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2 谁轻谁重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2 谁轻谁重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6-21 10:3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谁轻谁重》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二课。从这一课起,学生将探索物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包括轻重、形状、流动性等等。这些内容都是本单元的重点,直接指向希望学生形成的核心概念——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整套教科书中物质科学内容的开篇。在第1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但还没有对这些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接下来的两课中,学生将会逐步认识物体的轻重和形状。
教科书共3页(5,6,7三页),分为4个部分。
l、聚焦
教科书直接提出了本节课重点研究的物体特征——轻重。通过“我们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呢? ”来引发学生思考本课的探究主题,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的方法的原有认识,为认识并实践科学的比较方法奠定基础。
2、探索
这部分内容是一个比较活动,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种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教科书出示了5个物体: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形状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且比木块大的球体。
探究前,学生要先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教师要强调预测没有对错之分,也不要对学生的预测结果事先做出判断。教师需要借此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比如,对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同质地但大小不同的橡皮的轻重学生是如何判断的。实际上,这也是对“密度”概念的前概念调查。接着,教科书用1幅图提示了可以用掂量的方法比较物体质量的大小。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之后,教科书又用1幅图提示可用标准物称量的方法排序,比如回形针。在此,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标准物比较合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说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研讨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指向对三次排序结果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三种方法的优劣。第一种方法是根据经验预测。我们希望学生发现,不同的人预测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差异会比较大,因此是不可靠的。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掂量的方法判断轻重,这种方法要两两比较。我们希望学生发现,这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觉,因此当物体的轻重差不多时,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结果,而且这种方法的操作次数比较多,如果有更多的物体时,操作会更麻烦,结果会更不准确。第三种方法是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作为标准物测量;测量后,记录下回形针的个数;通过比较回形针的个数得出的结果不仅比较精确,而且适合测量更多的物体。
拓展
教科书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一组物体,问题指向核心概念“体积相同的物体,轻重可能不同”,隐含指向“不同材料的物体密度不一样”。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只要根据之前的探究结果,比较出“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们的轻重有可能不同”就可以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筷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二、学情分析
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在第1课的观察活动中,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不同,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但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能否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呢?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两种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何更为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针对一年级学生,教科书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测量方法,即运用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过观察、简单统计等多种手段,完成对几种物体的轻重排序。教科书用图片的方式提示了用回形针(标准物)称量物体。
教材中选择了五种不同的物体让学生进行比较,考虑一年级学生要同时将五种物体进行两两比较比较繁琐,所以最后选择了两种材料分别装成4包轻重不同的物体,来让学生进行比较。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比较4个装着不同材料、不同重量的密封袋的重量:
A:小份食盐、B:大份食盐(最重)、C小份面粉(最轻)、D大份面粉(与B相近)
学生首先用看一看来判断4包材料的轻重,大部分小组的结果都一样,认为多的就重。然后把最多的两包(B和D)发给学生感受之后可以发现用看判断出来的结果并不准确,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其他判断方法。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掂一掂的方法,让学生用掂一掂的方法重新判断并排序。小组汇报结果是会发现最轻和最重的可以比较容易分辨出来,但是其他两个比较难,由此引出称一称。
通过提出:通过看和掂两种方法的比较会发现当轻重差别不明显的时候,掂和看都不准。提出“如何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通过跷跷板的提示介绍简易天平的判断和使用。将4袋材料进行两两比较并排序。
再通过问题“A比B轻多少?A比C轻多少?”暴露文字难以向别人具体地描述轻重,需要将物体的轻重量化,借助数字来辅助表达,出示标准物并对材料做进一步准确的测量。
只选择两种材料进行比较一来便于教师准备材料,二来可以剔除其他因素干扰学生对于轻重的比较和方法的理解掌握;三来材料虽然变化不大,但是每一个新的环节都增加了新的问题有助于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和保证学习难度的逐步增加。食盐和面粉都是厨房经常用的材料,烹饪过程中也会遇到需要称量这些材料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之后能够达成以下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不同的物体轻重不同,物体的轻重是可以测量的。
2.科学探究目标
知道可以通过掂量、称量等方法来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准确程度不同。
知道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以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3.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测量物体轻重的准确程度不同。
五、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能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多个物体进行比较。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制作、记录单设计制作、教具制作和准备。
2、为每小组准备(11份):ABCD四个密封袋、简易天平一台(带标准物);记录单1张。
A:小份食盐、B:大份食盐(最重)、C小份面粉(最轻)、D大份面粉(与A相近)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如何区分四袋材料的轻重 PPT出示ABCD四袋材料的图片。
问“喜羊羊准备做一个神秘的实验,这个实验首先需要先将这四袋材料进行轻重的比较并排序,你们觉得哪一袋最轻?谁第二轻?谁最重吗?”
