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8 09:2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唐诗五首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东皋(  )  
薄暮(  )  
崔颢(  )  
燕然(  )
征蓬(  )
xǐ(  )倚
落huī(  )
驱dú(  )
采wēi(  ) 
jīnɡ(  )门
日mù(  )
白沙dī(  )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徙倚欲何依(徘徊)   
B.芳草萋萋鹦鹉洲(草木茂盛的样子)
C.仍怜故乡水(可怜) 
D.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
3.下列诗句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4.默写。
(1)《野望》中,诗人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现山景萧瑟、心情寂寞的诗句是:          ,          。?
(2)崔颢在《黄鹤楼》中用“           ?          ”两句抒发了浓浓的乡愁。?
(3)《使至塞上》一诗中描写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名句是:           ,
           。?
(4)《渡荆门送别》中,诗人以移动的视角写群山渐渐远去,江水向广阔的平原奔腾而去的诗句是:        ,        。?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
          。?
◆课内精读
(一)阅读《野望》一诗,回答问题。
5.首联中的“望”字意蕴丰厚,试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
?
6.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
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
(二)阅读《黄鹤楼》一诗,回答问题。
8.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
?
9.诗歌前两联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
?
10.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
?
(三)阅读《使至塞上》一诗,回答问题。
11.颈联中的“直”“圆”二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妙处。
?
?
?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B.颔联“征蓬”“归雁”的意象,既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诗人是以“征蓬”“归雁”自比,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C.整首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精巧;颔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D.“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士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让人倍感温暖。
(四)阅读《渡荆门送别》一诗,回答问题。
13.标题中的“送别”该怎样理解?
?
?
?
1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
?
?
15.诗歌的颈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
16.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送”字妙在何处?
?
?
(五)
阅读《钱塘湖春行》一诗,回答问题。
17.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
?
18.“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
?
?
◆中考链接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二月四日作①
[宋]
陆 游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满沟。
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
①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诗人落职闲居家乡。
19.下面对本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流露出了诗人纵情自然的闲适自得之意。
B.诗人借轻柔之风、消残之雪、飞蝶鸣鸠描写了早春的景色。
C.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早春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D.第三句中“得意”二字,衬托出诗人虽闲居在家却旷达乐观的心境。
20.诗的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请自选角度赏析。
?
?
21.学完《唐诗五首》后,同学们意犹未尽。为此,八年级(1)班开展了以“走进唐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个选题。
?
(2)下面是某同学对班上学习唐诗情况做的调查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
八年级(1)班学习唐诗情况调查表(人数:45人)
态度
学习动向
喜欢
原因
不喜欢
原因
继续
学习
打算
放弃
35人
感情真挚、
语言优美等
10人
不太好懂,需要死记硬背
才能记住 
40人
5人
?
?
?
(3)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中国一直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先秦时期,诗歌是外交答对的基本凭借。到了汉代,“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唐代以后,诗歌的写作成为登科入仕的基本科目。[A]而现在,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使我们对诗歌产生了更深的情感。是啊,中国人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地完成了生命的成长。而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最丰富的。[B]如果你愿意去寻找,诗意才会出现在你的眼前,荡漾在你的心中。烂漫春光里能寻觅诗意,萧瑟秋景中能发现诗意,       ……诗歌里描绘的美景,能医治心灵的创伤;诗歌里蕴含的真情,让心境温暖宁静。?
①语段中两个画线句均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A句成分残缺,修改意见:?
 。?
B句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修改意见:?
 。?
②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处再写一个句子。
?
参考答案
13 唐诗五首
1.gāo bó hào yān péng 徙 晖 犊 薇
荆 暮 堤
2.【解析】
C “怜”是“喜爱”的意思。
3.【解析】
D 正确的朗读停顿划分应为“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4.(1)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2)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3)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4)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5)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5.“望”字既指诗人眺望,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得到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6.本诗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7.表现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表达了他避世退隐的愿望。
8.示例: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分明;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9.第一个“空”是“只,只有”的意思,强调空间上的虚无,写的是仙人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这个“空”字让人产生孤独之感,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是“空空的,空荡荡的”的意思,强调时间上的邈远,表达的是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和惆怅之感,重在抒情。
10.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③本诗写景能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11.“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情。(意思对即可)
12.【解析】
D “候骑”是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诗句也没有“欢迎”“倍感温暖”的体现。
13.“送别”是说故乡的水对诗人依依不舍,满怀深情地一路送别诗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4.“随”字化静为动,将静止的群山写活了,写出了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的景象,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渡过荆门后所见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15.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影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展现了诗人眼前的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16.“送”字直接点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故乡之水万里相送,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与不舍之情。
17.【解析】
本题考查画面描绘。描绘诗句所展现的画面需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进行,诗句中的景物都要得到体现。
【答案】
示例:几处向阳的枝头上,早莺在争斗嬉戏;不知谁家归来的燕子,正忙碌地衔泥筑巢。
18.【解析】
本题考查诗人情感及抒情方式。“最爱”两字运用了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风景的喜爱。
【答案】
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风光的喜爱之情。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
19.【解析】
B A项,这首诗写于诗人落职闲居家乡时,“东风应笑我闲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落职闲居的苦闷,故“纵情自然的闲适自得之意”不正确。C项,诗的一、二句描写早春的景色,没有“鲜明的对比”。描写春景,为下文抒发诗人的失意苦闷情绪蓄势,“对早春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不正确。D项,第三句中“得意”二字,形容的是“飞蝶鸣鸠”,反衬诗人落职闲居的苦闷。
20.【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角度一: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飞蝶鸣鸠”“得意”,东风“笑”,赋予“飞蝶鸣鸠”和“东风”以人的情感。“飞蝶鸣鸠”“得意”与“我”的“闲愁”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失意苦闷情绪。角度二:运用衬托的写法。春天来临,蝴蝶飞舞,斑鸠鸣唱,生机无限,而诗人因落职闲居家乡,大好的春景在诗人眼里竟是“笑我闲愁”。“飞蝶鸣鸠”的“得意”,反衬出此时诗人心中的失意苦闷。
【答案】
示例一: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赋予“飞蝶鸣鸠”和“东风”以人的情感,在“飞蝶鸣鸠俱得意”与“我”的“闲愁”的对比中,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失意苦闷的情绪。
示例二:运用衬托的写法,以“飞蝶鸣鸠”的“得意”,反衬此时诗人心中的失意苦闷。
21.(1)示例一:唐诗中的月亮 示例二:唐诗中的春天 示例三:唐诗中的雨
(2)示例:通过调查可知,八年级(1)班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喜欢唐诗,并会继续学习,因为唐诗的感情真挚、语言优美;也有少数学生不喜欢唐诗,并打算放弃对唐诗的学习,原因是唐诗不太好懂,要死记硬背才能记住。
(3)①去掉“随着”或“使”
 将“才”改为“就”
②示例:游子的愁情里能感悟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