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检测卷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单选题(22分)
1.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
)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2.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3.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
)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4.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2021年是红军长征胜利(
)
A.51周年
B.61周年
C.71周年
D.85周年
5.《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陕北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可能报道了(
)
A.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胜利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
D.淮海战役
6.红军不叫“______”,而称自己为“_____”。(
)
A.军人
士兵?
?B.士兵
红军
??C.军人
战士
?
D.士兵
战士
7.《“红小鬼”》中,第一个小鬼____岁,参加红军____年。(
)
A.22,8
?
?
B.15,4
???C.11,3
??
D.18,6
8.朱德在____考过科举。(
)
A.1905
?
?B.1906
??C.1909
??
D.1911
9.彭德怀的家庭是_____。(
)
A.地主?
?B.富农
??C.佃农
?
D.贫农
10.“我”带的_____,演变成了腐化的影响。(
)
A.色子?
?B.棋盘
??C.扑克牌
?
D.转盘
11.在《苏区工业》中,给养委员用_____博得了“我”的欢心。(
)
A.咖啡?
?
B.肥皂
??C.相机
??D.篮球
二、填空题(26分)
1.《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国籍是______。可以说,他是第一个采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________,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2.《红星照耀中国》全书共12篇,又名《
》。题目中的“红星”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有两个: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之一在于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_______________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其意义还在于深入分析和探究了“____________”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5.在陕北,埃德加·斯诺采访的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除毛泽东外,还有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贺龙、刘志丹、徐海东等。他描述了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少年时代,试图从中找寻他们成为___________的原因。
6.苏维埃政府的“四巨头”是 、 、 、博古。
7.作者第二次见毛泽东的时候,他正一边和两个年轻的_______谈着话,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路旁的行人一起走。
8.彭德怀给斯诺的印象是乐观、________、勇敢、_______、大公无私。
9.在斯诺的笔下,“他是个大个子,像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过半百,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这个人物是_______。
10. 是斯诺印象中他所遇到的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被称为“
”。?
11.安然渡过大渡河以后,红军进入了相对来说是自由天地的 。他们爬上了一万六千英尺高的 ,更难的是爬荒凉的 ,最后在1935年7月20日,进入了四川西北的富饶的 ,同四方面军和松潘苏区会合。
12.红军大学以
为教室,以_____________为桌椅,以_________________为黑板。
13.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能够消耗和打败日本军队的三个条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全世界结成反日统一战线,三是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的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
三、阅读题(52分)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两个小题。(4分)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1)本段文字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____篇,在这之前,作者斯诺见到了
。(2
分)
(2)斯诺在那一刹那间对毛泽东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但是全文斯诺对毛泽东还进行过其它评价,请说说斯诺对毛泽东的其他两个印象。(2
分)
2.阅读下面片段,回答问题。(4分)
[片段一]我和驻扎在这里的交通部的一部分人员吃饭,遇见了十几个屯宿在百家坪的青年。我们吃的有煮熟的小鸡,不发酵的荞麦馒头、白菜、小米和我最爱吃的土豆。可是除了白开水以外,没有其它冷饮。而白开水热得不能进口。因此我口渴得要命。
吃饭时是由两个态度坦然的孩子侍候的,他们穿着大而无当的制服,戴着鸭舌尖式的红帽子。他们最初不愉快的注视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就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友谊的微笑。我胆大起来,其中一个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招呼他:“喂,拿点冷水来。”可是他毫不理睬。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片段二]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责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看他们有没有通行证。………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
“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
“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年轻的怀疑者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
(1)【片段一】中,两个孩子为什么对“我”的招呼毫不理睬?(2分)
(2)【片段二】中,少年先锋队队员后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放行彭德怀的?这体现了他们什么形象特点?(2分)
3.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下列两项任务。(5分)
任务一:赏析选文,体会特点。(2分)
内容呈现
问题探究
①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②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董乐山译)
(1)任选一项作答。A.
结合“内容呈现”中加点的部分,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B.
结合“内容呈现”的第①段,写出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
任务二:表达观点,感受精神。(3分)
(2)《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请任选一个,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7分)
【片段一】这些战士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顽强,那么勇敢,而且——正如各种色彩的观察家所承认的,就连蒋介石总司令自己的部下私下也承认的——从整体说来是那么无敌,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使他们那样地战斗?是什么支持着他们?他们的运动的革命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
【片段二】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我被派到上海去帮助组织反对赵恒锡的运动。那年(一九二二年)冬天,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我本想参加,可是忘记了开会的地点,又找不到任何同志,结果没有能出席。我回到湖南,大力推动工会的工作。
【片段三】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片段四】总司令的驾到同我记忆犹新的场面——毛泽东、徐海东、彭德怀毫不在乎地走在红色中国的一条街上——截然不同,令人难忘。而且总司令并没有人悬赏要他首级。这生动地说明谁真的害怕人民,谁信任人民。但是即使西安府所采取的全部保护总司令生命的措施后来也证明是不充分的。就在保卫他的军队中间,他的敌人也太多了。
(1)下列对四个片段所做的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片段一】这些问题为下文作者进行采访奠定了基础,采访就是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展开。
B.【片段二】中的“我”是毛泽东,“我”因为忘记了开会的地点,又找不到任何同志,没有能出席第二次党代表大会。
C.【片段三】用“惊惶奔逃”形容敌军,“猛攻不停”形容红军,一贬一褒,表达了作者对敌军的嘲笑,对红军的赞扬。
D.【片段四】“这生动地说明谁真的害怕人民,谁信任人民”是作者基于采访回忆的主观推论。
(2)埃德加·斯诺书中预言“红色革命必将胜利”,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说斯诺提出这个预言的依据。(4分)
5.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1)~(3)题。(8分)
(A)邓发?邓发……哦,是的,邓发就是中国红军特务队的首领。而且还有,我的天,还悬赏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啊!
