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畎( )亩 傅说( ) 胶鬲( ) 孙叔敖( )
百里奚( ) 行拂( )
曾( )益 拂( )士 蹴尔( ) 一箪食( )一豆羹( )
quǎn
yuè
gé
áo
xī
fú
zēng
bì
cù
dān
gēng
识字记音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古文诵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章释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
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选拔、任用。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筑,捣土用的杵。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管仲(字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
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市,集市。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责任,使命。
使动用法,使……痛苦,意即折磨。
使动用法,使……劳累。
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
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用这些办法。
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增加。曾,同“增”。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常常犯错误
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
才能被人们了解。
征,征验、表现。
发,显露、流露。
喻,了解,明白。
困惑
入则无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指在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
指在国外
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这以后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解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共同点:他们都出身卑微,都经历过磨炼,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目的:①说明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这就为下文的议论提供充分的事实论据。②使用排比句式,能增强文章气势,增强论辩的力量。
2.文章第一段列举的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
列举这些事例的目的是什么?
思想——苦其心志;
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3.想成就一番事业,需要经受怎样的磨练。
4.除了艰苦的环境造就人才,还有哪些因素造就
人才?
个人主观因素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对一个国家来说国家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正面
反面
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然后从反面深入论述国家没有经受磨难,安乐无忧就会灭亡。最后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试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5.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不能删除。原因:①这句话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这样由个人到国家,能使论述更全面、更严密。②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正面论证,而这句话是反面论证,如果删去,就不能够全面充分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试举一个例子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
作用:重申观点,总结全文。
【示例一】吴王夫差,即位当年遵从父王阖闾的遗训 ,与伍子胥操演军队,以图复仇。不久打败越国,并一度取代晋国夺得霸主地位。后来沉迷美色,骄奢淫逸,最终兵败自杀。
【示例二】后唐庄宗李存勖,初登基时为报父仇,励精图治,终于手刃敌酋。一时间威风八面,不可一世,“举天下之豪杰,未有与之抗者”。可这位大英雄却耽于逸豫,宠信伶人,最后只落得个国破家亡、死于非命的下场。
合作探究
本文与《富贵不能淫》一文在论述观点方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论证,《富贵不能淫》以“妇人之道”与“丈夫之道”对比,本文则从个人成才、国家兴亡的角度,得出生与死的结论,构成对比。
不同点:《富贵不能淫》采用问答的形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清楚,本文先举出六个“经历困苦最终成才”的人物为例,然后分析,层层论述,由个人到国家,最后得出结论,不再对观点进行解说。
写作特色
1.排比造势,先声夺人。
文章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列举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2.由点到面,升华主题。
文章先由具体例子入手,引出对一般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先在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痛苦磨炼的论述,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论述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另外,在论述从个别到一般时,从正面着手,先举同类事例,归纳出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在论述国家层面时,从反面着手,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进行高度概括,正反对比论证,使结构严谨,观点不言自明。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
(正面)
摆事实: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都历经磨难后才有所作为
讲道理
客观:天将降大任必先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主观:困于心,衡于虑
死于安乐(反面)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国恒亡
逆境成才
课文小结
通过陈述六个发迹于民间而被举荐的名人事例和相关道理,阐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
拓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