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百家争鸣 课件-人民版历史必修3(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百家争鸣 课件-人民版历史必修3(5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17 07:2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汉 代
宋 明
明 清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学出现,比较成熟
立为正宗,成为主流
吸收佛道,形成理学
受到质疑,地位不动
儒家思想
专题分析
百家争鸣
第1课
有一个惊人的现象,开天辟地的人类智能大师们,都诞生在2500年前:孔子、释迦牟尼和亚里士多德。于是,我们看到,希腊哲人在海边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思考人与神的关系,中国哲人在黄河边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因此西方自然科学特别发达,印度神学特别发达,中国人际关系特别发达。这在当时没什么不好,相反,清新、健康、务实是孔子思想的特点。孔子不太想自然的东西,更不愿谈鬼神,他认为先把人的事搞清楚再说。这种思想一直传下来,讨论人与人的关系讨论了2500年,使得人际关系终于成为中华民族的重大包袱。
导言
“百家”泛指数量多;
什么是“百家争鸣”?
三教:儒、释、道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
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
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
①经济: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
③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
④思想文化:“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深化理解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⒈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⒉儒家思想在吸收各家之长融合积极因素的过程中形成发展,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孔子说:我仁;
孟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墨子说:相亲相爱,别打了!
趣味百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儒家学派
2014年曲阜
祭孔大典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他被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他被后人尊称为至圣、万世师表,一己之力,铸就华夏子民的心理模式。
文雅君子
民族之魂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庙
孔林
孔子及家族专用墓地。
孔府
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
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
孔子生平简要介绍
没落贵族,生于春秋
以述为作,好古敏求
鲁国为官,志不得遂
周游列国,“丧家之狗”
“大成至圣文宣王”
材料1
材料2
子曰:“仁者爱人。”
——《论语·雍也》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行,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颜渊》
材料3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为政》
孔子的思想主张
材料4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颜渊》
(1)思想核心:“仁”、“礼”
(2)政治思想:德治(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3)哲学思想:重人事,远鬼神
(4)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5)整理古籍:《诗》《礼》
《书》《易》《乐》《春秋》
孔子的思想主张及文化贡献
含义:西周时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周礼)
目的:
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局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孔子这段言论,你有什么感想?
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
孔子说自己15岁时就立志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30岁时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40岁时已经成为知者;到了50岁、60岁,孔子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了;70岁时能从心所欲,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正确,这是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
①春秋战国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中央政权;
②当时诸侯兼并,孔子恢复周礼的仁政爱民主张不符合需要。
史书记载,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困饿七日,动荡的年代,他的“仁”的思想也处处碰壁,不被采纳。
孟 子
材料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材料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材料七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材料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材料九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
“民贵君轻”(民本)
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人性论:“性本善”
2、孟子的思想:
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材料十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材料十一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哀公》
材料十二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荀 子
3、荀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仁义”和“王道”(礼法并用)
“君舟民水”(民本)
人性论:“性恶论”
天人关系:“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 期
仁的
思想
民本
思想
人性论
仁者爱人
以德治民
性相近
仁政
仁义、王道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奠定基础
体系完整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孔子拜访老子后回到鲁国,众
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
得见乎?”孔子道:“见之!”
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
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
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
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
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
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
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孔子请教老子


材料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材料二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1)“道”是万物的本源,是天地万物的法则(核心)
二、老庄之学
1、老子
(2)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思想)
材料三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材料四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庄子
2、庄子
(1)“道”是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齐物”、“逍遥”。
评价: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
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实践:
李悝
商鞅
理论:
①法、术、势
②道家思想
韩非子(集大成者)
①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②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③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事异则备变”
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
积极:
(1)积极进取,反对墨守成规,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2)为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消极:严刑峻法易导致暴政,使社会矛盾激化。
秦王借法家思想振兴国家,实现统一大业。统一后,秦始皇继续厉行法治,结果呢?
——法家理论可得天下而不能治天下。
——天下大乱,15年便灭亡。历史启示?
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墨家:墨翟
“兼相爱、交相利”
主张:
非攻 尚贤 尚同
非乐 非命 节葬 节用
特点:
①提倡刻苦俭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主旨(核心):
四、墨家的主张
(4)尚同
(5)节葬
(6)节用
(7)非乐
(8)非命
(9)尚力
百姓与天子上下一心?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音乐浪费时间资源,提倡节约人财物力
否定儒家的天命思想,肯定人的个人努力
肯定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哲学思想:
(1)认识论:
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辨别知识的“三表法”
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2)逻辑学:
提出了“取实予名”“察类明故”的观点,“类”“故”“辩”的逻辑学概念;
②重视类比和推理,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
社会效用
作用: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孔子
春秋
孟子
荀子
战国
墨子
战国
老子
春秋
庄子
战国
韩非
战国
“仁”和“礼”;德治;“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仁政”;“民贵君轻”
“制天命而用之” “君舟民水”“仁义”与“王道”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齐物论;乐天安命、顺从自然
君主集权;以法治国;奖励耕战;变法革新
课堂小结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当堂检测:
1.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 )
A.都是官办???? B.都是私办????
C.官办为主私办为次????? D.私办为主官办为次?
2.百家争鸣局面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大变革  B.生产力的发展
C.文化教育的发展 D.言论自由
A
B
3.下列对孟子与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都主张性善论 B. 都强调礼法
C. 都主张“仁”,“德”治天下 D. 都取百家之长
4.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张上截然对立的思想家是( )
A.孔子和老子
B.孟子和荀子
C.荀子和庄子
D.荀子和韩非子
5.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6.战国时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思想家是( )
A.韩非子  B.庄子 C.孟子 D.墨子
7.战国时期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的是( )
A.荀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子
精选典型题:
1.(2019年高考海南卷,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B
2.(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C
3.(2018年高考北京卷,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C
4.(2020年高考江苏卷,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B
5.(2018年高考全国卷I,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C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
  庄子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时责备他,他讲出一番道理:“当我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会不难过?可是我省思之后,觉察到她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也没有气。
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这个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认为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止哭泣啊!”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五蠹》
守株待兔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知识点拔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出身于“贱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攻。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
材料一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 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以上均摘自《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