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10.《谈中国诗》 课件(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10.《谈中国诗》 课件(4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7 22:5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你喜欢读诗吗?“诗”(湿)其实是“干”的,是凝练的。读它就像吃压缩饼干,非要用水融一融才能吃得下去,这 “水”就是你的思想感情,你的直接经历或间接经历,你的思考,你的品味。
那么西方国家的诗是否也像压缩饼干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钱钟书先生是怎样来看中国诗和西方诗的。
谈中国诗
钱钟书
走近作者
钱钟书—玩转中西文化魔术师
  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县。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父亲为他正式取名“钟书”。
  1920年,入无锡东林小学。父亲为钱钟书改字“默存”,要他少说话。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报考时,数学成绩不及格,因中英文成绩特优,被破格录取。
  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与杨绛结婚,同船赴英。 37年毕业并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1966年钱钟书、杨绛均被“揪出” ,有人写大字报诬陷钱钟书轻蔑领袖著作,钱钟书、杨绛用事实澄清了诬陷。
1991年,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钟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他谢绝拍摄。
1998年12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当晚,江泽民总书记亲自给钱先生的夫人杨绛打电话,对钱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
  为此,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
钱钟书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围城》。
无论他的小说或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著作书目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
《人·兽·鬼》短篇小说集;
《围城》长篇小说;
《谈艺录》诗话; 《管锥篇》文论;
《七缀集》文论集。
1990年12月,电视连续剧《围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得普遍好评。1991年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锺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他谢绝拍摄。
理清文章思路
1、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什么?(1)
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比较文学
2、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是 什么?(2)
阅读文章,思考问题:
(1)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3、中国诗的具体特点是什么?(3—7)
(2)富于暗示性;
(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4)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4、作者通过比较中西诗的异同,结论是什么?(8)
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文章思路
中国诗
根本立场:比较文学(1)
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2)
具体特点(3—7)
结论: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8)
问 题 探 究
中西诗有什么异同点?
思考:与西方诗歌相比,中国诗有什么特征?
第一,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史诗—戏剧诗—抒情诗;而中国却是抒情诗—戏剧诗,没有史诗。这种“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西方也有主张诗短的,但他们的“短” 比我们的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
  
 如何理解?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      
  这是对只读本国诗的人而言的。这样就不能立足于比较文学的立场,对中外诗歌进行比较,从而不能客观地评判本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优劣。进而全面地认识本国诗的特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精彩语段赏读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如何理解?
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
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没有坚实的基础,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如何理解?
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如何理解?
本句隐讽那些不懂中西方文化却装懂的人。
主题归纳: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主题归纳: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可拿一个“通”字概括,即通古今,通中外,通学理。
在行文布局中,先论述总原则,再逐层展开,并旁征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特别是在每个有关中国诗特点的论述中,都包含着对比与综合,以中外诗歌作对比,以诸多材料来综合中国诗的特点。
鉴赏艺术 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钱钟书的散文是典型的学者散文。所谓学者散文,大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主旨不在于表情写景,主要的表现手段也不是抒情、写景或叙事,而是议论、说理和达意。它不是以情感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智启人。钱钟书的散文正是以思想的睿智见长。他好像是把博大的知识海洋融会贯通,浓缩成涓涓清泉和深不可测的一潭清水。在本文中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更是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语言轻松、幽默,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似随口而出,而机趣盎然。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颇具画龙点睛之妙,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迅速,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
  课文精妙的比喻显出特有的幽默和睿智。找出你最喜欢的比喻,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大量比喻手法,语言轻松、幽默,机趣盎然。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
如说“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
再如结尾段中的比喻,有的诙谐中带有无恶意的轻微嘲讽:“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用狗做比,巧妙诙谐地讽刺了中西本位文化论者“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特点。然后紧承这个比喻,幽默而倾向鲜明地对中西本位文化论表示反对。
有的来自生活,用来比喻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用“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来比喻“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
  用“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思家病”来比喻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上对本国文化的依恋。    
  用“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来比喻“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
《围城》妙喻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标识。
《围城》妙喻
4、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评说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提示:《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致大海 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
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地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地船只就会覆亡。
?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
?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地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主。
?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深沉,
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地轰响。
?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地峭岩,你地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
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异:《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但包容着深远的意味。《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
《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吞吐宇宙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我的情人的消息
泰戈尔
我的情人的消息
在春花中传布。
它把旧曲带到我的心上。
我的心忽然披上
翼望的绿叶。
我的情人没有来,
但是她的摩抚在我的发上,
她的声音在四月的低唱中从芬芳的田野上传来。
她的凝望是在天空中,
但是她的眼睛在哪里?
她的亲吻是在空气里,
但是她的嘴唇又是在哪里?
李文与王新是好朋友,他们在一起谈话经常引用诗文。下列他们语言运用得体、恰当的一项是( )
A 校足球队近期比赛一败涂地的情况下,王新出任足球队长,李文对王新说:“你可真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啊!”
B 王新在老家度完暑假后去见李文,李文高兴地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C 当李文问起王新在老家的学习环境时,王新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 寒假的一天,两人一起外出赏雪。面对漫天飞舞的雪花,王新感慨地说:“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A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记者又到学校采访到了许多张老师的事迹。
B.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
C.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出陌生的境地。
D.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如果不是在“二战”中神秘失踪,它的科研价值一定会在诸多学科中得到充分体现。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