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
A.将歇(xiē) 与其奇者(yǔ)
B.欲颓(tuí) 沉鳞(lín)
C.藻荇(xìnɡ) 欣然(xīn)
D.竹柏(bǎi) 未寝(qǐn)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欣然起行( )
(2)念无与为乐者( )
(3)怀民亦未寝( )
(4)相与步于中庭( )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盖/竹柏影也
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念无与为乐者(游乐)
B.相与步于中庭(院子里)
C.月色入户(窗户)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自康乐以来 然后能自反也
B.肃遂拜蒙母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飞来山上千寻塔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 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běnchā):箕畚铁锹。
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庭下/如积水空明
B.水中/藻、荇/交横
C.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D.轼/庐于其上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欲( )
(2)但( )
(3)诣( )
(4)卒( )
9.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10.甲文除了表现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他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游白水书付过①
[宋] 苏 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⑤,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 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时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放。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二鼓:二更。
1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B.循山/而东
C.折处/辄为潭
D.复与过/饮酒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循( )
(2)辄( )
(3)寐( )
(4)付( )
1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2)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14.文中,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唐] 柳宗元
觉闻繁露②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③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④。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诗人永州愚溪住宅以西。②繁露:浓重的露水。③泠泠:形容声音清越。④时一喧:不时叫一声。
15.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诗歌内容来看,诗人寂寞的原因只是被贬的孤独愁苦。
B.颔联以动衬静,主要突出诗人遭贬谪后心境的寂寞。
C.诗中是通过繁露、寒月、东岭、竹根、石泉、山鸟这六种意象来表现诗人感情的。
D.尾联写诗人面对空旷寂寞的景象,斜倚着柱子,观看、聆听,一直到天明。
16.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察觉到的,这里用“闻”,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
B.露、月、泉、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写出了当时虽为中夜,但自然界依然富有生机的景象。
C.这首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
D.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仗工整,全诗着力写声音,反衬诗人内心的黯然、凄凉、孤寂。
参考答案
1.【解析】 A “与”应读“yù”。
2.(1)高兴的样子
(2)考虑,想到
(3)睡觉
(4)共同,一起
3.【解析】 D A项,应为: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项,应为:相与/步于中庭。C项,应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解析】 C 户:门。
5.【解析】 B A项,自从;自我。B项,两个“遂”都是“于是,就”的意思。C项,寻找;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D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和。
6.(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7.【解析】 C 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8.(1)想要,打算
(2)只是
(3)往,到
(4)最终
9.(1)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10.甲文还流露出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乙文表现了苏轼勤于政事、爱护百姓的精神品质。
[参考译文]
[乙] (苏轼)调任徐州知州。(不久)黄河在曹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城将要被淹,富人争着出城躲避水灾。苏轼说:“富人出城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我在这里,洪水决不会淹城。”(把富人)重新
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喊来卒长,说:“河水将要淹城,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们这些小人物,应当效命。”(就)率领兵卒拿着箕畚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连接到城墙。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11.【解析】 A 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12.(1)沿着
(2)就
(3)睡觉
(4)交给
13.(1)(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源头的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2)到了江边,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们)在江心划船,用双手拨弄水中碧玉明珠似的星月倒影。
14.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为那优美的景色陶醉,欣赏美景的愉悦和被贬谪的悲凉心情交织在一起,因而不能入睡。
[参考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源头的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百仞高的瀑布。山路有八九个弯转,每个弯转处就是一个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放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的)山崖上有几十个巨人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说的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夕照(山火)景象,十分壮观。或弯腰或抬头越过几个山谷。到了江边,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们)在江心划船,用双手拨弄水中碧玉明珠似的星月倒影。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15.【解析】 A 诗人寂寞的原因还有谪居之地的凄清环境和自己的情怀无人理解。
16.【解析】 B 不是写自然界依然富有生机,而是以动衬静,凸显了诗人被贬后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