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阶段性创作手法
浪漫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18世纪末--19世纪30年代)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碰撞与冲突
打破隔离的坚冰
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
后现代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
(20世纪50年代以来)
碰撞与冲突
——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
的文学艺术
学习要求
(1)了解19世纪中期文学的特点及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欣赏19世纪中期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中期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艺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艺术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艺的高峰。现实主义强调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
由于现实主义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的财富飞速增长,但劳动群众反而日益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对工人阶级来说,新建起来的工厂,并不是“文明的庇护所,不过是昏暗、肮脏的牢房”……
在社会上,“迈达斯的祸害”到处弥漫,就好像古希腊寓言中的国王迈达斯一样,人们贪婪的企图把一切都变成黄金;在闪闪发光的金钱面前,花朵、诗歌、友谊、爱情,一切都黯然失色了。金钱至上,物欲横流。
——哈孟德夫妇:《近代工业的兴起》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共产党宣言》
结论: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矛盾尖锐。
2、背景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背景
(1)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得到巩固,但社会矛盾和弊端却日益尖锐和复杂。
(2)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拜金主义
(3)浪漫主义对未来的设想和憧憬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现实,出现敢于直面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象的文学家。
(4)资本主义列强扩张,导致东西方文化在激烈的碰撞中发展。
1、背景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国家
代表人物
作品及地位
法国
英国
俄国
发源地
司汤达
巴尔扎克
狄更斯
勃朗特姐妹
果戈理
陀思妥耶夫斯基
列夫·托尔斯泰
代表作:《红与黑》
地位:诞生、奠基者
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高利贷者》《人间喜剧》
地位:“社会百科全书”
《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
地位:反映19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
《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尼丝格雷》
《死魂灵》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地位:“俄国革命的镜子。”
《罪与罚》
2、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3、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1)真实的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
(2)暴露社会黑暗,批判现实罪恶;
二、民族乐派音乐
1、背景
(1)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的扩张逐渐淡化了音乐地域限制。
(2)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艺术家们强烈要求发扬和创建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文化。
2、代表
(1)柴可夫斯基(俄)
前期
后期
评价
时代:
作品特色:
代表作品:
时代:
作品特色:
代表作品:
“旋律大师”
(2)安东·德沃夏克(捷克)
《自新大陆》
俄国农奴制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的年代
充满了乐观明朗的情绪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曲》、《天鹅湖》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反动统治的黑暗时期
表现出内心的忧郁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第五交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以及《睡美人》等。
国家
代表人物
作 品
俄国
柴可夫斯基(成就最大)
地位:被誉为“旋律大师”。著名舞曲:《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前期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天鹅湖》
后期作品:《第五交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
捷克
安东·德沃夏克
《自新大陆》
2、代表人物及作品
流派
国家
代表人物
作品
特点
现实主义
法国
?
?
?
?
?
俄国
?
?
印象主义
前期
法国
?
?
?
后期
法国
?
?
荷兰
?
?
雕塑家
法国
?
?
?