邓发泄漏了他的身份,快乐得跳起舞来。他被这有趣的局面所鼓舞,就无法压制他的兴奋;他,这个著名的“共匪”,现在是生活在敌人的影幕之中,拿他的鼻子碰着到处密布的侦探呢。
(B)不过我急于把它找回来的直觉,是绝对正确的。因为第二天蒋委员长突然到西安来了,这天的早晨街上完全断绝了交通,通到城里的所有道路,都排列着宪兵和军队,沿路的农民都被从家里赶了出去,有几家看不上眼的小屋也完全被拆毁。那时我们的汽车要通过那条路到渭水,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条道路接近高度警戒着的飞机场。
委员长的到临与仍旧新鲜地留在我的脑子里的场面——毛泽东、徐海东、林彪、彭德怀等在红色中国的街上闲庭信步,形成一种不易忘掉的对照。委员长并没有被悬赏通缉,这生动地表明谁怕百姓,谁相信百姓。但是即使在西安为了保护委员长的生命而布置的一切戒备,仍被证明并不充分,因为在保卫他的这一军队内部,也已有他的很多敌人。(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有删改)
(1)选文A中的邓发见“我”的任务是
;选文B中的“它”指的是
。(2分)
(2)原著具有鲜明的态度,请从选文A、选文B中各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4分)
(3)联系原著,概括作者阐明的主要见解。(4分)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
①中国农民占红军的大部分,他们坚忍卓绝,任劳任怨,是无法打败的。这在长征中已经表现了出来,这也在红军日常生活的严格要求上表现出来。可能也有外国军队能够吃得消这种同样的风吹雨打、食物粗砺、住所简陋、长期艰苦的生活,但我没有见过。我对美、英、法、日、意、德的军队都比较熟悉,但是我相信只有最优秀的军队才能吃得消红军战士这样紧张艰苦的日常条件。
……
②红色士兵不作战时,一天到晚都很忙,实际上,在西北,象在南方一样,经常长时期没有活动,因为占领一个新地方后,红军就要休整一两个月时间,成立苏维埃或者进行其他的“巩固”,只派少数人去前哨值勤。敌人除了定期发动大“围剿”以外,几乎总是处于守势。但是在红军和敌人各自的攻势之间往往有很长间隙的闲暇。
③红军士兵不作战或不值勤时,每星期休息一天。他们五点钟起床,晚上九点钟吹“熄灯号”睡觉。每天的时间表包括:起床后即进行一小时的早操;早餐;两小时的军事训练;两小时的政治课和讨论;午餐;一小时的休息;两小时的识字课;两小时的运动;晚餐;唱歌和开小组会;“熄灯号”。
④跳远、跳高、赛跑、爬墙、盘绳、跳绳、掷手榴弹和射击方面的激烈竞赛,受到鼓励。看了红军跳墙、跳杆和盘绳,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中国报纸因为他们行动敏捷和爬山迅速而给他们起了“人猿”的绰号。由班到团,在运动、军事训练、政治常识、识字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集体竞赛中,都颁发奖旗。我在获得这类荣誉的部队的列宁室里,看见这些奖旗陈列在那里。
⑤每一个连和每一个团都有列宁室,这里是一切社会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团的列宁室是部队营房中最好的,但这话说明不了甚么;我所看到的总是很简陋,临时凑合成的,它们使人注意的是室内的人的活动,而不是室内的设备。它们全都悬挂了马克思和列宁像,那是由连团中有才能的人画的。象中国的一些基督像一样,这些马克思和列宁像一般都带有鲜明的东方人的外貌,眼睛细得象条线,前额高大,象孔子的形像,或者全然没有前额。红军士兵给马克思起了马大胡子的绰号。他们对他似乎又敬又爱。回民战士特别是这样,中国人喜欢大胡子而且能够留大胡子的,似乎也只有他们。
⑥列宁室的另一个特点,是室中有专为研究军事战术而设的一角,有土制模型。微型城镇、山岳、要塞、河流、湖泊和桥梁,都建在这些角落里,学员在研究一些战术问题时,玩具军队就在这些模型上来回作战。倒如,在有些地方,可以看到中日淞沪战争的重演,在另外地方,又可以看到长城战役,但大多数模型当然是表现红军和国民党之间过去的战争的。此外,它们也用来说明军队驻扎地区的地理特点,表现一场假设战役的战术,或只是用来引起红军士兵对地理和政治课的兴趣,他们上这些课是军事训练的一部分。在一个卫生连的列宁室里,我看到人体各部分的泥塑模型,说明某些疾病的影响,人体的卫生,等等。
⑦室的另一角是用来学识字的,这里可以看到每个战士的笔记簿都挂在墙壁上指定的木钉上。有三个识字班:识字不到一百个的一班;识字一百到三百个的一班;能读写的字超过三百个的又是一班。红军为每班出版了自己的课本(以政治宣传作为学习材料)。除了政治训练以外,每个连、营、团和军的政治部都负责群众教育。他们告诉我,在一军团中,只有百分这二十左右的人依然在“瞎子”班,这是中国人对完全不识字的人的称唿。
⑧“列宁室的原则,”第二师那位二十二岁的政治部主任萧华对我说,“十分简单。它们的全部生活和活动,必须同战士的日常工作和发展联系起来。必须由战士自己去进行活动。必须简单和容易了解。必须把娱乐同关于军队当前任务的实际教育结合起来。”
⑨每个室也都有墙报,由战士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定期出版。这至少比一般列宁室的“藏书”要及时得多,后者主要是标准的中国红军教科书和讲义,俄国革命史,各种从白区偷运进来或夺取而来的杂志,以及中国苏维埃出版物,如《红色中华》《党的工作》《斗争》等等。
⑽列宁室的墙报可以使人相当深入地了解士兵的问题和他们的发展情况。我把许多墙报详细记下来,翻译成英文。预旺堡二师三团二连列宁室的九月一日的一张墙报是有代表性的。它的内容包括:共产党和共青团每天和每星期的通告;两篇新识字的人写的粗糙稿件,主要是革命的勉励和口号;红军在甘肃南部获得胜利的无线电新闻简报;要学唱的新歌;白区的政治新闻;最使人感到兴趣的也许是分别用来进行表扬和批评的红栏和黑栏了。
⑾“表扬”的内容是称赞个人或集体的勇气、无私、勤劳和其他美德。在黑栏里,同志们互相进行严厉的批评,并批评他们的军官(指名道姓的),例如说没有把步枪擦干净,学习马虎,丢掉一颗手榴弹或一把刺刀,值勤时抽烟,“政治落后”“个人主义”“反动习气”等等。在有一个黑栏上,我看到一个炊事员因把小米煮得“半生不熟”而受到批评;在另一个黑栏里,一位炊事员揭发一个人“老是抱怨”他烧的饭不好吃。
(1)作者说:“红色士兵不作战时,一天到晚都很忙”,红军战士在不打仗时都在忙什么呢?(4分)
(2)“列宁室”里都有哪些东西?(3分)
(3)红军安排列宁室有哪些原则?(4分)
(4)选文第一段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3分)
