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认识一袋空气
【教材分析】
《认识一袋空气》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7课。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能运用前面的探究方法对一袋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描述一袋空气的特征。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从不同方面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
本课分为3个部分。1.聚焦。采用“袋子邀请朋友”的方式导入并提示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方法研究另一类物体——一袋空气的特征,初步认识空气是怎么样的。2.探索。主要包含3个活动。(1)用塑料袋收集一袋空气,从整体上观察它的特征。(2)将这袋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3)描述并记录空气的特征。通过三个活动,既认识空气的特征,又学会运用所学的科学观察、描述、记录的方法,为今后继续研究物体打下基础。3.研讨。组织交流观察到的空气特征,说出观察的方法。培养将实验中的现象转化为证据,再用证据支持自己观点的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前6课的学习,学生对木块和水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已经学会了对物体颜色、轻重、形状等属性的描述,特别是在本单元的第5课,学生对水这一物质的探究,掌握了通过比较认识物体特征的研究方法,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学生对空气的透明、形状、流动、气味等是很熟悉的,但是对空气的流动方向,轻重等还是有点模糊。
【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认识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很轻、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气体,它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与木块、水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比较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观察和描述空气的一些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对探究水、空气等物质的研究兴趣,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空气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很轻、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气体。
【教学难点】
知道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可通过一些方法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
自来水瓶(11)、保鲜袋(22)、夹子(11)、气球(1)、打气筒(1)、木块(11)、天平(1)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策略与设计意图
聚焦:袋子邀请朋友活动(谈话导入)
袋子邀请朋友:同学们,老师今天邀请了一些朋友来我们课室,知道是谁吗?(导入图片)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空气。
参与猜测活动
带着期待进入课堂。
通过简单的袋子邀请朋友活动,集中精力,带着对空气的期待进入课堂。
探索:
探索1:认识一袋空气
顺势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认识空气吗?”(引导回忆认识水时运用的工具和方法)
追问: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研究空气?(预设:用袋子捕捉)(师示范用保鲜袋和夹子捕捉空气的方法)
再问:发现了空气的特征,我们怎么用语言描述空气?
温馨提示活动注意事项(ppt示)
活动小结:
回忆学习过的方法;
思考,观看;
回忆认识水时学会的语言描述;
观看,思考,活动;
倾听、交流;
通过捕捉一袋子空气,让看不见的空气通过鼓起的袋子,近距离直观观察,初次认识空气;
探索2:空气与水、木块的比较
提问:“我们刚才观察了一袋空气,如果把它和这里的水、木块比一比,会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特点呢?”(出示一袋水和一块木块)
追问:“你准备怎么样比较?”?(引导1:从颜色、是否透明、轻重、气味、是否流动等比较)
再问:比较了空气与水、木块,我们怎么用语言描述我们的发现?(记录)
温馨提示注意事项,(ppt示)
5活动小结
观看,思考;
思考,交流;
思考、记录
观看,思考,活动;
思索
空气与水、空气与木头比较,运用比较方法,认识更多关于空气的特征和描述语言;
三、研讨
1.提问:“空气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引导从特和观察方法上进行总结)
2.发出疑问:“空气无色,无味,但是有时候我们闻起来却非常地刺鼻,这是怎么回事?”(ppt示图片)(组织学生谈论,发表想法)
3.谈话:“从我们自身做起,我能为健康的空气做点什么?”
1.汇报、交流;
2.观看,思考,倾听,尝试发言;
3.思考,倾听,尝试发言;
通过归纳、总结认识空气的方法和描述语言,学会认识一种事物所运用的方法,并通过身边熟悉的场景,引导学生为关注健康空气,从一年级学生视觉出发,从自身行动做起,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不再停留在口号上。
四、拓展延伸
打气球活动:你还发现了空气的什么特征?
视频播放关于空气的介绍,鼓励同学们课后用学过的方法继续研究空气。
观看气球变大和视频,引发思考和继续探索的兴趣。
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和动画视频播放,激发继续探索的兴趣。
课后反思:
《认识一袋空气》是学生在前6课的学习基础上,对观察物体时所选择的工具、感官和观察到物体的特征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有了一定的掌握。因此,本节课从聚焦: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一袋空气入手,经历探索:捕捉空气--初步认识空气的颜色、气味、轻重,其中,对有疑问的空气轻重,用天平称空气和乒乓球的比较来实现突破;对空气有没形状这个疑问,则通过第二次探索:空气与水、木块的比较,实现突破,并通过比较活动,再次让学生感知空气的无色、无味、透明、很轻、没有固定形状等特征;接着,通过研讨,知道认识空气的方法和特征,并通过图片,感受空气与我们息息相关,提出能为健康空气做点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最后通过打气球和视频播放,鼓励学生对空气的研究延伸至课堂。整节课下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各抒己见,遇到一些认知冲突,如,空气到底有没形状这个问题时,通过动手实践,生生与师生之间的质疑、交流互动,基本能解答冲突;在课堂延伸环节,能提出自己对空气的认识和想法,关注课堂,关注生活,表现得很好!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本节课,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课堂注意力有限,面对教师的提问,理解水平也参差不齐,教师的提问更精炼,组织环节更简洁,面向学生的演示跟到位的话,我认为更能达到精炼的效果。
板书设计:
认识一袋空气
空气是无色、无味、会流动、很轻、没有固定形状的气体。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