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
子
失道寡助
孟
六三制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目
录
相关知识
疏通文意
课文解读
拓展延伸
壹
贰
叁
肆
壹
相关知识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的变革。孟子处于各国新兴封建势力先后进行变法的战国中期。据《史记·孟轲荀列传》载:“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强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子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写作背景
孟子称颂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世,主张“法先王”,行“王道”“仁政”。在列国纷争和人民斗争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孟子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的看法,强调统治者应重视人民的作用,这在当时有一定进步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写作背景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贰
疏通文意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池非不深也
3.兵革非不坚利也
4.委而去之
5.人和
6.域民
7.固国
8.威天下
9.寡助之至
10.亲戚畔之
11.亲戚畔之
代词,这(就是)
护城河
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衣
委:放弃 去:离开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
巩固
威慑
到
通“叛”,背叛
他,指寡助之君
重点实词
亲戚: 古:
今:
去: 古:
今:
池: 古:
今:
郭: 古:
今:
古今异义
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
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逃跑
到 ……去
护城河
池塘
外城
姓氏
环:
域:
固:
威: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围
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
形容词用作动词 震慑 征服
一词多义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利
三里之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多助之至:
之
有利
锐利
的
代词
到
夫环而攻之:
攻之而不胜: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
以
而
一词多义
凭借
用
表修饰
表转折
亲戚畔之:
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翻译:(一座)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语句翻译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翻译: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语句翻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叁
课文解读
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最重要的三种元素就是天、地、人。
用于战争,指决定战争胜负的三种因素分别是——
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轻重厉害如何呢?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攻方失利
小城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论点
论证
结论
事实论据
守方失利
城高池深兵利粮足不守
作战需要人和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道理论证
治国需要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施行仁政
才能人和
→顺
→畔
顺攻畔战必胜
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艺术特色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肆
拓展延伸
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
还有现实意义吗?
课堂小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胜负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背该法则的行为必将失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人心的向背,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