(5)看了红军战士的生活,你受到哪些启发?(4分)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地记录了他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材料二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抗战胜利后,民族复兴之路遭遇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而(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又奠定了后来经济腾飞的基础。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在埃德加·斯诺访问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那一年,“红星”是如何“照耀中国”的。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民族复兴之路遭遇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这句话?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
………………
eq
\o\ac(○,不)……………
eq
\o\ac(○,要)……………
eq
\o\ac(○,在)…………
eq
\o\ac(○,密)…………
eq
\o\ac(○,封)……………
eq
\o\ac(○,线)…………
eq
\o\ac(○,内)………………
eq
\o\ac(○,答)………
eq
\o\ac(○,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检测卷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单选题(22分)
1.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
B
)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2.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C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3.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
B
)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4.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2021年是红军长征胜利(
D
)
A.51周年
B.61周年
C.71周年
D.85周年
5.《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陕北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可能报道了( C )
A.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胜利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
D.淮海战役
6.红军不叫“______”,而称自己为“_____”。(
D
)
A.军人
士兵?
?B.士兵
红军
??C.军人
战士
?
D.士兵
战士
7.《“红小鬼”》中,第一个小鬼____岁,参加红军____年。(
B
)
A.22,8
?
?
B.15,4
???C.11,3
??
D.18,6
8.朱德在____考过科举。(A
)
A.1905
?
?B.1906
??C.1909
??
D.1911
9.彭德怀的家庭是_____?。(B)
A.地主?
?B.富农
??C.佃农
?
D.贫农
10.“我”带的_____,演变成了腐化的影响。(
C
)
A.色子?
?B.棋盘
??C.扑克牌
?
D.转盘
11.在《苏区工业》中,给养委员用_____博得了“我”的欢心。(
A
)
A.咖啡?
?
B.肥皂
??C.相机
??D.篮球
二、填空题(26分)
1.《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国籍是美国。可以说,他是第一个采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_毛泽东,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2.《红星照耀中国》全书共12篇,又名《西行漫记》。题目中的“红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3.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有两个:一是 ;二是 ?
。
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
4.《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之一在于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其意义还在于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5.在陕北,埃德加·斯诺采访的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除毛泽东外,还有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贺龙、刘志丹、徐海东等。他描述了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少年时代,试图从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
6.苏维埃政府的“四巨头”是 、 、 、博古。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
7.作者第二次见毛泽东的时候,他正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路旁的行人一起走。
8.彭德怀给斯诺的印象是乐观、_豁达_、勇敢、_率真_、大公无私。
9.在斯诺的笔下,“他是个大个子,像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过半百,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这个人物是贺龙。
10. 是斯诺印象中他所遇到的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被称为“
”。?
