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
庄子
高二语文课件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庄周问老子,老子曰: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
道教掌故 - 莊周夢蝶
“ 莊 周 夢 蝶 ” , 道 教 掌 故 之 一 , 典 出 《 莊 子 . 齊 物 論 》 。 根 據 該 書 的 記 載 , 莊 子 夢 見 自 己 化 成 蝴 蝶 , 翩 翩 而 飛 , 竟 然 忘 記 了 自 己 是 莊 周 ; 醒 來 之 後 , 又 覺 得 自 己 是 莊 周 。 到 底 是 莊 周 做 夢 化 成 蝴 蝶 , 還 是 蝴 蝶 做 夢 化 成 莊 周 ? 在 道 家 與 道 門 中 人 看 來 , 不 論 莊 周 也 好 , 蝴 蝶 也 好 , 其 實 不 必 進 行 人 為 的 彼 此 區 分 , 因 為 讓 思 維 處 於 物 我 一 體 的 狀 態 , 彼 此 沒 有 分 別 , 大 道 也 就 在 心 中 。
庄 子 及 其 作 品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 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人胜。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he),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背 景 介 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腐败的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逍遥”,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就是徜徉(changyang)、漫步、翱翔,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
课文节选部分是《逍遥游》的主体,文章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想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chun)
三、预习检测: 1、注意下列红色字的注音:
北冥( )
鲲鹏( )
抟( )
迁徙( )
坳堂( )
草芥( )
夭阏( )
北冥( míng)
鲲鹏( kūn )
抟( tuán )
迁徙( xǐ )
坳堂( āo )
草芥( jiè )
夭阏( è )
3-1、注意下列红色字的注音:
蜩蝉( )
舂粮( )
蟪蛄( )
大椿( )
斥鴳( )
泠然( )
万仞( )
蓬蒿( )
蜩蝉( tiáo )
舂粮( chōng )
蟪蛄( huì gū)
大椿( chūn )
斥鴳(chì yàn)
泠然( líng )
万仞( rèn )
蓬蒿( gǎo )
四-1、疏通课文意思(1-1):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理解: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1-2):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 《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野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做比较,表明世间五万物都有所待。
(1-3):
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这样一来罢了。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的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就只能用小草做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果不大,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
(1-3):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方飞。
理解: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1-4):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如?
翻译: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枋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到郊外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外去的人,头天晚上就要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1-4):
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可笑。
四-1、归纳第一段段意: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万物都有所待;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都没有绝对自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归纳首段段意如下: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四-2、疏通课文意思(2-1)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翻译:小智慧不了解大智慧,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彭祖如今独自以长寿出名,一般人与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吗?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 “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有要人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
四-2、疏通课文意思(2-2)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翻译:汤问政于棘也是这种情况。不生长草木的荒远之北……将要到南海去。斥鴳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呢?……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大和小的区别。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
四-2、归纳第二段段意: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大小之辩
彭祖——众人
鹏鸟——斥鴳
段意归纳: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四-3、疏通课文意思(3-1)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翻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位,品行顺合一方百姓、道德符合君主心意、能力足使国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一样。……即使这样,还是没有树立起来的最高境界。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轻巧,十五日后返回。他对于招财纳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名声。
四-3、归纳第三段段意:
有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
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万物皆“有所待”
↓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
↓
什么才是“逍遥游”
↓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文章的论证思路
主 旨
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 不汲汲追逐外物。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五、全文鉴赏要点:
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课堂小练习:
下列句中的红色字我们以前在文言课文中学过,请举出例句。
1、小知(通“智”)不及大知
2、未有知其修(长,高)者
3、旬有五日而后反(通“返”)
4、去(离开)以六月息者也
参考答案举例:
1、小知(通“智”)不及大知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2、未有知其修(长,高)者
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气王纳谏》)
3、旬有五日而后反(通“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4、去(离开)以六月息者也
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
本课学习小结:
1、本课应掌握哪些内容?
2、你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
3、有哪些掌握得似是而非?有哪些完全没有掌握?
4、对于没掌握或掌握得似是而非的内容将采取哪些措施来补救?
