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课本第60-63页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和,叫种群。
种群概念的三大要点:
(1)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一定的自然区域)
(2)同种生物(一个物种)
(3)个体的总和(所有个体)
一、种群的概念
【典例】下列是种群的是( )(多选)
A.校园内某个花坛中各种各样的草
B.一片草原上的牛
C.长江流域全部的白鳍豚
D.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和成熟蚜
E.蝗灾发生地上东亚飞蝗的全部幼虫
F.某农户屋前后两个池塘中全部的鲫鱼
CD
种群特征
个体特征
年龄
性别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
出生
死亡
出生率
死亡率
种群密度
种群的空间特征
二、种群的特征
迁徙
迁入率和迁出率
(数量特征)
种群的空间特征
均匀分布
群聚分布
随机分布
种群特征
个体特征
年龄
性别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
出生
死亡
出生率
死亡率
种群密度
种群的空间特征
二、种群的特征
迁徙
迁入率和迁出率
(数量特征)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群聚分布
1.出生率和死亡率
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率。
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率。
出生率:
死亡率:
-
=
自然增长率
对种群密度起决定性作用
二、种群的特征
迁入率和迁出率
图A: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将增加,属于增长型。
老年
青壮年
幼年
A B C
人类种群年龄结构的3种类型
年龄/岁
80-
75-79
70-74
65-69
60-64
55-59
50-54
45-49
40-44
35-39
30-34
25-29
20-24
15-19
10-14
5-9
0-4
♂
♀
♂
♀
♂
♀
乙
甲
2.年龄组成
种群中各年龄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比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预测将来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
2.连一连
年龄组成类型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答案:a-③-Ⅰ b-①-Ⅲ c-②-Ⅱ
(1)雌雄相当型:多见于高等动物???
(2)雌多雄少型:蜜蜂
(3)雌少雄多型: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3.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利用性引诱剂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或将性引诱剂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性引诱剂
雌性昆虫成虫会释放性外激素吸引雄虫前来交尾。据此,农业生产上,在诱捕器里放进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引诱雄虫前来,进而捕获杀死。
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
性别比例
+
+
-
-
年龄组成
预测
影响
“+”“-”表示增加、减少
“ ”“ ”表示直接作用、间接作用
种群密度
尝试构建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提示:③④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因为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②出生率和①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如何调查种群密度
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生物种群
逐个计数法
估算法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
(一)逐个计数法
这是精确度很高的计数法。
(二)取样调查法
这是一种估算法。
三、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0m
10m
怎样估算这块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
P60【问题探讨】
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三、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边缘个体如何计数?
调查种群密度(植物)
讨论:
①取样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②样方多少与误差大小的关系?
③确定样方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④记录的数据作何处理?
随机性
越多误差越小
调查对象大小与密度
样方法
取平均值
(换算成密度)
适合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对象
①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植物
②移动能力较低的动物
某些昆虫卵、作物植株上蚜虫、
跳蝻(蝗虫的若虫)、蚯蚓、
蚂蚁、蜗牛等
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
能用样方法调查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吗?
见课本P63页的“练习”中的“一、基础题”
1. 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请估算这个池塘中共有鲫鱼多少条?
标志重捕法
三、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操作过程:
捕获
标记M
种群总数N
重捕标记数m
重捕个体数n
=
标记
放回
重捕
在一块方圆2hm2(公顷)农田中,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田鼠,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7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2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为 。
65只/hm2
野外调查
(1)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不能导致其生病、感染等; (2)不能过分醒目,影响捕食关系; (3)标记符号能维持一定时间,至少调查期间不能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