徐海东 红色窑工
11.安然渡过大渡河以后,红军进入了相对来说是自由天地的 。他们爬上了一万六千英尺高的 ,更难的是爬荒凉的 ,最后在1935年7月20日,进入了四川西北的富饶的 ,同四方面军和松潘苏区会合。.川西 大雪山 炮铜岗 毛尔盖地区
12.红军大学以
为教室,以
为桌椅,以
为黑板。
窑洞 石头砖块 石灰泥土糊的墙
13.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能够消耗和打败日本军队的三个条件:一是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二是全世界结成?反日统一战线,三是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的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
三、阅读题(52分)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两个小题。(4分)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1)本段文字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____篇,在这之前,作者斯诺见到了
。(2
分)
(2)斯诺在那一刹那间对毛泽东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但是全文斯诺对毛泽东还进行过其它评价,请说说斯诺对毛泽东的其他两个印象。(2
分)
【答案】(1)
周恩来
(2)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没有官架子,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有幽默感,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吃苦耐劳等等。
2.阅读下面片段,回答问题。(4分)
[片段一]我和驻扎在这里的交通部的一部分人员吃饭,遇见了十几个屯宿在百家坪的青年。我们吃的有煮熟的小鸡,不发酵的荞麦馒头、白菜、小米和我最爱吃的土豆。可是除了白开水以外,没有其它冷饮。而白开水热得不能进口。因此我口渴得要命。
吃饭时是由两个态度坦然的孩子侍候的,他们穿着大而无当的制服,戴着鸭舌尖式的红帽子。他们最初不愉快的注视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就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友谊的微笑。我胆大起来,其中一个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招呼他:“喂,拿点冷水来。”可是他毫不理睬。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片段二]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责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看他们有没有通行证。………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
“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
“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年轻的怀疑者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
(1)【片段一】中,两个孩子为什么对“我”的招呼毫不理睬?(2分)
因为他们认为“我”不应该喊他们“喂”,而应该称呼“同志”(或“小鬼”“红小鬼”)。
(2)【片段二】中,少年先锋队队员后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放行彭德怀的?这体现了他们什么形象特点?(2分)
彭德怀不得不写了一张通行证,自己签了字,他们才放行。这体现了他们工作中忠于职守、一视同仁的形象特点。
3.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下列两项任务。(5分)
任务一:赏析选文,体会特点。(2分)
内容呈现
问题探究
①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②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董乐山译)
(1)任选一项作答。A.
结合“内容呈现”中加点的部分,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B.
结合“内容呈现”的第①段,写出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
答案:
A.说明信息的来源是真实可靠的,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B.用“惊惶奔逃”形容敌军,“猛攻不停”形容红军,一贬一褒,表达了作者对敌军的嘲笑,对红军的赞扬。(评分标准:2分,围绕纪实作品的特点,结合内容回答,意思对即可)
任务二:表达观点,感受精神。(3分)
(2)《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请任选一个,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答案:
①“人”的角度 示例: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
②“疯子”的角度 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凶险的情形下过桥。
③“神”的角度 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评分标准:3分,观点阐述1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言之成理即可)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7分)
【片段一】这些战士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顽强,那么勇敢,而且——正如各种色彩的观察家所承认的,就连蒋介石总司令自己的部下私下也承认的——从整体说来是那么无敌,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使他们那样地战斗?是什么支持着他们?他们的运动的革命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
【片段二】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我被派到上海去帮助组织反对赵恒锡的运动。那年(一九二二年)冬天,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我本想参加,可是忘记了开会的地点,又找不到任何同志,结果没有能出席。我回到湖南,大力推动工会的工作。
【片段三】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片段四】总司令的驾到同我记忆犹新的场面——毛泽东、徐海东、彭德怀毫不在乎地走在红色中国的一条街上——截然不同,令人难忘。而且总司令并没有人悬赏要他首级。这生动地说明谁真的害怕人民,谁信任人民。但是即使西安府所采取的全部保护总司令生命的措施后来也证明是不充分的。就在保卫他的军队中间,他的敌人也太多了。
(1)下列对四个片段所做的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片段一】这些问题为下文作者进行采访奠定了基础,采访就是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展开。
B.【片段二】中的“我”是毛泽东,“我”因为忘记了开会的地点,又找不到任何同志,没有能出席第二次党代表大会。
C.【片段三】用“惊惶奔逃”形容敌军,“猛攻不停”形容红军,一贬一褒,表达了作者对敌军的嘲笑,对红军的赞扬。
D.【片段四】“这生动地说明谁真的害怕人民,谁信任人民”是作者基于采访回忆的主观推论。
(2)埃德加·斯诺书中预言“红色革命必将胜利”,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说斯诺提出这个预言的依据。(4分)
答案:(1)D项,“这生动地说明谁真的害怕人民,谁信任人民”应是作者基于事实的评论。
(2)分析斯诺提出“红色革命必将胜利”预言的依据,要结合四个片段内容。【片段一】“这些战士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顽强,那么勇敢”说明红军战士英勇善战,【片段二】“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说明红军将领信仰坚定,【片段三】“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说明红军指挥战术灵活,【片段四】“这生动地说明谁真的害怕人民,谁信任人民”说明红军将领信任人民。
5.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1)~(3)题。(8分)
(A)邓发?邓发……哦,是的,邓发就是中国红军特务队的首领。而且还有,我的天,还悬赏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啊!