三、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的绘画
库尔贝
欧洲第一个打出现实主义旗号的画家,现实主义的核心人物代表作:《石工》、《奥尔南的葬礼》
米勒
《拾穗者》
列宾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写实手法
莫奈
《日出·印象》,是绘画技法一次革命
塞尚
高更
凡高
后期印象主义绘画最主要代表,
代表作:《向日葵》、《星月夜》
罗丹
成名作:《青铜时代》
主要代表作品:《思想者》
重视光和色的效果
具有很深思想内涵
1.19 世纪中叶起,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首先开始于( )
A . 法国 B. 英国
C. 美国 D. 俄国
A
当堂检测
2.标志着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诞生的是( )
A.《人间喜剧》 B.《红与黑》
C.《复活》 D.《双城记》
B
当堂检测
3.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顶峰的是( )
A.巴尔扎克 B.司汤达
C.列夫·托尔斯泰 D.狄更斯
C
当堂检测
4.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誉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材料表明,托尔斯泰是( )
A.农民运动的引领者
B.资产阶级革命的倡导者
C.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D.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C
当堂检测
5.卢卡契在评论19世纪某一作家时认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尽管他有那些政治与意识形态上的偏见,他依然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所产生的矛盾,并忠实地描述他们。”据此判断,这一评论所指的作家是( )
A.拜伦 B.巴尔扎克
C.薄伽丘 D.莎士比亚
B
当堂检测
6.19世纪中叶,欧洲第一个打出现实主义的美术家是()
A. 库尔贝 B. 凡·高
C. 塞尚 D. 莫奈
A
当堂检测
1.(2019年新课标Ⅲ,33,4分)恩格斯在评价某一文学艺术流派时说:“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 )
A.《哈姆雷特》 B.《等待戈多》
C.《人间喜剧》 D.《西风颂》
C
精选典型题
2.(2018新课标Ⅱ,34,4分)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B
精选典型题
? 司汤达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著名小说《红与黑》,以其进步的思想倾向,以及对当时社会阶级关系的深刻描写,和对典型性格的出色的刻画,在全世界享有盛名。
“红与黑”
小说中的“黑”代表法国封建贵族复辟势力及教会组织,而“红”则代表了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时代。
法国
内容简介: ??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及两次爱情经历的描写,揭示了复辟王朝时期的波澜的阶级大博斗,反映了政治黑暗、教会腐败,贵族反动和资产阶级利欲熏心的广阔生活画面。于连的两次爱情动机都是以爱情占有为出发点最终要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资本主义与封建残余主义的冲突
于连也变得更大胆,他在心里暗想:“我应该再进一步,务必要在这个女人身上达到目的才好。如果我以后发了财有人耻笑我当家庭教师低贱,我就让大家了解,是爱情使我接受这位置的”。
——司汤达《红与黑》
纯洁真挚的情感与赤裸裸的利益追求发生激烈的碰撞与冲突
爱情爱情
现实等级森严 理想平等
经典语句:因为我是一个下等人,
竟敢同你们这些上等人讲平等。
司汤达《红与黑》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10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巴尔扎克
(1799——1850)
法国现代小说之父——巴尔扎克
《欧也妮·葛朗台》
《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情节:天真美丽的欧也妮是悭吝精明的百万富翁的独生女儿,她爱上了破产的表哥,并不惜激怒爱财如命的父亲,倾尽全部私蓄资助他闯天下。至此,父女关系破裂,母亲吓得一病不起。在苦苦的期待中丧失了父亲、损耗了青春的姑娘,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
《欧也妮·葛朗台》
父女父女
“欧也妮,你决不反悔,你是有信用的姑娘,是不是?”他热烈地拥抱她,把她紧紧地搂得几乎喘不过气来。“得啦,孩子,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
不过这是你把欠
我的还了我:
咱们两讫了。”
这才叫做公平交易。
人生就是一件交易。
温暖的亲情、基本的人性与冰冷的金钱发生着激烈的碰撞与冲突
《高老头》发表于1834年,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在展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反映作家世界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方面,在表现《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和不足之处方面,都具有代表意义。小说以1819年底到1820年初的巴黎为背景,主要写两个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退休面条商高里奥老头被两个女儿冷落,悲惨地死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会的腐蚀下走上堕落之路。同时还穿插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故事。通过寒酸的公寓和豪华的贵族沙龙这两个不断交替的主要舞台,作家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人欲横流、极端丑恶的图画,暴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贵族阶级的必然灭亡,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特征。
我的作品有它的地理,有它的谱系和家族,它的场所和它的特产,它的人物和它的事件,正如法国有它的盾徽,有它的贵族和贫民,有它的手艺者和农民,有它的政治家和花花公子,有它的军队一样,总之,有它的整个社会!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思考:
通过材料,你知道为什么《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吗?
