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7 19:5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唐诗五首
    
1.中国书法有不同的字体。请赏读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并将书法作品中的第二句用楷体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2.将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2)___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萧关逢候骑,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4)______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5)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渡荆门送别》中描摹“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的一联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春天鸟类活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
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东皋薄暮望(接近)
B.晴川历历汉阳树(分明的样子)
C.单车欲问边(询问,打听)
D.来从楚国游(往)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野望》是晚唐诗人王绩的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格律严整的五言律诗。诗歌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心情。
B.《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名作,描写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吊古怀乡之情。
C.《使至塞上》的作者是王维,他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阅读《野望》,回答问题。
6.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B.两联均用语清新,对仗工整。
C.颈联是对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
D.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能与他们为伍。
8.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黄鹤楼》,回答问题。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诗人寂寞惆怅之感,起笔高远,感情真挚。
B.颈联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诗人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诗人的归思,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10.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交代了诗人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尾联写诗人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诗人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12.2020·遵义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直”“圆”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写出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之事。
B.“山随平野尽”中的“随”“尽”两个字,让静止的山峦富于动态。
C.颈联描摹的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和天边的云霞,宛如两幅图画,令人陶醉。
D.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借自己对家乡之水的恋恋不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者,燕是春的使者。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盛景。
D.全诗的结构很有特色,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15.校学生会开展“读古诗·长知识”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1)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道题,请回答。
①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古人常用的两种交通工具。
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
脱鞍暂入酒家垆:____________
②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古人送别时的两种习俗。
客舍青青柳色新:____________
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
(2)下列对一首五言律诗颔联和颈联的补充,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汉阳渡,初日郢门山。(颔联)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______。(颈联)
A.风高 还    B.风高 回
C.高风 还     D.高风 回诗/词/解/读
参考答案
13 唐诗五首
1.长河落日圆
2.(1)长歌怀采薇
(2)日暮乡关何处是
(3)都护在燕然
(4)山随平野尽
(5)浅草才能没马蹄
(6)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7)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3.bó qī huī jīnɡ gāo zǎi yān dī
4.【解析】 C “问”的意思是“慰问”。
5.A
6.【解析】 D “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表述不当。虽然诗人忘情在闲适的田园生活之中,可是,他远不能像陶渊明等田园诗人那样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油然而生的却是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
7.【解析】 C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画视野所见的暮归的生动场景。“返”“归”两词运用动态式的描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宁静。而非“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8.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也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表达了希望和他们这样的人成为深交密友之意。
9.【解析】 B 颈联描写诗人登楼所见的明丽景色,不是想象。
10.示例:在和煦的阳光的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的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11.【解析】 D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指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前线统帅,一问才知道,统帅正在燕然前线。诗人情绪高涨,似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表现出诗人的达观。并不是“表达了诗人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12.“直”字写出了孤烟直冲云霄的劲拔,“圆”字写出了落日在地平线的衬托下又大又圆的视觉感受。烟与落日,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几何图案;一“直”一“圆”也描绘出在苍茫大漠背景下,塞外壮丽独特的景象。
13.【解析】 D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写思乡之情并非直抒胸臆,而是运用拟人手法,借写故乡之水依依不舍地送别自己,含蓄地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14.C
15.(1)①船(或舟) 马 ②折柳(或赠柳) 饯行(或劝酒)
(2)【解析】 C 本题考查诗词知识。答题时注意律诗的特点:句数固定,押韵严格,讲究平仄,对仗工整。题干中的颔联可以从对仗的角度思考,律诗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上句与下句词性相对,“高风”与“初日”相对,由此排除A、B两项;颈联可以从押韵的角度思考,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偶数句押韵,由“山”可知此诗押的是“ɑn”韵,故颈联最后一个字应为“还”,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