邓发泄漏了他的身份,快乐得跳起舞来。他被这有趣的局面所鼓舞,就无法压制他的兴奋;他,这个著名的“共匪”,现在是生活在敌人的影幕之中,拿他的鼻子碰着到处密布的侦探呢。
(B)不过我急于把它找回来的直觉,是绝对正确的。因为第二天蒋委员长突然到西安来了,这天的早晨街上完全断绝了交通,通到城里的所有道路,都排列着宪兵和军队,沿路的农民都被从家里赶了出去,有几家看不上眼的小屋也完全被拆毁。那时我们的汽车要通过那条路到渭水,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条道路接近高度警戒着的飞机场。
委员长的到临与仍旧新鲜地留在我的脑子里的场面——毛泽东、徐海东、林彪、彭德怀等在红色中国的街上闲庭信步,形成一种不易忘掉的对照。委员长并没有被悬赏通缉,这生动地表明谁怕百姓,谁相信百姓。但是即使在西安为了保护委员长的生命而布置的一切戒备,仍被证明并不充分,因为在保卫他的这一军队内部,也已有他的很多敌人。(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有删改)
(1)选文A中的邓发见“我”的任务是
;选文B中的“它”指的是
。(2分)
(2)原著具有鲜明的态度,请从选文A、选文B中各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4分)
(3)联系原著,概括作者阐明的主要见解。(4分)
【答案】⑴他要护送“我”到红区去;我的包,在那个包里,有我十几本日记和笔记,三十卷胶卷——是第一次拍到的中国红军的照片和影片——还有好几磅重的共产党杂志、报纸和文件。
(2)选文A中,邓发泄露了他的身份,快乐得跳起舞来。他被这有趣的局面所鼓舞,就无法压制他的兴奋;他,这著名的“共匪”,现在是生活在敌人的营幕之中,拿他的鼻子碰着到处密布的侦探呢。鲜明地展现了作者的观点,红军是正义的,更受人民爱戴,并且不惧怕刺杀与牺牲。
选文B中,委员长的到临与仍旧新鲜地留在我的脑子里的场面—毛泽东、徐海东、林彪、彭德怀等在红色中国的街道上闲庭信步,形成不一种不易忘掉的对照。委员长并没有被悬赏通缉,这生动地表明谁怕百姓,谁相信百姓,鲜明的展现了作者的观点,红军更受百姓的爱戴。(仅供参考,言之成理即可)
(3)本书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忍不拔、英勇卓绝的品质,以及领袖人物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作者认为红军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有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这是这样的红军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仅供参考,言之成理即可)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
①中国农民占红军的大部分,他们坚忍卓绝,任劳任怨,是无法打败的。这在长征中已经表现了出来,这也在红军日常生活的严格要求上表现出来。可能也有外国军队能够吃得消这种同样的风吹雨打、食物粗砺、住所简陋、长期艰苦的生活,但我没有见过。我对美、英、法、日、意、德的军队都比较熟悉,但是我相信只有最优秀的军队才能吃得消红军战士这样紧张艰苦的日常条件。
……
②红色士兵不作战时,一天到晚都很忙,实际上,在西北,象在南方一样,经常长时期没有活动,因为占领一个新地方后,红军就要休整一两个月时间,成立苏维埃或者进行其他的“巩固”,只派少数人去前哨值勤。敌人除了定期发动大“围剿”以外,几乎总是处于守势。但是在红军和敌人各自的攻势之间往往有很长间隙的闲暇。
③红军士兵不作战或不值勤时,每星期休息一天。他们五点钟起床,晚上九点钟吹“熄灯号”睡觉。每天的时间表包括:起床后即进行一小时的早操;早餐;两小时的军事训练;两小时的政治课和讨论;午餐;一小时的休息;两小时的识字课;两小时的运动;晚餐;唱歌和开小组会;“熄灯号”。
④跳远、跳高、赛跑、爬墙、盘绳、跳绳、掷手榴弹和射击方面的激烈竞赛,受到鼓励。看了红军跳墙、跳杆和盘绳,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中国报纸因为他们行动敏捷和爬山迅速而给他们起了“人猿”的绰号。由班到团,在运动、军事训练、政治常识、识字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集体竞赛中,都颁发奖旗。我在获得这类荣誉的部队的列宁室里,看见这些奖旗陈列在那里。
⑤每一个连和每一个团都有列宁室,这里是一切社会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团的列宁室是部队营房中最好的,但这话说明不了甚么;我所看到的总是很简陋,临时凑合成的,它们使人注意的是室内的人的活动,而不是室内的设备。它们全都悬挂了马克思和列宁像,那是由连团中有才能的人画的。象中国的一些基督像一样,这些马克思和列宁像一般都带有鲜明的东方人的外貌,眼睛细得象条线,前额高大,象孔子的形像,或者全然没有前额。红军士兵给马克思起了马大胡子的绰号。他们对他似乎又敬又爱。回民战士特别是这样,中国人喜欢大胡子而且能够留大胡子的,似乎也只有他们。
⑥列宁室的另一个特点,是室中有专为研究军事战术而设的一角,有土制模型。微型城镇、山岳、要塞、河流、湖泊和桥梁,都建在这些角落里,学员在研究一些战术问题时,玩具军队就在这些模型上来回作战。倒如,在有些地方,可以看到中日淞沪战争的重演,在另外地方,又可以看到长城战役,但大多数模型当然是表现红军和国民党之间过去的战争的。此外,它们也用来说明军队驻扎地区的地理特点,表现一场假设战役的战术,或只是用来引起红军士兵对地理和政治课的兴趣,他们上这些课是军事训练的一部分。在一个卫生连的列宁室里,我看到人体各部分的泥塑模型,说明某些疾病的影响,人体的卫生,等等。
⑦室的另一角是用来学识字的,这里可以看到每个战士的笔记簿都挂在墙壁上指定的木钉上。有三个识字班:识字不到一百个的一班;识字一百到三百个的一班;能读写的字超过三百个的又是一班。红军为每班出版了自己的课本(以政治宣传作为学习材料)。除了政治训练以外,每个连、营、团和军的政治部都负责群众教育。他们告诉我,在一军团中,只有百分这二十左右的人依然在“瞎子”班,这是中国人对完全不识字的人的称唿。
⑧“列宁室的原则,”第二师那位二十二岁的政治部主任萧华对我说,“十分简单。它们的全部生活和活动,必须同战士的日常工作和发展联系起来。必须由战士自己去进行活动。必须简单和容易了解。必须把娱乐同关于军队当前任务的实际教育结合起来。”
⑨每个室也都有墙报,由战士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定期出版。这至少比一般列宁室的“藏书”要及时得多,后者主要是标准的中国红军教科书和讲义,俄国革命史,各种从白区偷运进来或夺取而来的杂志,以及中国苏维埃出版物,如《红色中华》《党的工作》《斗争》等等。
⑽列宁室的墙报可以使人相当深入地了解士兵的问题和他们的发展情况。我把许多墙报详细记下来,翻译成英文。预旺堡二师三团二连列宁室的九月一日的一张墙报是有代表性的。它的内容包括:共产党和共青团每天和每星期的通告;两篇新识字的人写的粗糙稿件,主要是革命的勉励和口号;红军在甘肃南部获得胜利的无线电新闻简报;要学唱的新歌;白区的政治新闻;最使人感到兴趣的也许是分别用来进行表扬和批评的红栏和黑栏了。
⑾“表扬”的内容是称赞个人或集体的勇气、无私、勤劳和其他美德。在黑栏里,同志们互相进行严厉的批评,并批评他们的军官(指名道姓的),例如说没有把步枪擦干净,学习马虎,丢掉一颗手榴弹或一把刺刀,值勤时抽烟,“政治落后”“个人主义”“反动习气”等等。在有一个黑栏上,我看到一个炊事员因把小米煮得“半生不熟”而受到批评;在另一个黑栏里,一位炊事员揭发一个人“老是抱怨”他烧的饭不好吃。
(1)作者说:“红色士兵不作战时,一天到晚都很忙”,红军战士在不打仗时都在忙什么呢?(4分)
成立苏维埃或者进行其他的“巩固”、军事训练、文化知识学习、文体娱乐、政治学习
(2)“列宁室”里都有哪些东西?(3分)
悬挂了马克思和列宁像、有土制模型、每个战士的笔记簿都挂在墙壁上指定的木钉上、有墙报
(3)红军安排列宁室有哪些原则?(4分)
必须同战士的日常工作和发展联系起来;必须由战士自己去进行活动;必须简单和容易了解;必须把娱乐同关于军队当前任务的实际教育结合起来。
(4)选文第一段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3分)
对比;突出了红军战士“坚忍卓绝,任劳任怨,是无法打败的”
(5)看了红军战士的生活,你受到哪些启发?(4分)
言之有理即可。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地记录了他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材料二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抗战胜利后,民族复兴之路遭遇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而(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又奠定了后来经济腾飞的基础。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在埃德加·斯诺访问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那一年,“红星”是如何“照耀中国”的。
工农红军胜利完成长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民族复兴之路遭遇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这句话?
“冷战”局面出现;美国实施包围封锁;中苏关系恶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教学设计
导读目标:
1.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3.通过专题探究,感知书中的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个特殊的年代:铜墙铁壁
新闻封锁;一部经典的新闻作品,一个大胆的历史预言。
二、阅读前奏
1.文题解读。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新闻纪实作品。
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
明确: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
2.作者简介。
《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
他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3.时代背景。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
