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同步练习 2021_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同步练习 2021_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7 09:4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呓语(yì)   
祭祀
磅礴力量(bó)
抵赖
B.篡改(cuàn)
杀戳
振聋发聩(ɡuì)
妄图
C.国殇(sānɡ)
愐怀
惨绝人寰(huán)
悼念
D.遁形(tún)
宝鼎
沧海桑田(cānɡ)
初忠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亿万中华儿女长期地不懈奋斗。
B.对日本右翼分子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这一行径,我们绝不能姑息,要勇敢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
C.在这场惨绝人寰的灾难中,母亲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撑起了生存的空间。
D.当我国羽坛健儿在苏迪曼杯决赛中,以3?0战胜日本队勇夺冠军的那一刻,体育馆内爆发出振聋发聩的欢呼声。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还讲述了亲人在屠杀中当年被残害的情形。
B.从“嫦娥一号”拉开探月序幕,到“嫦娥三号”带着第一辆月球车“玉兔号”成功登月,再到“嫦娥五号”赴月球采样返回,中国探月工程如期实现“绕、落、回”三步走规划。
C.“牵妈妈的手”大型网络活动,引发超过15亿人次以上关注,是今年春节最暖心的活动之一。
D.众多球迷聚集到世界杯举办地,谁都不能否认这不会给当地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就如欧洲一年一度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死难者一样,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
②同时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是中国与世界更好地在沟通,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③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其世界意义在于,能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④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
⑤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的共同心愿!
A.⑤③①④②
B.③①⑤②④
C.④②①⑤③
D.②④①③⑤
5.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过去70年,中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让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未来道路上,仍需我们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以    、    、    ,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伟大复兴。?
A.坚韧不拔的信心 只争朝夕的劲头
坚如磐石的毅力
B.坚如磐石的信心 坚韧不拔的劲头
只争朝夕的毅力
C.坚韧不拔的信心 坚如磐石的劲头
只争朝夕的毅力
D.坚如磐石的信心 只争朝夕的劲头
坚韧不拔的毅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让理性战胜恐慌
钟 声
  ①“这是一个需要事实而不是恐惧的时刻,是需要科学而不是谣言的时刻,是需要团结而不是羞辱的时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日前向世界发出这样的强烈呼吁。显然,尊重世卫组织权威专业建议,采取符合世卫组织建议的措施,避免影响正常国际人员往来和各领域务实合作,当是各国对待疫情的基本态度。
  ②能否做到客观公正、冷静理性评估疫情严重程度,客观告知公众这场疫情死亡率低,且治愈人数已开始超过病死人数的现实,防止恐慌带来次生挑战,已成为当前考验智慧、理性、人性的指标。可以想见,如果所有国家的这些指标都能及格,攻克眼下难关就可能容易得多。然而,个别国家就是违背了世卫组织“没有理由采取不必要的措施干预国际旅行和贸易”的建议,做出过激反应,采取过度应对措施,给正常的国际旅行造成了障碍。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夸张”施策引发的恐慌效应,已经在一些局部助长了恶意、恶言、恶行的滋生。比如西方一些媒体“借题发挥”,漠视《国际卫生条例》第三条原则所要求的“各成员不得采取助长污名羞辱或歧视的行为、行动”,诬称病毒为“中国制造”“黄色警告”,赤裸裸地给华人乃至亚洲人贴标签,西方一些国家甚至出现针对亚裔的暴力个案,这些煽动种族歧视的荒谬言行,不仅无助于全球团结合作抗击疫情,而且客观上制造并扩散了恐慌。
