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5
咬文嚼字
一副对联:
另一副对联:
父进士 子进士 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 媳夫人 婆媳均夫人
父进土 子进土 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 媳失夫 婆媳均失夫
败在一撇上的战争
据资料记载:1930年4月,阎锡山、冯玉祥结成反蒋联盟,发动了讨蒋的中原大战。阎、冯两部预定在豫、晋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以求一举聚歼河南的蒋军。可是,这场战争却没能在原计划的河南“沁阳”境地开战,而是弄到了河南的“泌(bì)阳”。沁阳在河南的北部,即黄河以北,而泌阳则在河南的南部,这一北一南相差200多公里。所以,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
欣赏小故事:
有一个乞丐,他面前的牌子上写着:“本人自幼双目失明。”可乞讨的效果很不好,一个诗人见到,把他面前的牌子上的字改写为:“ ”结果乞讨的效果非常好。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春天到了,可我什么也看不到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黄山谷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东坡
为下面的诗句添加动词突出特征
“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
“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阅读课文之前的思考:
1、你觉得“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有区别吗?
2、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好不好?
3、“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
老鼠掉进书箱里
咬文嚼字
jiáo 以牙磨碎食物。【嚼食、嚼蜡】
jué 用于某些复合词和成语。【咀嚼、嚼血】
jiào 牛羊等动物的反刍。 【倒嚼】
“咬文嚼字” 在《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请选择每句中 “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
A、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B、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
C、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1、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
2 、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
3 、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 )
A
B
C
5分钟阅读课文第1-5自然段,看看你的分析结果与朱光潜先生的分析结果有何异同,并思考以下问题:
1、题目“咬文嚼字”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请用文中原话来回答。
2、这里所举的每个例子各说明了什么道理(课后题一)?
倒涎 茗烟 锱铢必较
没镞 剥啄 岑寂
清沁 蕴藉 灞桥
付梓 王嫱 尺牍
xián
míng
zī zhū
zú
bō
yùn jiè
cén
qìn
bà
z?
qiáng
dú
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P41第三行)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同意。把“是”改为“这”,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加强语气,讽刺意味更强。
√
×
“你这”的句式多数用来表示深恶痛绝,不宜用于表示赞美,且这一改不成一句话。
道理: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句式不同,情感不同)。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史记》李广射虎的改写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原文译文:
李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虎就射去,箭头没入石中,近看原来是石头。于是又重射,却再不能射进石头里了。
改得似乎简洁些,但是少了原来蕴含的因发现错误而惊讶,因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
道理:斟酌文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更动了文字,意味就随着变了(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自掩自推,独往独来,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冷寂,无声。
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剥啄有声,打破岑寂,平添搅扰。
不在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道理:推敲文字,就是推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有表现的意境来决定(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郭沫若改台词
《史记》的改写
韩贾“推敲”
大胆想象:
1、诗人所处环境:
2、诗中人物的活动:
3、诗中人的情趣:
月明风清,碧泉映月
品茶、赏月
恬静悠闲、醉情山水
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
独携小龙团,
来试惠山泉。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道理: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控制,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美人:
才子:
谈风景:
叙离别:
做买卖:
用铅字排印书籍:
“柳腰桃面”“王嫱、西施”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春花秋月”
“柳岸灞桥”
“端木遗风”
“付梓”“杀青”
道理:字的联想意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苏轼写诗
正面
反面
套板反应
点铁成金
生发联想
“套语”“滥调”
滑于流弊
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作文中的“套板反应”
人物描写——
同桌:“高高的鼻子,水灵灵的眼睛”,
妈妈:“布满老茧的手”和“夹杂银丝的头发”
材料——
“牛顿的苹果、爱因斯坦的板凳、爱迪生的鸡蛋、居里夫人的镭和钋”
老师放学送我回家,一定得下大雨
我生病爸爸送去医院,一定是要摔到
……
1、2段
句式不同
情感不同
意味不同
字数不同
3、4段
5段
字眼不同
情境不同
咬文嚼字
6段
善用联想
意蕴丰富
7段
慎防“套板”
推陈出新
8段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三:总结归纳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联系
2.写作的目的 :
让读者明白:
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的要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咬文嚼字的方法:以严谨的态度,刻苦自励,精心玩索,推陈出新。
春风又到( )江南岸
绿
——“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红杏枝头春意浓( )
闹
——这一“闹”字,可见其杏之红,其红之浓。无“声”的景象附上了有声的意味。视觉与听觉被彼此打通,传达出精微的感受。
反思:
本文的思想内容对你的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启示?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5
感谢收看
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