此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这样去形容:“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过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谜。
(1)埃德加·斯诺的困惑:
●中国共产党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性命去拥护这种政见?
●他们运动的基础是什么?
●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
●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
……
(2)埃德加·斯诺解谜。
为了解开这些谜语,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
——“土匪聚集的地方”,通过采访和考察得到第一手资料,整理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4.出版意义。
(1)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是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2)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三、阅读规划
阶段
任务
要求
第一阶段
阅读全书
边读边画,寻找谜底。
第二阶段
专题探究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二、关于长征三、信仰与精神……完成“名著阅读”手抄报
例:关于长征划出红军的长征路线图,依次写下牺牲人数、重要事件,了解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2.探讨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意义。
第三阶段
举行读书汇报会
要求:1.手抄报展示;2.选择一个主题发言:①我最喜欢(敬佩)的红军;②我心中的长征;③我所了解的苏维埃;④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⑤探究纪实作品的艺术魅力;……3.写一篇读后感。
四、阅读流程
1.唤醒:《红星照耀中国》你要读什么?
2.指导:怎样读《红星照耀中国》?
3.盘点:《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收获?
(一)流程一:《红星照耀中国》你要读什么?
明确:
“红色”人物
;“红色”事迹
;“红色”精神
;“红色”政策;“红星”何以照耀中国;“红星”怎样照耀中国。
(二)流程二:怎样读《红星照耀中国》?
1.方法指导。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目录:
探寻红色中国;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第三篇
在保安;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重点一: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
2.专题探究
专题一:关于长征
(1)长征的起因。
明确:一是苏区地盘太小,到1934年9月,中央根据地由原来的35个县缩小到只剩瑞金、兴国等几个县,面积由五万多平方千米减至一万平方千米左右,这就使红军没有回放的余地。
二是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王明的“左”倾经济政策,导致根据地经济濒临崩溃,使红军缺乏在根据地继续斗争的物质条件。
三是由于苏区面积缩小和人口锐减,红军兵力得不到补充,只有突围向外发展。
(2)长征的路线。
明确:红军长征首先向西,然后向北,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二万五千里。红军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途经11省最后到达陕西。
(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明确:第一,敌军的围攻。红军一直处于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中。
第二,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
第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
第四,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明确:①四渡赤水;②巧渡金沙江;③强渡大渡河;④飞夺泸定桥;⑤爬雪山;⑥过草地
(5)长征的历史价值。
明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长征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
重点二: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是怎样的?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
专题二: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PPT)
(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2)出身与家庭
(3)童年的经历
(4)受教育情况
(5)参加革命的起因
(6)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再次,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
如:斯诺在出发前“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为什么要这样做?想说明什么?他是带着疑虑出发去采访的,但采访结束后,他的态度和想法都改变了。
专题三:信仰与精神
(1)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明确: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即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因为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人才在血与火的战场上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在刑场上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得‘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2)长征精神的内涵。
明确: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
(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明确: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当代中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脚踏实地为实现革命理想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而努力。
●最后,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应该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其次要学习作者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理的可贵勇气;再次要善于参考相关资料,并联系当今的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80年前,红色的中国布满层层谜团。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这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革命战略根据地。他探索红色中国,将所见所闻一点一滴的真实记录,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
近日,我重读经典,内心依旧澎湃不已。整本书以斯诺的第一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的力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斯诺的语言很平实,他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性的词汇或者一些美化的文笔,即使朴实无华,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如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彭德怀、徐海东等,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国民党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我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
斯诺对革命者的描写狠狠地驳斥了国民党,他们一直对外宣扬鼓吹共产党人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强盗”。书中是这样描述毛泽东的:“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对周恩来的着墨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林彪;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洛浦、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通过他的叙述,我仿佛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用火一般的热情与铁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挠,自信乐观地坚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风度、有抱负、有力量的领导者!
