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学案(3份打包)(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学案(3份打包)(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6-23 12:54:41

文档简介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对接
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3.简述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
1.生命观念——运用结构与功能观举例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2.科学思维——基于生物学事实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与维持。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
①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②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③淋巴液是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的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内环境
(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内环境之间的关系
(3)作用之一: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4)将下列细胞与其生活的内环境连接起来。
①组织细胞       
a.组织液、血浆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
b.组织液、淋巴液
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c.淋巴液、血浆
④血细胞
d.组织液
⑤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e.血浆
提示:①—d ②—a ③-b ④-e ⑤-c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主要成分
(1)血浆
(2)组织液、淋巴液、血浆成分的异同点:成分和含量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本质
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概念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与溶质微粒的关系
影响因素
①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②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大小
在37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2.酸碱度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四、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
3.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内环境为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  )
2.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CO2、血红蛋白、尿素等。
(  )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的含量有关。
(  )
4.血浆中的有些物质可以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
(  )
5.细胞通过内环境就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  )
提示:1.× 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2.× 血红蛋白为红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
5.×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除了需要内环境,还需要各个系统的参与。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比较
成分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
存在部位
血管内
组织细胞间隙
淋巴管内
成分来源
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②从组织液中的物质返回血浆;③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
①血浆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
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②由消化道吸收而来
化学成分
蛋白质含量较高
蛋白质含量很低
生活于其中的细胞
各种血细胞
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
相同点及联系
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组成人体的内环境,化学成分的种类相近(都含水、无机盐、蛋白质、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特别提醒:正确理解内环境的概念
(1)内环境的“内”和“外”是相对的,从细胞的角度看就是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相对人体的外界环境而言,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
(2)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其内的液体(如消化液、尿液、汗液、泪液等)都不属于内环境。
(3)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但不只有这三种。
例如,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1.(2021·河南信阳高中高二月考)如图为人体肝脏局部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细胞,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体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③是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②③④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人体的内环境
C.③可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①
D.A生活的内环境为①③,C生活的内环境为③④
B [分析题图可知,③是组织液,是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A正确;内环境主要由④血浆、③组织液和①淋巴液组成,②是细胞内液,B错误;③组织液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①淋巴液,C正确;A为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为①淋巴液和③组织液,C为毛细血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为③组织液和④血浆,D正确。]
 内环境示意图中各成分的判断方法
(3)A端若为动脉上端,则A处氧分压高于B处,A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处,B处CO2和代谢废物含量均高于A处。
2.(2021·黑龙江牡丹江一中期末考试)如图为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分别为组织液和血浆
B.甲渗入乙的量和乙渗入甲的量相等
C.乙渗入甲的量与渗入淋巴液的量相等
D.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水疱,几天后水疱消失,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渗入甲和淋巴液
D [由图示信息可知,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A错误;组织液中的各种物质大部分渗回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所以血浆(甲)渗入组织液(乙)的量和组织液(乙)渗回血浆(甲)的量不相等,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远大于渗入淋巴液的量,B、C错误;脚掌磨出的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水疱消失的过程中,其中的液体主要渗入血浆和淋巴液,D正确。]
 巧用单、双向箭头判断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
(1)分析
单箭头
双箭头
(2)结论: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渗透压和酸碱度
1.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
(1)存在的物质
(2)不存在的物质
2.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包括2大层面5项原因,如图所示:
淋巴循环的意义
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途径,其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可以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平衡。
(2)可以将少量经毛细血管壁渗出的蛋白质(大分子物质)和由小肠绒毛吸收的大部分脂肪的分解产物运回血液。
(3)淋巴液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3.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④二氧化碳 ⑤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 ⑦乙酰胆碱 ⑧尿素 ⑨维生素
A.②③④⑥      
B.①③⑤
C.①③⑦
D.③⑤⑥⑧⑨
B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内,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主要发生在消化道内。]
4.(2021·山东青岛二中高三期中)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若某人患镰状细胞贫血,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
B.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C.图中①和③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分别是血浆、组织液
D.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图中的②
C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血红蛋白改变导致⑥红细胞形态改变,A正确;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会使图中②组织液增加,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①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C错误;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由②组织液形成的,D正确。]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内环境与体内各功能系统的联系
(1)营养物质进入组织细胞
(2)O2进入细胞内被利用
(3)CO2排出体外与O2进入细胞内所经历的途径正好相反。
(4)尿素等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2.物质进出内环境的“穿膜”层数
(1)葡萄糖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小肠黏膜上皮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4层)+进组织细胞(1层)=7层。
(2)O2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肺泡壁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4层)+进、出红细胞(2层)+进组织细胞(1层)+进线粒体(2层)=11层。
5.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浆和淋巴液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B [Ⅰ能为内环境提供O2,并排出CO2,因此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浆;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皮肤具有保护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6.人体内,外界空气中的O2,通过肺部气体交换进入血液中,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至少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  )
A.3层 
B.4层   C.5层 
D.6层
C [在人体中,外界物质O2进入血管中并与血红蛋白结合,必须要考虑到三点:一是O2从外界环境进入肺泡中,经过呼吸道,并未穿过任何生物膜;二是O2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中,肺泡壁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O2在穿过时先进细胞膜,再出细胞膜,共穿过2层细胞膜,同样,毛细血管壁也是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的,O2在进入毛细血管时要穿过2层细胞膜;三是O2要与血红蛋白结合,还要穿过1层红细胞膜。综合上述三点,该过程至少要穿过5层膜。]
下图是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代表细胞或结构名称,箭头代表物质的运输方向。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通过对示意图中各结构和物质运输方向的分析,构建体液各组分间关系的模型,形成模型与建模的科学思维方式;利用动脉端和静脉端血液量和血压的特点,分析血浆与组织液间的物质交换,形成结构功能观。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细胞或结构名称,并结合图示建立反映体液组分关系的模型(用文字和箭头表示)。(科学思维)