答案提示:《人间喜剧》由法国社会一个又一个悲剧组成,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都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狄更斯(1812~1870)
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匹克威克外传》是他的成名作,也是英国第一鄣现实主义作品。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写劳资矛盾的长篇代表作《艰难时代》(1854)和描写1789年法国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双城记》(1859)。 《雾都孤儿》。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英国
《大卫·科波菲尔》(1850)是半自传体的小说,它的成就超过了狄更斯所有其他作品。它通过一个孤儿的不幸遭遇描绘了一幅广阔而五光十色的社会画面,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司法界的黑暗腐败和议会对人民的欺压。作品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特别是劳动者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深切同情。作者还企图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最后成功鼓舞人们保持对生活的信心,极力培养读者的人道主义观点。这部小说最后仍以一切圆满作为结局,表现了作者的一贯思想。
勃朗特三姐妹是英国家喻户晓的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对女性独立性格的叙述、艾米丽·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对极端爱情和人格的描写、安妮·勃朗特在《艾格尼丝格雷》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寂寞情绪,令人回味无穷。一家三姐妹占据了英语文学名人史中的三个席位,恐怕连众多男性作家都自叹弗如,无怪乎会有络绎不绝的崇拜者们在英国哈沃斯的勃朗特故居寻觅三姐妹留下的痕迹。《简·爱》获得了成功,受到重视,《呼啸山庄》被誉为“最奇特的小说”,艾米莉·勃朗特也以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勃朗特姐妹
通过对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
小说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她从小失去父母,寄住在舅妈家,不平等的待遇让她饱受欺凌,小小年纪就承受了别人无法想象的委屈和痛苦。成年后,她成了桑菲尔德贵族庄园的家庭教师,她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主人的尊敬和爱恋,谁料命运对她如此残忍,她为这段婚姻又付出了难以计算的代价,但自始至终她都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执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它开始曾被人看做是年青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但结合其所描写地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的社会现象,它不久便被评论界高度肯定,并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至今久演不衰。
果戈里
(1819~1852)
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836年果戈理发表了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从而揭露了农奴制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和荒唐反动。1842年果戈里发表长篇小说《死魂灵》。历来被认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
《钦差大臣》叙述了以俄国某市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前来视察的消息,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彼得堡小官员赫列斯塔科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殷勤款待,阿谀、行贿。正当市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这位“钦差大臣”,做着升官发财的美梦之时,传来了真正的钦差大臣到达的消息,喜剧以哑场告终。该剧是整个俄国官僚界的缩影,堪称俄国戏剧史上的里程碑,对俄国和世界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俄国
《死魂灵》——果戈里
小说描写一个投机钻营的骗子——六等文官乞乞科夫买卖死魂灵(俄国的地主们将他们的农奴叫做“魂灵”)的故事。乞乞科夫来到某市先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打通了上至省长下至建筑技师的大小官员的关系,而后去市郊向地主们收买已经死去但尚未注销户口的农奴,准备把他们当做活的农奴抵押给监管委员会,骗取大笔押金。他走访了一个又一个地主,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买到一大批死魂灵,当他高高兴兴地凭着早已打通的关系迅速办好了法定的买卖手续后,其罪恶勾当被人揭穿,检察官竟被谣传吓死,乞乞科夫只好匆忙逃走。
《死魂灵》的发表震撼了整个俄国,在作者锋利的笔下,形形色色贪婪愚昧的地主,腐化堕落的官吏以及广大农奴的悲惨处境等可怕的现实,揭露得淋漓尽致。从而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批判倾向和巨大的艺术力量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定杰作,是俄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中讽刺作品的典范。
是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即如有人所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1866年发表的《罪与罚》,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高尔基就说过他是“最伟大的天才”。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小说描写贫困交迫的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因痛恨放高利贷的老板娘的盘剥,愤而行凶,却自认为是伸张正义。然而良心的遣责,使其饱受心灵煎烈,最终在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帮助下,投案自首。详细内容包括失学青年、可恶的老太婆、酒友、母亲来信、伸张正义、时机成熟、除恶之友、传票、藏匿赃物、精神崩溃、嫌疑犯、准妹夫、失魂落魄、车祸、家人相逢、索妮娅、交锋、噩梦、不速之客、婚变、祈祷新生、飞蛾扑火、节外生枝、阴谋、风波、倾吐实情、继母之死、较量、坦诚规劝、无耻之徒、畏罪自杀、告别、投案自首、审判等 。《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
