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mm)
生物
时间(分)
0
10
20
30
40
50
萌发的豆
0
8
16
23
29
34
蚯蚓
0
4
8
11
13.5
15.5
(1)装置图中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 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碳 .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种子萌发实验时,有色液体移动的最大速率是 0.8 毫米/分钟.
(3)动物和萌发的种子实验都表明,在一段时间后,有色液滴移动的速度逐渐减慢.这是因为:氧气减少,呼吸作用减弱.

4
)某同学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出“萌发的种子的呼吸速率比蚯蚓的呼吸速率大”的结论.你认为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不正确.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无法比较 .
【解答】解:(1)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呼吸过程中所释放的二氧化碳.
(2)装置中浓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这样液滴的移动都是由于消耗氧气造成的.随着氧气的消耗,液滴向左移动.萌发的大豆在10~20分钟间使液滴移动了16﹣8=8
mm,这个距离最大,故移动的最大速率是0.8
mm/分钟.(3)随着时间的推移,氧气因消耗而减少,呼吸作用的速率逐渐减慢,有色液滴移动的速度也逐渐减缓.(4)萌发的种子的呼吸速率比蚯蚓的呼吸速率的比较,要符合单一变量原则,一定要在其他非生物因素相同的条件下才有可比性.由于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无法比较.故答案为:(1)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碳
;(2)0.8;(3)氧气减少,呼吸作用减弱;(4)不正确;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无法比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