、②
、③
、④
、⑤

提示:微动脉 微静脉 组织细胞 毛细淋巴管 毛细血管
2.利用结构与功能观,推测血浆中的物质进入组织液,主要发生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还是静脉端?为什么?
(生命观念)
提示:动脉端;动脉端血流较快、血压较高,有利于血浆成分的渗出。
3.利用结构与功能观,推测组织液中的物质返回血浆,主要发生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还是静脉端?为什么?(生命观念)
提示:静脉端;静脉端血流较慢、血压较低,有利于组织液的回渗。
[课堂小结]












1.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2.体液各部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细胞内液。3.血浆与组织液、淋巴液的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其中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5.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了物质交换。
1.如图为正常人体内某组织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①②④共同组成了细胞外液
B.体液①中含有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此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D.图中①②④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C [根据题干及图示可以判断出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液,其中①②④构成了细胞外液;体液①为血浆,含血浆蛋白;②构成了此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内环境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和淋巴液及血浆和淋巴液之间的物质交换都是单向的。]
2.(不定项)下列对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及调节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高
B.人体细胞外液中维持渗透压的阳离子主要是K+
C.血浆中含乳酸过多时,会与HCO、HPO反应
D.毛细血管破裂,会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
AC [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高;人体细胞外液中维持渗透压的阳离子主要是Na+;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HPO等缓冲物质有关,血浆中含乳酸过多时,会与这些缓冲物质反应,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3.(2021·山东师大附中改编)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水中毒”,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质量分数为1.8%的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  )
A.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增加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A [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质量分数为1.8%的NaCl溶液)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使细胞内水分渗透出来,达到治疗的效果,所以A符合题意。]
4.(2021·福建三明一中高二上期中改编)如图表示,甲、乙、丙三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分别用A、B、C表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中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会导致B中液体的量增多
B.B中含有气体,乙细胞不一定消耗和产生气体
C.A、B、C的渗透压和酸碱度都与其中的某些离子有关
D.甲、乙、丙细胞通过A、B、C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A [由题图可知,A为淋巴液、B为血浆、C为组织液,组织液中没有血浆蛋白,A错误;在血浆中生活的成熟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既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B正确;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Na+、Cl-等有关,酸碱度与HCO、HPO等有关,C正确;A、B、C均属于细胞外液,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
5.(2021·安阳市第二中学高二期末)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A、B、C三者共同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

(2)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3)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
液体增多,其结果是将会引起组织

