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1课时 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第 1 课时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荒漠化
1.概念:是指发生在①_____、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
地区的土地退化。
干旱
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
②____________、石质荒漠化和③____________。
3.分布: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④_______、危害严
重的国家之一,其中⑤_____地区最为突出。
分布广
西北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大兴安岭
非季风
1.西北地区的位置:⑥_________以西,昆仑山—阿尔金
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即西北地区位于⑦_______区年平均降水
量在 400 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 .行政区范围:大致包括⑧_____、宁夏、甘肃北部和
⑨_______大部。
新疆
内蒙古
土地沙漠化
次生盐渍化
3.地形:东部是辽阔坦荡的⑩_____,西部是山脉和 _____
相间分布。
高原
盆地
4.景观:西北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_____,由此形
成了以 _____、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干旱
草原
5.东西差异:以 _______为界,以东属 _______的草原
地带,以西属 _____和极端干旱区。
半干旱
干旱
6.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贫乏
物理风化
稀少
发育差
(1)气候干旱,地表水 _____,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
而 __________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2)植被 _____,土壤 ______,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贺兰山
(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 _____干旱的季节。
冬春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人口激增
人类活动不当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于 _________对
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 ______________,对土
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 _________、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几个方面。
过度樵采
3.次生盐渍化:由于耕作技术落后, ______措施不当,
加上干旱气候条件下 ______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出
现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灌溉
蒸发
1.(2011 年茂名月考)我国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地形
【答案】C
2.(2011 年茂名月考)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不包含的地貌单元
是(
)
B.准噶尔盆地
D.柴达木盆地
A.塔里木盆地
C.吐鲁番盆地
【答案】D
3.造成非洲萨赫勒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是(
)
B.过垦、过牧
D.商业性的定居牧业
A.人口和贫困
C.土地生产力下降
【答案】A
(2011 年揭阳期中)某调查小组对某地方圆 1 000 米范围内
进行了生态调查,其生态状况如图 2-1-1 所示。据此回答 4~
5 题。
图 2-1-1
4.最可能形成该地这种生态特征的人类活动是(
)
B.滥垦耕地
D.过度放牧
A.滥采矿产
C.滥伐森林
【答案】D
5.该生态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
B.江南丘陵
D.黄土高原
A.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答案】C
一、荒漠化的含义和形成过程
1.荒漠化的含义
图 2-1-2
2.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荒漠化的形成过程表现为:植被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
蚀、水土流失→土壤中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
→荒漠化景观。
教师专享
【知识经纬】
荒漠化的类型
荒漠化按其形成原因、分布地区和特点不同可分为三种类
型: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1.土地沙漠化:指单纯风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主要指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为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土
地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2.石质荒漠化:在我国的石质山地,坡面上的水土物质容
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导致土地性状的全面改变,当
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后,可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
失,最终成为裸岩等难利用的土地。形成类似荒漠的景观,这
就是石质荒漠化。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
3.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
干旱蒸发量大,不合理灌溉(漫灌、畦灌等),导致地下水位上
升,造成土壤盐分积聚所形成的现象。土地次生盐渍化多发生
在我国的西北和华北地区。
二、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西北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但内部又有分异。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荒漠化发生、发展的自然基础,干旱的自然特
征包含了荒漠化的潜在威胁,也为荒漠化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
础。自然因素主要表现在:
①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风力强劲。
②地形:高山环绕盆地,对水汽有阻挡作用。
③水文:河流欠发育,物理风化强。
④植被土壤: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沙质沉
积物。
(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形成过程中往往起决定性作用。根本
原因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
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过度樵采、
人为因素 典型地区 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干
旱区、绿洲边缘) 使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
地表起沙的植被遭到破
坏
过度放牧 草原牧区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
的进程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利用不当以及工矿交通建设中
不注意环保。
教师专享
【知识经纬】
西北荒漠化人为因素的地区差异
过度农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
土壤地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