逍遥游
练习题
第一段:
万物都有所待;
都没有绝对自由。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归纳首段段意如下: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复习
第二段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大小之辩
彭祖——众人
鹏鸟——斥鴳
段意归纳: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第三段
有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
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文章的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
↓
什么才是“逍遥游”
↓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
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
褒贬任人。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
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
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全文鉴赏要点:
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抟(tuán)扶摇? ???尘埃(ái)??? ?背(bēi)负青天? ?舂(chōng)粮 决(xuè)断山坳(ào)
B.夭阏(yāoyù)晦朔(shuò)万仞(rèn)
蟪蛄(huìgū) 数(shù)落
C.背(bèi)若泰山??? 泠(líng)然?? 沮(jǔ)丧??????? 狙(jū)击 蓬蒿(hāo) 北冥(míng)
D.翱翔(àoxiáng)??? 坳(āo)堂??? 斥安鸟(yàn)??????? 榆枋(yùfāng)蜩(tiáo)蝉
星宿(xiù) 恶(ě)心
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鲲鹏展翅????? 莽莽沧沧????? 食不果腹????? 晦朔
B.乘奔驭风????? 不翼而飞????? 胶柱鼓瑟????? 遨翔
C.饮鸩止渴????? 雀巢鸠占????? 载舟覆舟????? 芥蒂
D.逍遥自在????? 颓废沮丧????? 荣辱毁誉????? 匹敌
D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此小大之辩也
B.旬有五日而后反。北冥有鱼
C.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D.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D
5.下列翻译恰当的一句是:(??? )
A.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在世间的他,没有拼命追求什么。
B.虽然,犹有未树也
——即使这样,(他)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
C.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而彭祖到现在还以寿命特别长闻名,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吗?
D.去以六月息者也
——(它)是凭借六月的大风飞到南海去的。
D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①去百里之远的地方,要用一宿舂米准备干粮;去千里之远的地方,要用三个月时间储备干粮。②哪里用高飞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后再往南飞呢?
6.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汤之问棘也/是已。
D.楚之南/有冥灵者。
B
8.辨析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将解释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A①记? ②做标记? ③志向? ④记住? B①名称? ②名声,名望? ③命名? ④说出? C①打算,图谋? ②地图? ③谋取? ④料想? D①长②长远? ③修明,昌明,引申为施行? ④学习,研习
9.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
B.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庄子以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庄子的逍遥游不是简单的行动自如,无拘无束,而是精神的绝对自由。
C.庄子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其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文学特色在历史上影响并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艺术家。
D.《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的篇章,但没有《逍遥游》著名。很多成语如“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都源于此篇。
D
2.比较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C
7.解释句中红色的词: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腹犹果然:
(5)众人匹之
(1)这(只) (2)记载 (3)奚以……为? 哪里用得着呢?或:何必……呢? (4)饱的样子 (5)比
9.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语
①蟪蛄不知春秋。
②汤之问棘也是已。
③有冥海者,天池也。
①四季 ②即此 ③天然的水池
8.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为代词的项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E.之二虫又何知
C E
10.对下列句中红色字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朝菌不知晦朔
②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③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B.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C.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A(①②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③长 ④身高)
11.对下列句中红色字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知不及大知 ③有冥海者,天池也
②则知明行无过矣 ④且适南冥也
A.①与②的用法不同,③与④的用法也不同。
B.①与②的用法相同,③与④的用法也相同。
C.①与②的用法不同,③与④的用法相同。
D.①与②的用法相同,③与④的用法不同。
D(①②“知”通“智”,③深 ④“冥”通“溟”
12.从题干提示的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各句的相应括号中
绝:A.断,断绝 B.极,非常 C.高超,绝妙 D.横渡,横穿 E.超越
①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④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⑤佛印绝类弥勒。
①E②D③A,④A⑤B
13.辨别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①而彼且奚适也? ( )
②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
③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④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
①往 ②出嫁 ③迎合 ④依照
14.下列句中与其他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彼且奚适也?
B.奚以知其然也?
C.莫之夭阏者
D.大王来何操?
B(B项为介宾前置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16.在这一段中援引“汤之问棘”一段话是否与文章第一段的内容相重复?其作用是什么?
答:
16、这段文字不是第一段的重复,在内容上是对第一段的补充,从结构上,与第一段相照应,论证了“小大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