一幕幕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令人激动不已。毛泽东夜晚在灯前认真摆弄飞蛾、百姓们“似乎毫不例外地都在从容不迫地从事田间劳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苏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队、一段令我们自豪与骄傲的历史。
本书一经发表,就产生了了巨大的反响。它驳斥了国民党刻意扭曲的宣传,向世界人民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革命。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读完这本书后,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响力依然不曾消减。
斯诺写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80年后,正如书中所言,革命事业已经照耀了全中国,而中国也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三)流程三:《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收获?
收获一:铭记“红色”人物
收获二:弘扬“红色”精神
红星”为什么能够照耀中国?
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信仰坚定;红军战士、“红小鬼”→勇敢坚强;红军队伍→红军队伍;人民群众→万众一心;……→追求梦想
收获三:学习“纪实”报道
明确:进入红区前
进入红区后
红军是“饥饿的土匪”→领导人聪明睿智
红军靠劫掠维持生活→战士坚强乐观
共产党残暴、无知→红军是最优秀的军队
打疫苗、冒险→农民敢于斗争
农民懦弱、自私→中国革命终会胜利
共产党论断荒谬可笑→不是回家,而是离家
此书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震惊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直到作者去世以后,它仍然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要的通俗读物。它在全世界有亿万的读者,这是并不奇怪的。它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
。
——胡愈之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白修德
希望将《红星照耀中国》的政治意义、文学价值、精神力量传递给更多的读者,给广大读者以鼓舞,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勇敢进取、乐观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力所能及
的力量。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
臧永清
五、课堂小结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红星照耀中国,时刻提醒我们:即使身处和平时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我们应该牢记他们,脚踏实地做新时期少年,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六、推荐作业
1.比较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与《长征》中关于“长征”的描述。
2.采访老村长,报道乡村变迁;采访企业家,报道企业发展;采访老校长,报道学校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5张PPT)
铜墙铁壁
新闻封锁
一个特殊的年代
导入新课
一部经典的新闻作品
一个大胆的历史预言
名著导读
纪实作品的阅读
1.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3.通过专题探究,感知书中的内容。
导读目标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新闻纪实作品。
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
阅读前奏
文题解读
《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
他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作者简介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
此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这样去形容:“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过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谜。
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性命去拥护这种政见?
●他们运动的基础是什么?
●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
●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
……
埃德加·斯诺的困惑
为了解开这些谜语,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
——
“土匪聚集的地方”,通过采访和考
察得到第一手资料,整理写成了
《红星照耀中国》,当时为了在国民
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
漫记》。
埃德加·斯诺解谜
1.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是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2.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
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出版意义
阶段
任务
要求
第一阶段
阅读全书
边读边画,寻找谜底。
第二阶段
专题探究
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二、关于长征
三、信仰与精神
……
完成“名著阅读”手抄报
例:关于长征
1.划出红军的长征路线图,依次写下牺牲人数、重要事件,了解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2.探讨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意义。
第三阶段
举行读书汇报会
阅读规划
要求:1.手抄报展示;
2.选择一个主题发言:①我最喜欢(敬佩)的红军;②我心中的长征;③我所了解的苏维埃;④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⑤探究纪实作品的艺术魅力;……
3.写一篇读后感。
1.唤醒
2.指导
3.盘点
《红星照耀中国》你要读什么?
怎样读《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收获?
阅读流程
“红色”人物
?
“红色”事迹
?
“红色”精神
?
“红色”政策?
“红星”何以照耀中国?
“红星”怎样照耀中国?
流程一:《红星照耀中国》你要读什么?
方法指导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流程二:怎样读《红星照耀中国》?
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目录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作者
采访
时间
采访
路线
采访
对象
采访
内容
采访
感想
【美】埃德加·斯诺,新闻记者
1936年6月至10月
西安事变前夕
北平-西安-保安-预旺-保安-西安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
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
不可征服的力量
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重点一: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
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专题一:关于长征
1.长征的起因
2.长征的路线
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5.长征的历史价值
专题探究
1、长征的起因
一是苏区地盘太小,到1934年9月,中央根据地由原来的35个县缩小到只剩瑞金、兴国等几个县,面积由五万多平方千米减至一万平方千米左右,这就使红军没有回放的余地。
二是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王明的“左”倾经济政策,导致根据地经济濒临崩溃,使红军缺乏在根据地继续斗争的物质条件。
三是由于苏区面积缩小和人口锐减,红军兵力得不到补充,只有突围向外发展。
2、长征的路线
红军长征首先向西,然后向北,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二万五千里。
红军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途经11省最后到达陕西。
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第一,敌军的围攻。红军一直处于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中。
第二,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
第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
第四,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⑴四渡赤水
⑵巧渡金沙江
⑶强渡大渡河
⑷飞夺泸定桥
⑸爬雪山
⑹过草地
5、长征的历史价值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长征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
专题二: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2.出身与家庭
3.童年的经历
4.受教育情况
5.参加革命的起因
6.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专题探究
重点二: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是怎样的?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
人物名片:
毛泽东
外貌
举止
他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个子高出一般中国人,双目炯炯有神,
鼻梁很高,给人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
家庭
出身
“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而只好去当兵。
后来,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克勤克俭,攒积下一点钱,
买回了他的地。”
生活
经历
在家乡韶山六所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1914年秋季,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北大图书馆管理员
秋收起义
论抗日战争
论游击战术
个人
魅力
生活简朴,
精
力过人,身体健康,平易近人,关心部下
博览群书,熟悉政治
?
