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8 09:3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陶弘景(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
与其奇者(  )
四时俱备(  )
沉鳞竞跃(  )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沿溯阻绝  
B.晓雾将歇  
C.沉鳞竞跃  
D.夕阳欲颓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B.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C.实是/欲界之仙都
D.答谢/中书/书
4.下列句中“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又数刀毙之
D.水陆草木之花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6.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    ,字通明,自号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
(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
(3)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        ;       ,
       。?
(4)“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        两种视角,写        ,用笔洗练,境界清新。?
(5)“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感慨,赞叹山水之美,传达出作者        的志趣,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流露于笔端。?
◆课内精读
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问题。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       
 ?
(3)沉鳞竞跃       
?
(4)与其奇者       
 ?
8.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简要概括“山川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
?
?
9.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在文中的作用。
?
?
10.“猿鸟乱鸣”中的“乱”字与“沉鳞竞跃”中的“竞”字用得极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
?
◆课外阅读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题目。
[甲]
《答谢中书书》
[乙]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选自柳宗元《钴潭西小丘记》)
[注]
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④罴(pí):棕熊。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沉鳞竞跃?
(2)四时俱备?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实是欲界之仙都。
?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
1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1)晓


歇,猿



(2)若






14.甲文中,“    ”一字高度概括了山川景色的特点;乙文中,“    ”一词简洁地概括了石头的特点。?
15.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
?
16.请阅读下面丽景中学学生使用书信情况调查表,写出你的探究结果。(写出两条)
丽景中学学生使用书信情况调查表
   项目
年级   
从未写过信
学应用文时写
寄贺卡时写
七年级
94.4%
1.1%
4.5%
八年级
90.6%
5.2%
4.2%
九年级
88.8%
7.3%
3.9%
?
?
记承天寺夜游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亦未寝(  )  
 藻、荇交横(  )
遂至(  )
欣然(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
A.欣然起行  其人舍然大喜
B.念无与为乐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肃遂拜蒙母
D.相与步于中庭
尝射于家圃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盖/竹柏影也
C.庭下如/积水空明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欣然起行
B.庭下如积水空明
C.念无与为乐者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
6.填空。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   
 ,字子瞻,号     
 ,
    (朝代)    家。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为“    ”,三人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2)《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    
     ,        
  ,        。?
(3)《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        。
(4)《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的句子是:       ,       。       。?
◆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记承天寺夜游
[宋]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相与步于中庭?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9.试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
?
10.“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中考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
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欣然起行?
(2)相与步于中庭?
(3)共买食之?
(4)饮酒但饮湿?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步于中庭 
相遇于梧、藤间
B.黄门置箸而叹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共买食之
秦少游闻之
D.念无与为乐者
啮沙为坎穴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2)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
14.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15.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
?
?
16.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对“月亮”有特殊的情结,月的阴晴圆缺给了他们很多人生启迪。朝阳中学校团委准备于10月28日下午3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以“诵月”为主题的诗词朗诵比赛。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拟写一则与“月”有关的标语,张贴在教室里。
?
(2)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先是分成不同的专题活动小组来搜集资料并筛选整理,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你所在小组的任务是搜集月亮的美称与雅号,你搜集了哪些?请写在下面。(至少三个)
?
(3)学校团委写了一封邀请函,准备邀请第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敏担任本次活动的主评委。邀请函中存在两处错误,请你找出来并修改。
