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一、目标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折线统计图”是沪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三章的学习内容。继二年级学习“条形统计图”之后,学生将会在生活情境中认识这一新的统计图。本册教材中只介绍“单式折线图”,包括统计图特征、读图方法,捕捉信息回答问题以及绘制等内容。本课为第一课时,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构成以及初步尝试对折线统计图内呈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
2、学情分析:现今智能生活的经验累计,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并不陌生。经过课前访谈,执教者发现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在折线统计图上获取信息,感受变化的能力。但对于“升降幅度”的理解不够清晰。所以在进行本次教学时,精准捕捉学生的学习起点,聚焦学困之处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
2、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量变化情况,并能做简单分析和预测。
3、运用“比较”策略,感知折线统计图较之条形统计图的优越之处;在“比较”折线升降幅度的过程中体会变化的缓急程度。
4、通过自主阅读学习材料,不断完善“折线统计图”的认知。在评价中,养成圈点关键字词的习惯。
5、关心现实世界中的数学现象,感知统计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统计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构成,正确读取信息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折线的升降幅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导入新课
复习条形统计图
1、在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对数据做统计。老师这里也统计一些情况。
(出现条形统计图)
你看这是张什么统计图?
请你介绍一下条形统计图的构成部分。
小结:在生活中,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
二、探究一(对比的方法了解构成部分的异同点)
1、老师现在把统计图做了一些改动,请你仔细观察 。(从条形统计图变到折线统计图)
带着问题,小组讨论。(电子书包)
1)两张统计图的构成部分有何相同之处?
2)两张统计图有何不同之处?
3)两张统计图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请认真客观的对你刚刚的自主学习做出评价。
2、像这样的由点和线组成的图我们就叫他折线统计图。
揭题:折线统计图
小结:我们今天就从这个变化了的点和线开始研究。
三、探究二(确定读数方法)
1、了解点:
1)你能从点中读出哪些信息?
(电子书包)
小结:在折线统计图中,点表示的是数量的多少。
板书
2、了解线:
线是怎么来的?
这根线表示什么?仔细阅读有关于线的知识。
交流反馈
(手势小游戏)
小结:线表示得就是变化的情况。
所以标题多了几个字,这几个字因为谁的出现?
4、现在你能完成练习一了吗?(电子书包)
错误预估:练习4
哪一段是表示气温下降的?它们有区别吗?你是如何理解的?(通过对比的方法比较)
对你探究二的学习做出评价。
小结:通过折线图中的点我们可以知道数量的多少,通过图中折线的升降可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四、联系生活,感受应用
1、在生活中,你还了解哪些折线统计图?(股票K线图、心电图、气温变化、水质情况等)
2、学以致用,关注生活:
练习一:从这张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同桌讨论)(电子书包)
练习二:缺损统计图的选择练习(电子书包)
这是一幅残缺的统计图,我们只能看到整体变化趋势。现在有三个选项,你觉得这幅折线统计图最能体现哪一个事件呢?说说你的理由。(小组讨论)
练习三:“入夏时节知多少?”——数学探究小实践
阅读资料,你能告诉我2018年是何时入夏的吗?
交流反馈
对你刚刚学习做出评价
最近的气温越来越高了,在课后你可以做个有心人去查找一下今年将会在何时入夏。
五、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
独立观察
小组讨论
交流反馈
自我评价
生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读点、最高、最低)
生仔细阅读
手势反馈
生独立做题
交流反馈
小组讨论
自我评价
生自由回答
生同桌讨论
大组交流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阅读资料
适当圈画
小组讨论
做出自我评价
生自由回答
对条形统计图作一个复习,便于后面学习中的知识迁移。
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个条形统计图变到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迁移。
聚焦到两种统计方法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点与线的作用,折线统计图能够更好的表示变化的情况。
手部的互动,和小游戏,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
通过自主阅读学习材料,不断完善“折线统计图”的认知。
在“比较”折线升降幅度的过程中体会变化的缓急程度。
关心现实世界中的数学现象,感知统计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统计的意识。
通过对折线统计图的观察,联合生活实际,能有一个基本的预测。
在评价中,养成圈点关键字词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