引导学生将判断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最重的用“①”表示,第二重的用“②”表示,第三重的用“③”表示,最轻的用“④”表示。 根据所见,对材料轻重进行判断。(大部分同学认为看起来最多的D袋最重。) 利用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谁轻谁重”的主题。
二、尝试用掂量的方式判断物体的轻重 大部分小组观察判断结果相近,再给出BD两袋让学生验证发现看一看判断的结果不准?(看不准)
请学生寻找新的比较方法。
请个别同学演示他们判断的方法(掂一掂)。
介绍掂量的方法,给出另外的A和C请小组重新判断并记录。
大部分同学都学会用掂一掂来判断物体的轻重后,请各小组说说判断结果。
过渡语:
为什么大部分小组都找出了C是最轻的,B是最重的,但A和D谁是第二轻?大家的结果都不一样。(掂量也不一定准确)
如果掂一掂的没办法帮助我们准确判断谁轻谁重,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演示如何掂量。
(大部分小组可以判断出最轻的是C,最重的是B)
各小组用掂一掂的方法将四袋材料两两比较并排序。(A和D谁是第二轻,各小组判断结果不同) 虽然由于四袋材料中C和B的轻重差异比较大,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掂一掂的方法判断。A和C轻重相近,难以判断。暴露当两个轻重相近的时候,掂一掂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引出其他方法。
三、尝试用简易天平比较物体的轻重 引入:跷跷板的图片
出示简易天平并介绍使用方法,让学生合作两两比较,再次判断ABCD的轻重并排序(先找出最重的,记录为①;再找第二重的,记录为:②;再找出第三重,记录为③,最轻的记为④)。
请个别小组汇报结果。
2、使用标准物称量进行比较
提问:现在大家称量的结果就比较一致了。但是B最重,B比A重了多少呢?C又比B轻了多少?
“轻一点点”是轻多少呢?我们需要将物体的轻重量化,用数字来表示。
请出一个小帮手——回形针(标准物)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左边托盘放需要称量的物体,右边一个一个放回形针,直到两边的盘子差不多高,再记录下回形针的数量,这时候回形针的数量就会等于材料的重量。可以通过比较回形针的个数来比较材料的轻重。
每个同学称量一袋材料,小组的其他同学监督他有没有做错、帮忙数数、做好记录。
小组汇报结果。
如果没有回形针,你能不能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适合做我们的小助手?(篮球?大小不同的石头?小铁钉?大小一样的小积木?)
可以选择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帮助我们更好地比较物体的轻重。 学生合作将ABCD两两比较,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
大部分小组都可以做出准确判断。
学生无法描述ABCD具体的轻重。
模仿老师称量的方法称量材料的轻重,得出具体的回形针数量。
小组汇报结果。
篮球:太大放不下。太重了。
石头:要大小、重量一样的才可以。
铁钉和积木可以。 利用跷跷板帮助学生理解重的物体会沉下去,轻的物体会被翘起来,以便后面天平的使用和判断。
先通过使用简易天平进行两两比较,认识到简易天平比掂一掂的方法更加准确。
利用标准物称量每一瓶的重量,可以进行更加具体化的比较,将轻重的比较转化为数字的比较。
四、小结、拓展 小结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三种方法,哪一种更方便?哪一种更准确?根据现实场景进行合理选择。
问:生活中还有什么既方便又准确的称量方法?
1、电子称的出示和演示(轻便、准确度高),结合时间,可请学生体验。
2、不同称量工具的介绍。
结束语:科技的进步为生活带来方便。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比较三种称量方法。
了解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社会的便捷。 帮助学生了解称量方法的演变,与现有的、常见的称量方法比较,了解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
五、板书设计
谁轻谁重
看一看
掂一掂 越来越准确
称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