邀请函
尊敬的李老师:
您好!我校定于10月28日在学校报告厅举行“诵月”诗词朗诵比赛,想邀请您担任活动的主评委,希望您务必拨冗参加。
朝阳中学校团委
2021年10月24日
?
?
参考答案
11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1.hóng xiē tuí yù jù lín
2.【解析】
C A项,“沿”,古义为“顺流而下”,今义为“顺着;依照以往的方法、规矩、式样等”;B项,“歇”,古义为“消散”,今义为“休息”;C项,“跃”,古今词义相同,都是“跳”;D项,“颓”,古义为“坠落”,今义为“萎靡”。
3.【解析】
D 正确的朗读停顿划分应为“答/谢中书/书”。
4.【解析】
C C项中的“之”是代词,代指“狼”;其他三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5.(1)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6.(1)陶弘景 华阳隐居 信 
(2)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3)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4)仰观、俯察 山之高、水之清
(5)酷爱自然、长伴林泉
7.(1)交相辉映。
(2)坠落。
(3)指水中潜游的鱼。
(4)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8.①山水相映之美,如“高峰”与“清流”;②色彩搭配之美,如“五色”与“青林翠竹”;③晨昏变化之美,如“晓雾”与“夕日”;④动静映衬之美,青林翠竹为静,猿鸟沉鳞为动。
9.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山川之美”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之景的奇绝,表达了作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结构上,总结全文并呼应开头,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10.“乱”的意思是纷乱,形象地写出了猿鸟“鸣”的状态,渲染了清晨山林热闹欢快的气氛;“竞”的意思是争着、争相,形象地写出了水中游鱼争相跃出水面的状态,渲染了傍晚热闹欢快的气氛。
11.(1)鱼。
(2)季节。
(3)奇丽的景色。
(4)沿着。
12.(1)(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2)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和其他树木。
13.(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若/牛马之饮于溪
14.奇 奇状
15.甲文中,“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是静,“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是动,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中,“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岩石的奇形怪状(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登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岩石的奇形怪状)。
[参考译文]
[乙]
(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潭。钴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鱼梁。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和其他树木。小丘上的石头骤然突出或兀然高耸、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高峻堆叠、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往山上攀登的棕熊。
16.示例:①丽景中学绝大部分学生从未写过信;②年级越高,尝试写信的学生越多。
记承天寺夜游
1.qǐn xìng suì xīn
2.【解析】
B A项,两个“然”都是“……的样子”的意思;B项,前一个“者”是“……的人”的意思,后一个“者”是判断句的标志;C项,两个“遂”都是“于是,就”的意思;D项,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
3.【解析】
C 正确的朗读停顿划分应为“庭下/如积水空明”。
4.【解析】
D A、B、C三项均为省略句,A项省略了主语“我”,B项省略了主语“月光”,C项省略了主语“我”。D项为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5.(1)(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6.(1)苏轼文集 苏轼 东坡居士 北宋 文学
苏洵 苏辙 三苏
(2)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7.(1)共同,一起。
(2)清闲的人。
8.(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9.【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赏析能力。解答时,首先结合句子的字面意思,然后紧扣语言特点或思想感情具体分析。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答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清澈的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以动衬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10.【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在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主旨来分析。篇末议论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闲人”二字同时隐含着作者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我安慰。结合文章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面对挫折的豁达都包含其中。
11.【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释义。(1)(2)小题为课内词语,平常认真积累即可,难度不大。(3)(4)小题为课外词语,解答时可结合上下文意来判断。
【答案】
(1)高兴的样子。
(2)共同,一起。
(3)吃。
(4)只是。
12.【解析】
A 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C项,第一个“之”是代词,代指汤饼;第二个“之”是代词,代指这件事。D项,第一个“为”是动词,做;第二个“为”是动词,成为。
13.【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1)句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相与”,共同,一起。翻译(2)句时,注意关键词语:“置”,放下;“箸”,筷子;“而”,表修饰。
【答案】
(1)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
14.【解析】
B 由乙文中“大笑而起”“饮酒但饮湿”等语句可知,苏轼虽然被贬,但面对粗茶淡饭,坦然食之,显示了人物的乐观豁达。故“实则写人物的苦闷”的表述有误。
15.【解析】
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体现出劝慰弟弟乐观面对挫折的意思,符合语境即可。
【答案】
示例:弟弟,人生中的磨难在所难免,与其唉声叹气,不如乐观面对。
[参考译文]
[乙]
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汤饼的人,(兄弟二人)一起买来吃。(汤饼)粗糙难以下咽。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苏轼)慢慢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吗?”(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喝酒只润湿嘴巴(不管味道)’罢了。”
16.(1)示例:诗情传千古,明月寄相思。
(2)示例:玉兔、冰轮、玉蟾、桂魄、婵娟、玉盘、玉桂、玉钩等。
(3)①时间不明确,应在“10月28日”后面加上“下午3点”;②语言不得体,应把“务必”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