利用不当 内陆河流及山麓冲
积扇地区 河流下游地区荒漠化
【样题】(2011 年韶关检测)读我国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局部
区域)及其土地退化过程示意图(图 2-1-3),分析回答下列问
题。
图 2-1-3
(1)将下列正确的的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中(每个代号
限填一次)。
A.陡坡开垦
C.生态环境脆弱
B.过度放牧
D.大风季节开垦
①自然环境土地退化敏感;②粗放经营;③不因
地制宜;④不因时制宜。
①陡坡开垦→不因地制宜的开垦方式→对应不
因地制宜;
②过度放牧→粗放经营方式→对应粗放经营;
③生态环境脆弱→易引起土地退化→对应土地退化敏感;
④大风季节开垦→不合理的季节→对应不因时制宜。
【答案】自上而下:C
B A
D
(2)图示大部分地区的自然带属于______________。根据图
中提供的信息,从气候因素分析该区域荒漠化严重的原因。
①该地大部分位于内蒙古东部;②200 mm 年等
降水量线;③气候因素。
(1)200 mm 年等降水量线→我国草原与荒漠草
原、荒漠的自然界线→该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
(2)气候因素→温带大陆性气候:①气温→夏季高温,蒸发
强烈;②降水→年降水量少,土壤干燥;③风→大风日数多,
水分蒸发加快。
图表中信息:①不合理土地利用;②生态环境脆弱。
结合图表→从自然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①
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易引发荒漠化;②人为:不合理的土地
利用,加剧荒漠化进程。
【答案】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敏感、脆弱而且不稳定,
加之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易造成土地荒漠化。
【答案】温带草原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蒸发
强烈;降水较少,使土壤干燥;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加剧水分
蒸发,易扬沙。
(3)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
的区域,请简要分析原因。
教师专享
【备用样题】甲图是某著名湖泊,乙图表示其
水位季节变化情况,读图回答(1)~(3)题。
(1)影响该湖泊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C.降水
B.风沙
D.气温
①经纬度:40°N,60°E;②该湖为一著名湖泊;③
水位高度:7 月>4 月>1 月。
综合信息①、②判断→该湖为咸海→水位受入湖水
量影响→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融水多,补给量
大;冬季融水少,补给量小→受气温影响。
【答案】D
(2)近年来,②线逐渐靠近①线,最可能的原因是(
)
①线表示 1 月份水位;②线表示 7 月份水位。
7 月份水位降低→夏季入湖水量减少→河流沿线
用水量加大→如引水灌溉等。
【答案】D
A.该湖泊冬季水量减少
B.该区域夏季降水量减少
C.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D.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
(3)该区域不可能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C.沙尘暴
B.次生盐渍化
D.水土流失
①该区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②地理位置:
深居内陆,距海远。
①全年降水较少,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候干
旱、蒸发量大、大风日数多→易出现土地荒漠化、次生盐渍化(不
合理灌溉)、沙尘暴等环境问题;
②水土流失→大强度降水引起→易发生在降水量大且集中
的地区。
【答案】D
1.(2011 年茂名月考)下列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由东至西: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由东至西: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越来越小
C.由东至西:农业—牧业
D.由东至西:地形由山地到盆地
【答案】A
2.(2011 年佛山期中)内蒙古一些草原地区昔日“风吹草低
见牛羊”的风光,如今变为“老鼠跑过露脊梁”的景象,深刻
反映了(
)
A.草场的季节变化
B.鼠害猖獗,严重破坏草场
C.过度放牧,草场资源退化
D.草场载畜量将可继续增加
【答案】C
时间 50 年代 60 年代 70 年代 80 年代 90 年代
强沙尘暴
次数(次)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
(平方千米/年) 1 560 2 100 2 460
读 20 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
计表,回答 3~4 题。
3.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
)
B.逐渐加快
D.无法判断
A.逐渐变慢
C.变化不明显
【答案】B
4.导致强沙尘暴次数和土地沙化速度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
是(
)
A.围湖造田
B.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C.植树种草
D.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生产活动
【答案】D
【答案】C
水不合理,会导致农田(
)
A.遭受水蚀
B.沙漠化
C.盐渍化
D.受到污染
5.(2011 年茂名月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灌溉、排
6.(2011 年茂名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海洋水
汽难以进入,年平均降水量由东部的 400 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
200、50 毫米以下。长期的干旱,使这里形成的独特的自然景观。
材料二:我国西北内陆干旱特征形成要素示意图(图 2-1-4)
图 2-1-4
B
A
(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字母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
A.干旱
B.降水稀少
(2)在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形成中,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形成
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要素?
【答案】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形成起主导作用的是:气候。
下图为我国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分布示意图,图中
阴影部分表示荒漠化发展地区,读图完成 1~2 题。
1.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主要分布在(
)
①盆地边缘地区
②河流上源地区
③盆地中央
④绿洲
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
2.近几十年来,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C.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D.大量开采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破坏植被
【答案】C
(2010 年汕头期中)读下图中 A、B、C 三幅图,回答 3~4 题。
3.能够观察到图 A 所示自然景观变化现象的考察线路是图
B 中的(
)
B.乙线
D.丁线
A.甲线
C.丙线
【答案】A
4.图 A 四地中,气候特征与图 C 相符的是(
)
B.II 地
D.IV 地
A.I 地
C.III 地
【答案】B
5.有关绿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古绿洲分布于河流上游,因为这里水源充足
B.古绿洲消失是气候变干造成的
C.现代绿洲分布于河流下游,因为地势平坦,利于农耕
D.绿洲消失是由于人口增多,荒漠化发展而成
【答案】D
点拨:古绿洲一般分布于河流下游山麓冲积扇
外缘,这里地势平坦利于农耕,但由于人口增多,农耕规模变
大,人们向上游去开发新绿洲,结果下游缺水而荒漠化,可见
绿洲消失是人为因素占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