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1、细胞外液、内环境、组织液、淋巴、血浆之间的关系如何?
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有何异同,及理化性质如何?
3、如何理解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交换的媒介?
知识回顾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本节聚焦:
什么是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稳态调节的机制是什么?
项 目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IU/L 0~45
肌酐 CRE mg/dl 0.5~1.5
尿素氮 BUN mg/dl 6~23
血清葡萄糖 GLU mg/dl 60~110
甘油三脂 TG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mg/dl 150~220
每种成分参考值都有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内环境的成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变化:
温度:36.5℃~ 37.5℃
血浆的PH:7.35~7.45
渗透压:血浆37OC渗透压770kPa左右
*
成员 上午
6h 上午10h 中午12h 下午
2h 傍晚
6h 晚上
9h
母亲 37.0℃ 37.0℃ 37.3℃ 37.4℃ 37.2 ℃ 37.1℃
父亲 36.8℃ 36.8℃ 37.1℃ 37.3 ℃ 37.1℃ 36.9 ℃
自己 37.1 ℃ 37.1 ℃ 37.4 ℃ 37.5 ℃ 37.3 ℃ 37.1 ℃
体温的日变化规律调查结果
1.正常人的体温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1℃。而且,同一个人的体温随昼夜变化也不同。
2.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高于年老者,女子高于男子。
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注意:
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稳态的定义:
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对调节机制的认识过程: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
神经系统的调节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普遍观点: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2、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血糖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低血糖症;血糖浓度过高可能出现糖尿病。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发生肾功能衰竭时,就会出现尿毒症,最终会引起死亡。
当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时,会影响骨发育,出现佝偻病等;血钙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等症状。
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项 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7 IU/L 0~45
肌酐 CRE 1.9 mg/dl 0.5~1.5
尿素氮 BUN 14.6 mg/dl 6~23
血清葡萄糖 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脂 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150~220
小讨论
1. 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 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2.这说明:(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3.(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思考:
2.为什么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反应能够有条
不紊地进行?
3.酶的催化特性有哪些?
4.怎样才能保证酶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
(适宜的温度、PH、渗透压等)
(高效性,专一性,受温度、pH等的影响)
1.人体各项生命活动是以什么为基础的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调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选择材料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血液是一个缓冲系统。
材料和用具:新鲜兔血、抗凝剂、蒸馏水、 pH缓冲液、5%HCl、试管、烧杯、 pH试纸、滴管。
实验原理:血液中有多种缓冲物质,可以减轻代谢产物等引起的改变,使血液pH维持相对稳定。
实验步骤:第一步: ( ) ;第二步: ( )
结果预测和结论:( )
(1)对照性原则;
(2)随机性原则;
(3)平行重复原则;
(4)单因子变量原则;
(5)科学性原则;
(6)可行性原则;
(7)要注意实验材料的理化特性
(8)实验设计应注意严整性:设计对照实验要便于实验前后对比或组间对比,得出明确可信的结论。
了解题目要求:看清题意是要求设计实验方案、步骤还是分析实验结果。
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明确实验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要用到什么原理。
确定实验思路:对实验做出假设和预测,并充分利用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思路。
设计实验步骤:注意:一是充分利用试剂和材料;二不能随意增加试剂和材料。
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在实验中,将观察到的现象如实、准确地记录下来。
分析得出结论:归纳出一般概括性判断,用文字、图表等方法作简明的总结。
7)③甲组注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多巴溶液,乙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继续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观察并记录小鼠运动状况
(三)甲组在注射利血平后出现运动时不自主地震颤,在注射多巴后运动恢复正常
乙组在实验过程中始终运动正常
8 )⑴有;避免顶芽产生生长素的影响; 有不当;应选用A作研究对象,如选C还有AB叶片产生的生长素的影响; ⑵叶柄脱落; 不能; ⑶另设第三组丙,去掉A叶片,在叶柄断口敷上含生长素的羊毛脂 ,叶柄A不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