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
兮辞
作者简介
人物生平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仕宦生涯
二十岁时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二十九岁时,因不堪吏职,辞官归家。“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
隐居生活
公元405年,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80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
作品类型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而他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
文学成就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著有《陶渊明集》。
文学思想
他对真的理解,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写作背景
陶渊明29岁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
壹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据《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贰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叁
不为五斗米折腰
据《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
渊
明
文体介绍
辞,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它有如下的体裁特点:
两句为一组,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辞又名楚辞
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它有如下的体裁特点:
两句为一组,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
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句式散文化,一般押韵。例如: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屈
原
题目讲解
回
归
去
去
助词
来
语气助词
兮
一种文体
辞
题目讲解
《归去来兮辞》中的“归去来”写诗人辞官归隐,“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毛庆蕃评《古文学余》),现今一般说法认为“来”是助词,兮,语气词。
归去来兮,类似现代汉语“归去吧”“归去啊”之类。
序文讲解
辞官归隐的原因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
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正文讲解
辞官归田
自责之词
安慰之词
田园生活
居家
出游
乐天安命
反思
感悟
叙事脉络
第一段:
辞官——归途(思想斗争)。
第二段:
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家庭生活)。
第三段:
纵情山水(社会生活)。
第四段:
安度余生(反思与感悟)。
一
二
三
四
正文讲解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渊明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在课文的小序里陶渊明已经明确说出了自己不愿意做官的原因。
那么,辞中第一段哪些句子又明确表达了这样的心愿?
第
一
段
正文讲解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觉今是而昨非。”回顾当时为了谋生而出仕,使精神受形体的奴役,感到痛苦悲哀,现在已觉悟到过去的错误虽然无法挽回,未来的去向却还来得及重新安排。
作者引用《论语·微子》中楚狂接舆的歌辞:“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加点化,形神俱似。“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则是觉醒和决绝的宣言。他看穿了官场的恶浊,不愿同流合污;认识到仕途即迷途,幸而践之未远,回头不迟;一种悔悟和庆幸之情溢于言外。这一段是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寓理于情,读来诚挚恳切,在平静的语气中显示出思绪的变迁和深沉的感慨。
第
一
段
正文讲解
第
二
段
归家途中的迫切
体现在哪里?
抵家时的欣喜
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
又从何看出?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正文讲解
第
二
段
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
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问题一
正文讲解
第
二
段
抵家时的欣喜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有酒盈樽”
主仆俱迎、妻子皆乐,一幅天伦之乐图……
问题二
正文讲解
第
二
段
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又从何看出?
“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
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
问题三
正文讲解
第
三
段
陶渊明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第三段的哪些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频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正文讲解
第
四
段
尾段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可以看作是一篇隐居心理的自白。
正文讲解
第
四
段
陶渊明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
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
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
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全文主旨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其辞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
予偶读渊明《归去来辞》云,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乃知俗传信而有征。使瓶有储粟,亦甚微矣,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见粟也耶?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
文章
赏析
南宋朱熹
北宋欧阳修
北宋苏轼
北宋李格非
归去来
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