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逍遥游》课件25张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文档属性

名称 6.《逍遥游》课件25张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1 10:4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逍遥游(节选)


关于《逍遥游》
  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云:
  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
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谈南华三十篇。
  
思考:庄子说理有什么特点?
惠子相(xiàng)梁①,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yuān
chú
)②,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连实③不食,非醴(lǐ)泉④不饮。于是鸱(chī)⑤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hè)我邪?”
(《庄子·秋水·惠子相梁》)
?注释:①惠子:即惠施。相梁:在魏国做国相。梁,指魏国。②鹓雏:凤凰一类的鸟。③连实:竹实。④醴泉:甘美如甜酒的泉水。⑤鸱:鹰。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鲍鹏山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说理的特点
精深之理
以生动之象出之
精深之理以生动之象出之
第一段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说理?
鲲鹏、扶摇、野马、尘埃、天色、水、大舟、芥、杯、风、蜩与学鸠、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
说了什么理?
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均“有所待”。
(待——凭借)
精深之理以生动之象出之
第二段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说理?
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众人、鲲鹏、扶摇、斥燕
说了什么理?
归纳上文,补充印证,万物存在“小大之辩”,但依然有待。
(辩——区别)
第三段:庄子心中的逍遥游是怎样的境界?。
“效”“比”“合”“征”四种人,虽有才智修养,但为功名利禄束缚,所以仍未达到逍遥游之境界。列子能御风而行,轻妙可观,但犹有所待者,还未能算是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无己、无功、无名,才算是逍遥游。
精深之理以生动之象出之
逍遥游:就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超越自我作为物的存在局限,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我、消除物我对立,
达到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利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超越现实追求。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褒贬任人,
超越现实评判。
  这样使精神与天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儒家所看重的永远是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永远是人在此生中建功立业的信念;
而道家看重的永远是更高旷的苍天之上的精神自由,永远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
《庄子》与其说是哲学,不如说是客中思家的哀鸣,与其说是寻求真理,毋宁说是眺望故乡,咀嚼旧梦。有大智慧的人,都会认识“道”的存在,信仰“道”的存在,却不像庄子那样热忱地爱慕它,他的思想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大智慧者,永远不教给我们小技巧。
他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
以庄子的话说,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一番逍遥游,也就是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人生的定位。
  在这样一个浩瀚的坐标系上,让人真正成为人,让我们的内心无所拘囿,让我们风发扬励,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让现实中种种的窘困只在当下,可以看破,而在永恒生命的引领上,有这样一番逍遥游的境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永远去追寻。
论证思路
第一段:万物皆“有所待”

第二段: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第三段: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

什么才是“逍遥游”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深入探讨形象
庄子对鲲鹏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
羡慕之,向往之,赞美之,又惋惜之,慨叹之。




探究:庄子为什么要塑造鲲鹏的形象?
寓理——说明真正的逍遥境界;宣扬无为的政治理想。
寄情——以鲲鹏自比,抒发内心想要逍遥而无法逍遥的矛盾悲哀。
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
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姓名:庄周  尊称:庄子  
出生年月:不详,约为公元前375年
死亡日期:不详,约为公元前300年
国籍:战国 宋 籍贯:蒙,今河南商丘东北
职位:先秦著名思想家,道家著名代表
代表作品:《庄子》内篇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返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二.什么是道?
一.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谁?
老子 庄子 列子
三.道家的主张是什么?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南怀瑾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北冥有鱼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也
[4]御六气之辩
[5]而征一国者
[6]旬有五日而后反
冥—溟,海。
知—智,才智、聪明。
辩—辨,区别。
辩—变,变化。
而—能,能力。
有—又;反—返。
文言知识梳理
2、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1]而后乃今培风
[2]犹有所待者也
[3]而征一国者
[4]我决起而飞
[5]枪榆枋而止
[6]行比一乡
[7]奚以知其然也
[8]腹犹果然
[9]抟扶摇
[10]若夫乘天地之正
培:凭,乘。
待:凭借,依赖。
征:使……信任。
决:迅疾的样子。
枪:碰到,触到。
比:联合。
奚:什么。
果:充实,饱。
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
抟:环旋着往上飞。
乘:顺应。
3、解释多义词

[1]汤之问棘也是已
[2]其翼若垂天之云
[3]之二虫又何知
[4]举世而誉之
[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化而为鸟
[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3]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助词,用在主谓间]
[助词,“的”]
[代词,“这”]
[代词,“他”]
[动词,“到”]
[成为]
[叫、称]
[作为]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问语气]
斯已矣
[2]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1]则风斯在下矣
[2]不过数仞而下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上古有大椿者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1]
[代词;“这”、“此”]
[副词,“就”]
[名词,“下面”]
[动词,“下落”]
[名词,“上面”]
[动词,“上升”]
[形容词,时间、次第在前]
,以千岁为春
南冥者,天池也。
之二虫又何知!
奚以知其然也。
彼且奚适也。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判断句,“……者……也”。
宾语前置,“何知”即“知何”。
宾语前置,“奚以”即“以奚”。
宾语前置,“奚适”即“适奚”。
介宾后置,“于……上”后置。
“其……其……”表选择,意为“是……还是……”
“不亦……乎”表反问,意为“不是……吗?”
“奚以……为”表反问,意为“哪里用得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