大作家,著有《战争与和
平》、《安娜·卡列尼娜》
和《复活》这几部被视作经
典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世
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列夫· 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
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
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
个里程碑。小
说以四大家族
相互关系为情
节线索,展现
了当时俄国从
城市到乡村的
广阔社会生活
画面。
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插图
《战争与和平》
小说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
—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
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 1812
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
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
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
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
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
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
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
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著。
《战争与和平》插图
侵略与独立的冲突
《安娜 · 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
尔斯泰的一部既美不胜收而
又博大精深的巨著。通过这
个故事托尔斯泰揭示了俄国
(农奴制改革后)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1877年,小说首版发行。据同代人称,它不啻是引起了“一场真正的社会大爆炸”。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 1873—1877年。作品由两条既平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与卡列宁、伏伦斯基之间的家庭、婚姻和爱情纠葛;一条是列文和吉娣的爱情生活及列文进行的庄园改革。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 ”。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人物。在相继失去儿子和精神上最后一根支柱 ——伏伦斯基后,经过一次和伏伦斯基的口角,安娜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在这个虚伪的社会中生活下去,绝望之余,她选择了卧轨自杀。小说揭露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与虚伪,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处在社会转型期时所进行的复杂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探索。
理想自由爱情 现实社会伦理道德
她不去想自己和他都说过什么话,
而是凭感觉就明白,這次短暂的交談使他們可怕地接近了。她为此感到恐惧,但也感到幸福。她站了一小會兒,走进车厢,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原來使她痛苦的那种精神紧张重新又向她袭来,而且更加强烈,令她紧张得害怕,放佛心裡有個拉得太紧的東西随时都可能崩断。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其主要创作活动,是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到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这正是俄国社会大变动时期。
《复活》是作者在晚年用宗法农民的眼光重新审查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
[俄] 柴可夫斯基
外来音乐 民族音乐
旋律大师
民族乐派
民族乐派音乐
德沃夏克对于民族风格的音乐,有其伟大的成就。他不但是波希米亚国民乐派先驱希克路波的继承者,同时也是民族音乐的发扬者。他在音乐上的地位,并不亚于当年的韩德尔及莫扎特。
德沃夏克不但注意到了捷克的民族音乐,他还转向了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似乎更注意斯拉夫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代表作品——《自新大陆》
美术主流之一:现实主义
石工 库尔贝
《石工》的情节发生在烤人的太阳下,在道旁的沟边。石工的形体微微地突出在高耸的绿色山坡前,山坡几乎填满了整个画面,上面飞驰过一大层云影。仅仅在画面的右角,在山坡后面,可以看到一角蓝天。这儿丝毫没有虚构的东西,我的亲爱的朋友!我每天散步时都看到这些人。而且,这个阶级的人们往往就是这样度过一生的。
——库尔贝谈自己的艺术构思
米勒《拾穗者》——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美术主流之二: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的绘画
19世纪后半期,一些青年画家对统治欧洲艺术的种种清规戒律表示不满;在科学证明“颜色是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启发下,主张户外写生,他们从画室里走出来发现了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在描绘自然景色时,他们重视光、色和大气的表现,他们把光看作是“绘画的主人”,光的强弱变化在印象派画家的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他们大多用原色作画,因此色彩特别清新、明亮。他们努力去观察自然,要达到的目的是“对自然既有力而又敏感的移植”。
代表人物:法国的莫奈、塞尚、高更,荷兰的凡·高
《日出·印象》
将光与色作为研究的中心
莫奈:《草地上的午餐》
塞尚《盘山路》
《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
《十四朵向日葵》
“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
后期印象派的特点:主张个性的抒发,作品大多线条粗犷、形式夸张、色彩明快。
《星月夜》——凡·高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法国雕塑艺术家被认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罗丹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青铜时代
思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