(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pH明显下降,原因主要是图中
内存在着
(物质)。
[解析] (1)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液,三者共同构成内环境。(2)胰腺组织细胞呼吸作用产生CO2,其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组织液和血浆的浓度,所以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3)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受阻,引起图中A组织液增多,其结果是将会引起组织水肿。(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pH明显下降,因图中的B血浆中含有H2CO3/HCO,食用酸性物质后,可与缓冲物质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从而使pH值基本不变。
[答案] (1)内环境 (2)CO2由组织细胞产生,胰腺组织细胞中CO2浓度比血浆高 (3)A 水肿 (4)B液 H2CO3/HCO
PAGE
-
11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对接
1.以血糖、体温、pH和渗透压等为例,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2.举例说明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运用稳态与平衡观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2.科学探究——通过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3.社会责任——通过分析稳态失调的实例,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运用相关知识关心亲友和他人。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原因
(1)外因:外界环境的变化。
(2)内因: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2.实例——体温变化
(1)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
(2)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变化幅度一般不超过1
℃。
3.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实质: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是不断变化的,但都处于一定的范围内。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特点:有一定限度。
4.稳态遭破坏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
(2)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1.内环境稳态形成的原因
细胞代谢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
2.实例
内环境成分或理化性质
意义
渗透压正常
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
温度和pH相对稳定
酶活性正常,保证酶促反应正常进行
血糖浓度、氧气含量稳定
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3.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  )
2.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  )
3.稳态是由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
(  )
4.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  )
5.人体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  )
提示:1.× 内环境的稳态体现在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2.√
3.×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4.× 人体剧烈运动后,产生的乳酸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发生反应,使血浆pH基本不变。
5.× 人体腹泻时会引起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
 人体血浆pH稳态的维持
1.维持原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HCO/H2CO3、HPO/H2PO。
2.维持机制
(1)HCO/H2CO3维持pH稳态的机制
①较多乳酸进入血液时,会发生以下变化:
C2H4OHCOOH(乳酸)+NaHCO3―→
C2H4OHCOONa(乳酸钠)+H2CO3;
H2CO3―→H2O+CO2。
CO2可由肺排出体外,缓冲了体内产生的过多乳酸,下图为该过程的图解。
②碱性物质(如Na2CO3)进入血液时,会发生以下变化:
Na2CO3+H2CO3―→2NaHCO3。
过多的NaHCO3可由肾排出,从而缓冲了内环境的碱性变化。
(2)HPO/H2PO维持pH稳态的机制
1.(不定项)在剧烈运动时,血浆中乳酸大量增加而pH基本不变。对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
B.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H2CO3
C.H2CO3分解生成的CO2可经呼吸系统排出
D.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
ABC [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含有缓冲物质;过多的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H2CO3;H2CO3分解生成的CO2可经呼吸系统排出;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反应,产生乳酸钠和碳酸,而不是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
2.人在剧烈运动后会感到肌肉酸痛,但休息一段时间后,酸痛会消失。酸痛的变化与运动前后血浆中pH变化有关,尝试在题图中绘出血浆pH变化曲线。
提示:
 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
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直接参与的器官与系统
①消化系统:消化道消化道毛细血管。
②呼吸系统:肺泡肺部毛细血管。
③泌尿系统:血管肾脏形成尿液。
④循环系统:由上述内容可看出血液是所有生命活动的中转站,它的成分能充分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2)间接参与调节稳态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2.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稳态遭破坏的原因
3.内环境稳态失调归纳
(1)理化性质失调:①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酸碱度的偏高或偏低均会影响酶的活性,使细胞代谢紊乱;②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③体温失调——温度偏高或偏低会影响酶的活性,使细胞代谢紊乱。
(2)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失衡:①失水过多,可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②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可出现组织水肿;③代谢废物含量升高,可导致尿毒症;④O2缺乏,如缺铁性贫血,可导致乳酸中毒;⑤血浆中Ca2+过低,可出现抽搐现象;⑥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如表是某中年男子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分析并探究以下问题: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血清葡萄糖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24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280
mg/dL
150~220
(1)由表中数据可推测该男子可能患有何种疾病?
提示:该男子可能患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
(2)每种成分的正常参考值是一个范围,这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有什么特点?
提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内环境失衡可能会影响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C.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D.内环境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其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D [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大多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项正确。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内环境失衡可能会引起相应的疾病,如体温过高会影响酶的催化功能,造成消化不良和代谢紊乱等,B项正确。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因此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项正确。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不是内环境,D项错误。]
4.关于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不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
B.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水等
C.只有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才会遭到破坏
D.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不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B [血浆的pH变化与神经—体液调节有关,如当血浆pH降低时,可以通过神经调节使呼吸运动加强,排出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A项错误;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也会导致人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C项错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项错误。]
肾脏有三大基本功能
(1)生成尿液、排出代谢废物。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废物,绝大部分废物经肾脏产生尿液排出体外。
(2)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调节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3)内分泌功能。可分泌肾素、前列腺素等多种激素。
资料1:下图是某正常人与其父母的体温日变化曲线。
资料2:下表是某人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化验单。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7
IU/L
0~45
肌酐
CRE
1.5
mg/dL
0.5~1.5
尿素氮
BUN
14.6
mg/dL
6.0~23.0
葡萄糖
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150~220
通过对坐标图中正常人日变化曲线和表格中生化六项指标参考范围的分析,认同正常人体内环境的每一种化学成分与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从而形成稳态与平衡观。
1.通过资料1你能得出哪些结论?(生命观念)
提示:(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1℃;而且,同一个人的体温随昼夜变化也不同。(2)不同年龄的人的体温有微小的差异,一般青年人高于老年人;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也有微小的差异,一般女性高于男性。
2.为什么资料2中每一项成分的正常参考值都是一个范围?(生命观念)
提示: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且不同个体存在一定的差异。
3.结合人体的各种系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生命观念)
提示: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系统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因此,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课堂小结]