?一丝不苟,军事天才
极具威信,幽默风趣
相关
事件
1、有能够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2、在中国共产党内的影响,大概比什么人都大。
3、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深夜两三点才睡觉。
4、花整整一夏天走遍家乡湖南全省。
5、讲到湖南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死人事件眼睛润湿。
6、长征途中除几星期生病以外,和普通战士一样步行。
7、
他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
人物名片:
贺龙
外貌举止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
家庭出身
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他的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在年
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他的父亲是清朝一个武官。
生活经历
贺龙除了在军事方面以外,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是他并不是个无知的人。
他很快懂得革命的意义,但是他经过了慎重的考虑,同他的部下商量,最后才同意加入国民党。?贺龙到一九二七年南昌八一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在这以前不久,他还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国民党)政府。但是唐生智、何键等镇压打倒地主的运动,开始著名的“农民大屠杀”,国民党军阀不仅处决共产党人,而且处决大批农会领袖、工人、学生,这是贺龙才毅然投向共产党。他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完全同情穷人,这种屠杀激起他的愤怒。南昌起义后,他和朱德转移到山头,他们又吃了败仗。他的残部去了内地,但是贺龙却逃到香港。后来他又偷偷地去了上海,从那里化了装回湖南。一九二八年、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
个人魅力
同情穷人
英勇无畏
生活简朴
仇视地主
相关事件
1、据说,如果贺龙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2、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
如:斯诺在出发前“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为什么要这样做?想说明什么?他是带着疑虑出发去采访的,但采访结束后,他的态度和想法都改变了。
再次,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
专题探究
专题三:信仰与精神
1.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2.长征精神的内涵
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1.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即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因为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人才在血与火的战场上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在刑场上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得‘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2.长征精神的内涵
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
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
忠诚爱国。
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当代中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集体主义精
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脚
踏实地为实现革命理想争做社
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而努
力。
最后,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应该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其次要学习作者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
精神和探求真理的可贵勇气;再次
要善于参考相关资料,并联系当今
的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80年前,红色的中国布满层层谜团。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这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革命战略根据地。他探索红色中国,将所见所闻一点一滴的真实记录,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
近日,我重读经典,内心依旧澎湃不已。整本书以斯诺的第一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的力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斯诺的语言很平实,他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性的词汇或者一些美化的文笔,即使朴实无华,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如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彭德怀、徐海东等,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国民党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我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
斯诺对革命者的描写狠狠地驳斥了国民党,他们一直对外宣扬鼓吹共产党人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强盗”。书中是这样
描述毛泽东的:“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对周恩来的着墨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林彪;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洛浦、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通过他的叙述,我仿佛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用火一般的热情与铁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挠,
自信乐观地坚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风度、有抱负、有力量的领导者!
一幕幕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令人激动不已。毛泽东夜晚在灯前认真摆弄飞蛾、百姓们“似乎毫不例外地都在从容不迫地从事田间劳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苏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队、一段令我们自豪与骄傲的历史。
本书一经发表,就产生了了巨大的反响。它驳斥了国民党刻意扭曲的宣传,向世界人民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革命。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读完这本书后,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响力依然不曾消减。
斯诺写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80年后,正如书中所言,革命事业已经照耀了全中国,而中国也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流程三:《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收获?
毛泽东
周恩来
彭德怀
朱
德
“四巨头”
徐海东
贺
龙
收获一:铭记“红色”人物
“红星”为什么能够照耀中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红军战士、“红小鬼”
人民群众
信仰坚定
勇敢坚强
万众一心
追求梦想
……
红军队伍
纪律严明
收获二:弘扬“红色”精神
进入红区前
进入红区后
红军是“饥饿的土匪”
共产党残暴、无知
打疫苗、冒险
农民懦弱、自私
共产党论断荒谬可笑
领导人聪明睿智
战士坚强乐观
红军是最优秀的军队
农民敢于斗争
中国革命终会胜利
不是回家,而是离家
红军靠劫掠维持生活
此书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震惊世界!
收获三:学习“纪实”报道
《红星照耀中国》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直到作者去世以后,它仍然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要的通俗读物。它在全世界有亿万的读者,这是并不奇怪的。它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
。
——胡愈之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
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
世界的成就。
——白修德
希望将《红星照耀中国》的政治意义、文学价值、精神力量传递给更多的读者,给广大读者以鼓舞,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勇敢进取、乐观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
、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力所能及
的力量。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
臧永清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红星照耀中国,时刻提醒我们:即使身处和平时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我们应该牢记他们,脚踏实地做新时
期少年,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奋斗。
课堂小结
1.比较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与《长征》中关于“长征”的描述。
2.采访老村长,报道乡村变迁;采访企业家,报道企业发展;采访老校长,报道学校发展……
推荐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