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含答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含答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2 17:2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81100012395200人教版八上《记承天寺夜游》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52分)?
1.填空。(7分)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4分)
(2)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空灵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解释加粗的字。(6分)
(1)欣然起行(? ?? )???(2)念无与为乐者(? ?? )
(3)遂至承天寺(? ?? )??(4)怀民亦未寝(? ?? )
(5)相与步于中庭(? ?? )?(6)盖竹柏影也(? ?? )
3.划分朗读停顿。(12分)
(1)念 无 与 为 乐 者
(2)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3)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4)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5)水 中 藻 荇 交 横
(6)盖 竹 柏 影 也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山川之美/乃记之而去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相与步于中庭
C、怀民亦未寝/寝食难安
D、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
7.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写月,极富特色。试分析其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1分)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列题目。(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③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⑤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⑥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⑦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苏轼时任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②雨麦,上天下麦子。岐山,今陕西岐山县。占,占卦。年,年成。有年,指丰收。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③弥,满。弥月,整月。雨,下雨(动词)。④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⑤属,酌。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⑥荐,重。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⑦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
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__ ②怀民亦未寝 寝:_____________
③志喜也 志:_____________ ④雨麦于岐山之阳 阳:_____________
11.将【乙】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文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作简要说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贯穿【甲】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乙】文的题眼是____________。(2分)
14.【甲】【乙】两文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列题目。(16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乙】在本县之西界,有雕山①也。其处闲远,水石清丽,高岩四匝②,良田数顷。家先有野舍于斯,而遭乱荒废,今复经始。即石成基,凭林起栋。萝生映宇③,泉流绕阶。月松风草,缘庭绮合。日华云实,傍沼星罗。檐下流烟,共霄气而舒卷。园中桃李,杂松柏而葱茜④.时一褰⑤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
《与阳休之书》(节选)祖鸿勋
【注释】:①雕山:像是雕刻出来的山 ②匝:环绕,围绕 ③宇:屋檐 ④茜:茂盛 ⑤褰:qiān掀起
15.请用“/”划出句中停顿(划两处)。(2分)
时 一 褰 裳 涉 涧 负 杖 登 峰 心 悠 悠 以 孤 上
1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①晓雾将歇    ②夕日欲颓    
③沉鳞竞跃    ④有野舍于斯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园中桃李,杂松柏而葱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两篇文章在体裁上都属于“书”,是_____________的意思。甲文作者陶弘景,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2分)
19.甲乙两文,作者情感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1)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宋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高兴的样子(2)想到(3)于是 (4)睡觉(5)共同,一起(6)发语词,原来是
3.划分朗读停顿: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庭下/如积水空明
(5)水中/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4.略。
5.B 解析:A项应为“未复/有能与其奇者”;C项应为“相与/步于中庭”;D项应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C 解析:C项中两个“寝”都是“睡觉”的意思。A项两个“之”分别为“助词,的”“代词,代当时的情景”;B项两个“与”分别为“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一起”;D项两个“寻”分别为“找”“不久”。
7.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8.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9.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作者以此写出了月光如水、柔和、皎洁,夜的宁静、淡雅,以及赏月的欣喜之情。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10.①念:考虑、想到;②寝:睡觉③志:记④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门为阳
11.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笑。
12.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这些都表明二人友情深厚。
13.赏月(月光);喜。
14.甲文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的复杂心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遇到好雨的喜悦之情。(意思接近即可)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15.时 一 褰 裳 涉 涧/负 杖 登 峰/心 悠 悠 以 孤 上
16.①消散 ②坠落 ③争相 ④这
17.①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②小园中的桃树李树,交杂着松树柏树葱茏繁茂的生长。
18.信件、信函;南朝。
19.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流连于山水之间的愉悦。甲文表现难觅知音共赏美景的心情(或比肩谢灵运的自豪),乙文表现作者欣赏美景的悠闲(放松、陶醉)。
参考译文:在我(居住的)县城西边,有一座像雕刻出来(像雕刻出来一样好看)的山。小山在宁静的远处,水很清、石头奇伟瑰怪,高高的山崖在四周围绕(匝:围绕,笼罩),有几顷肥沃的田地。原来我们家在这里有一座小房子,因为(兵荒马乱、乱世)损坏了,今天又开始(修建它)。用石头做成地基,凭借着树木做成房梁。野草生长在四周,(宇:空间)山泉顺着台阶流过,明月、青松、和风、绿草,和这座房子很好的映衬搭配着;太阳每天升起落下,白云自然的舒卷,小池塘水洼像星星一样(排列、散落)屋檐下的炊烟和天地间的雾气水汽共同舒卷;小园中的桃树李树,伴随松树柏树繁茂的生长。(我)偶尔卷起袖子,挽起裤管,趟过溪水,拄着手杖登上山峰,心胸悠然的直达九霄,身体轻快的要飞起来,(好像)悠悠然的忘记了我不在天地之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