  ③当然,国际社会主流舆论还是站在正义和公道一边。中国人民争分夺秒、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行动和成绩深深打动了世界,国际上出现的任何对华偏激歧视言行都受到正义力量的坚决声讨——很多国际人士站出来直斥歧视性言行“愚蠢”“不可容忍”,在社交媒体上发起“我不是病毒”的话题,在媒体上发文疾呼“疫情不能成为产生排外情绪的借口,危机不能泯灭人性”。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批评抵制言论是“愚昧且不合逻辑的心态”,直言“病毒进入你体内前,可不会查你护照”,强调“这场疫情是公共卫生事件,不是国家与种族之间的问题。各国需要和中国齐心协力,才能共同战胜挑战”。德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多国政要也发出抵制歧视、停止仇外的呼声。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病毒研究学者迈克尔·莱维特则犀利指出:西方媒体以自我为中心报道如何限制疾病在中国境外的暴发,而从未给予鼓励和声援,这让人深感其狭隘和可悲。
  ④岂能让恐慌给疫情雪上加霜,岂能让团结合作护佑生命行动受阻?翻开人类与病毒疫情抗争的历史,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从甲型H1N1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寨卡等疫情中得出的经验和教训始终警示世人,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超出国界,“我们都身在其中,我们只能团结一致阻止它”。正像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指出,面对疫情严峻挑战,国际社会应有强烈的团结意识。
  ⑤抗击疫情,中国面向世界展示的团结合作精神,已经赢得国际社会广泛尊重和支持。中国快速发现疫情、分离病毒、测序基因组并与世界分享,采取众多远超出《国际卫生条例》要求的防控举措,这些强有力的举措被称赞为“设立了应对疫情暴发的新标杆”。德国联邦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协会主席米夏埃尔·舒曼感慨:正是中国人民,特别是受影响最严重的武汉及其他湖北城市的人民,承受着最沉重的负担。正是中国做出的牺牲和承诺,避免了疫情在全球以更快的速度传播。如果我们不能在这样的挑战面前保持人性,我们将失去更多。
  ⑥疫情无情人有情。让理性战胜恐慌,让同情、理解和支持战胜偏激、狭隘和焦虑,维护团结合作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的大局,这才是抗击疫情的必胜之道。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2月7日)
6.文章开头引用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的话,有什么作用?★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8.试简析本文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9.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0.每年的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值此之际,班级开展以“国家记忆,铭刻在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图一         图二
(1)“国家公祭鼎”的鼎足下端为象腿足形,两足在前,一足在后,圆睛张目,粗犷有力。请你说说它的象征意义。(见图一)
(2)《“铭记1213国家公祭日”国际海报邀请展》在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开展,对外展出了60多幅优秀作品。设计师潘峰、乔峰的作品《自强》是其中一幅。请你自选角度,说出其创意。(见图二)
参考答案
1.【解析】
A B项,戳—戮,“聩”应读“kuì”;C项,“殇”应读“shānɡ”,愐—缅;D项,“遁”应读“dùn”
,忠—衷。
2.【解析】
D “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用在此处不合语境,此处可用“震耳欲聋”。
3.【解析】
B A项,语序不当,“当年”应放在“亲人”前;C项,语义重复,去掉“以上”;D项,否定不当,应将“不会”改为“会”。
4.【解析】
C ④句和②句先说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同时”表明②句在④句后;①句举国外事例,论述国家公祭日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⑤③句说明国家公祭日设立的意义。所以正确的排序为④②①⑤③。
5.D
6.点明本文的论题,引出中心论点;作为论据证明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7.让理性战胜恐慌,让同情、理解和支持战胜偏激、狭隘和焦虑,维护团结合作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的大局,这才是抗击疫情的必胜之道。
8.作者首先表明观点“能否做到客观公正、冷静理性评估疫情严重程度,客观告知公众这场疫情死亡率低,且治愈人数已开始超过病死人数的现实,防止恐慌带来次生挑战,已成为当前考验智慧、理性、人性的指标”;接着举出个别国家违背世卫组织的建议,做出过激反应,给正常的国际旅行造成了障碍的事实;然后举西方一些媒体污名羞辱和煽动种族歧视的荒谬言行;最后指出这样做的严重后果。
9.第③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列举国际上的正义力量坚决声讨对华偏激歧视言行的事例,论证了“国际社会主流舆论还是站在正义和公道一边”的观点。
10.(1)象征中华民族在历史记忆中觉醒,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2)示例:这幅海报把“自强”和“1213”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告诉我们不能总是只讲伤痛,最重要的还是要觉醒,要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