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1 21:0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
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2.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3.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4.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
重难点:1.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2.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
课时数:1课时
课前预习
一、助读资料
1.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文体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预习导学
一、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仞(
)
惩(
)
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也(
)
荷担(
)
箕畚(
)
孀妻(
)
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方七百里
方:
惩山北之塞
惩:
出入之迂也
迂:
毕力平险
毕:
杂然相许
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损:
始龀:
寒暑易节
易:
固不可彻
彻:
何苦不平
苦:
(2)通假字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3)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焉: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之:出入之迂也(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汝之不惠(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告之于帝(

跳往助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其妻献疑曰(

感其诚(

其如土石何(

而: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聚室而谋(

而山不加增(

于:达于汉阴(

告之于帝(

(4)古今异义
河阳之北(古义:
;今义:

达于汉阴(古义:
;今义:

指通豫南(古义:
;今义: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
;今义:

投诸渤海之尾(古义:
;今义: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
;今义:

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
;今义:

虽我之死(古义:
;今义:

惧其不已也(古义:
;今义:

(5)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
(面:

帝感其诚
(感:

毕力平险
(险: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3.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投诸渤海之尾。
(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朗读指导。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怎样划分?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二、整体感知
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课堂探究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写一个孀妻遗男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3.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
4.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课后练习
愚公一家挖山不止,一代传一代,传到这一代还是继续挖山不止吗?请发挥想象,续写一段文字。
参考答案
预习导学
1.rèn
chéng




běn
shuāng
2.(1)古代计量面积用语/苦于/曲折,绕远/尽,全/赞同/削减/刚刚换牙,指七八岁/更替/通达,这里指改变/愁苦。这里指担心
(2)
同“返”,返回/同“慧”,聪明/同“无”,没有/
(3)一词多义
将近/况且/
哪里/语气词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指示代词,“这”/代词,这件事/人称代词,他们/人称代词,他
代词,他的/代词,他的/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介词,到/向
(4)古今异义
山之南,水之北
太阳
山之北,水之南
阴天
直,一直
手指
连……都……
曾经
之于
各个、许多
草木
毛发
叹气
休息
即使
虽然
停止
已经
(5)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面朝
被……感动,被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3.(1)你太不聪明了!
(2)于是带着子孙辈中能够挑得动担子的三个人。
(3)挑到渤海的边上。
(4)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再也没有大山阻隔了。
4.(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整体感知
1.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一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二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二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三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段)。
2.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课堂探究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二是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做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3.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讲真话,提问题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无可救药的老头。
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
4.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延续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