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
【不为五斗米折腰】
隐
归
陶渊明
作
者
介
绍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写
作
背
景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之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晋书.陶潜传》记载,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文
体
介
绍
辞
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
两句为一组,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生
字
学
习
chóu chàng
yáng
xī
惆怅
飏
熹微
zūn
樽
shāng
miǎn
kē
觞
眄
庭柯
jiǎo
矫
xiù
yì
huán
岫
翳
盘桓
zhào
棹
yǎotiǎo
miǎn
huáng
窈窕
眄
遑遑
gāo
皋
韵
脚
字
第一段
押两个韵:①uì韵,韵脚是“归”、“悲”、“追”、“非” ②ì、uì韵,韵脚 “衣、微”
第二段
押两个韵:
①un韵,韵脚是“奔”“门”“存”“樽”
②an韵,韵脚是“颜”“安”“关”“观”“还”“桓”
第三段
押一个韵ou 韵脚是“游”“求”“优”“畴”“舟”“丘”“流”“休”
第四段
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 “之”“期”“耔”“诗”“疑”
题
目
讲
解
归 去 来 兮 辞
{回}
{去}
{助词}
{语气助词}
{文体}
题
目
讲
解
《归去来兮辞》中的“归去来”写诗人辞官归隐,“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毛庆蕃评《古文学余》),现今一般说法认为“来”是助词,兮,语气词。
归去来兮,类似现代汉语“归去吧”“归去啊”之类。
课
文
朗
读
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章段落大意。
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
归途及家中生活。
农村生活及出游经历。
抒发诗人乐天安命情怀。
课
文
理
解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
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
辞官归隐原因
“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课
文
理
解
叙事线索:
归途
抵家
室内
园中
感情线索:
自责自慰
怡然自乐
闲适怡得
潇洒旷达
课
文
理
解
在课文的小序里陶渊明已经明确说出了自己不愿意做官的原因。
那么,辞中第一段哪些句子又明确表达了这样的心愿?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觉今是而昨非。”回顾当时为了谋生而出仕,使精神受形体的奴役,感到痛苦悲哀,现在已觉悟到过去的错误虽然无法挽回,未来的去向却还来得及重新安排。
壹
课
文
理
解
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贰
抵家时的欣喜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又从何看出?
“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有酒盈樽”,主仆俱迎、妻子皆乐,一幅天伦之乐。
“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真正的隐士之乐。
课
文
理
解
陶渊明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频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叁
课
文
理
解
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
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
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
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肆
全
文
主
旨
《归去来兮辞》
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问
题
讨
论
有人认为: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请谈谈你的看法。
文
章
赏
析
北宋苏轼:俗传书生入官库,见钱不识。或怪而问之,生曰:“固知其为钱,但怪其不在纸裹中耳。”予偶读渊明《归去来辞》云,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乃知俗传信而有征。使瓶有储粟,亦甚微矣,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见粟也耶?
南宋朱熹:其辞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
切蹙之病。
文
章
赏
析
北宋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北宋李格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
归去来兮辞
【不为五斗米折腰】
隐
归
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