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愚公移山
第1课时
【预习目标】
1.熟记“之”“惩”等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能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2.会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
3.树立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2.出自列子的成语故事:
(1)愚公移山
(2)高山流水
(3)杞人忧天
(4)歧路亡羊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请你多读几遍,并在空白处写一写。
惩山北之塞(sè)
荷(hè)担(dān)
垦(kěn)壤(rǎng)
穷匮(kuì)
箕(jī)畚(běn)
孀(shuāng)妻
2.请你至少花五分钟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音字音和节奏。
3.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全文意思,重点解释清楚加点的字词和划线的句子。(注意运用好双色笔)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
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
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
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
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
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
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
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
无陇断焉。
课题:愚公移山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记“之”“惩”等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能准确翻译全文。
2.会分析文中对比、衬托的方法。
3.理解愚公的“愚”,并能辩证看待。
【文言知识整理】
一.词类活用
1.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2.箕畚: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箕畚装石土。
3.面:名词活用作状语,面向着。4.聚: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5.苦:形容词作动词,愁
二.一词多义
1.其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
其妻献疑【他的】
2.之
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跳往助之【代词,代指愚公】
3.且
年且九十【将要,快要】 且焉置土石【况且】
4.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5.而
面山而居【表示修饰】
何苦而不平
【表示承接】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
三.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四.古今异义
1.曾
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2.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3.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4.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5.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6.方
古义:方圆
今义:常指矩形
7.惩
古义:苦于
今义:惩罚
8.苦
古义:愁
今义:能燥泄的药味
探究点:对比衬托手法探究
本文中有许多地方运用到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请你运用你对对比和衬托手法的理解来分析课文。(对比不少于三处,衬托不少于两处,最好能够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拓展提升】
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训练案】
【训练目标】
1.准确记忆文言实词和虚词。
2.会运用所学完成相应训练题目。
3.在训练中总结和反思。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请你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
许: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扛
C.寒暑易节
易:交换
D.
何苦而不平
苦:劳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而杀众
D.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
“愚公
”,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