1.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3.与稳态直接有关的系统有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系统。4.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5.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2021·河北唐山高二上期中)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
(  )
A.人体的体温维持在37
℃左右
B.血浆pH维持在7.35~7.45
C.血糖的浓度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D.细胞核中DNA含量相对稳定
D [体温(理化性质)、血浆pH(理化性质)、血糖(化学成分)浓度都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范畴,细胞核位于细胞内,因此,细胞核中DNA含量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稳态的实例。]
2.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D [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A正确;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降低,B正确;从坐标曲线中可以看出,当加入的HCl超过一定量后,血浆组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C正确;从坐标曲线中可以看出,缓冲液组的曲线较血浆组先下降,所以缓冲液组维持pH相对稳定的能力弱于血浆组,D错误。]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B.所有稳态的维持都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直接参与
D.内环境稳态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A [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而不是恒定不变,所以说稳态是相对的,A正确;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但并不是每一项理化性质或化学成分的稳定都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B错误;稳态的形成需要多种器官和系统协调运行,但并不一定有多种系统直接参与,C错误;内环境的稳态会受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影响,D错误。]
4.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由内环境化学成分的变化可推知某种疾病的发病风险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
D.当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D [内环境稳态包括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和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其中温度、pH以及某些离子等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保持酶的活性,使酶促反应正常进行,A正确;内环境中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需要各器官、系统的协调运行来维持,如果某种化学成分含量异常,则说明相应器官功能异常,某种疾病发病风险增大,B正确;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代谢紊乱,严重时会引起疾病,C正确;内环境化学成分稳定时人也可能患病,因为有些疾病并不是由内环境化学成分变化引起的,比如白化病等遗传病,D错误。]
5.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CO2不能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2)病人呼吸受阻,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
,但血液中的缓冲对能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其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

(3)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
的调节下进行。
(4)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至少共穿过
层生物膜。
[解析] (1)CO2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所以CO2不能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2)病人呼吸受阻,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降低,但血液中的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H2CO3)能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3)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完成的。(4)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要穿过肺泡壁一层细胞(2层膜),再穿过毛细血管壁一层细胞(2层膜),最后进入红细胞(1层膜),所以至少共穿过5层生物膜。
[答案] (1)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CO2浓度,而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 (2)降低 HCO/H2CO3 (3)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5
PAGE
-
8
-探究实践 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实验基础·自主学习]
(1)实验目的: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2)方法步骤
①设计实验记录表:根据实验的流程,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②进行实验
a.被测实验材料:自来水、缓冲液、肝匀浆。
b.酸碱变化所用试剂:0.1
mol/L的HCl模拟酸性条件;0.1
mol/L的NaOH模拟碱性条件。
c.实验过程
Ⅰ.取25
mL被测实验材料倒入50
mL烧杯中,记录起始的pH。
Ⅱ.一次加一滴0.1
mol/L
HCl(或0.1
mol/L
NaOH),然后轻轻摇动,每加5滴测量一次pH,直至滴加30滴,记录实验结果。
(3)分析实验数据
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坐标,以pH为纵坐标,画出每次实验中pH变化的曲线。
(4)实验结论:生物组织匀浆类似于缓冲液,加入少量酸或碱不会发生pH的大幅度变动。
[实验关键·探究学习]
1.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对比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的不同变化,对比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材料的性质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的pH维持相对稳定与其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2.实验结果及分析
组别
图示
结果
对自来水的处理
滴加HCl后,自来水pH逐渐减小;滴加NaOH后,自来水pH逐渐增大(说明:因不同地区自来水的差异,起始pH不一定都是7)
对缓冲液的处理
无论是滴加HCl还是NaOH,缓冲液和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物材料的起始pH不一定正好是7,如动物血浆)
对生物材料的处理
结果分析
在一定范围内,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这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
3.实验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入酸或碱时,要逐滴加入,并严格控制滴数。
(2)至少选两种生物材料进行实验。
(3)充分冲洗烧杯。
实验过程中,多次出现了“充分冲洗烧杯”的要求,但目的不同。检测碱对pH的影响前“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残留的HCl与NaOH反应而使实验现象不明显。更换实验材料前“充分冲洗烧杯”主要是为了防止不同的实验材料混合,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应用·对点练习]
1.下列关于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B.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其他实验材料
C.从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后的pH变化来看,生物材料更像是缓冲液
D.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绘制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
D [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不能接触皮肤和眼睛,否则会对皮肤和眼睛造成伤害,A正确;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其他实验材料,否则不同实验材料混合会影响实验结果,B正确;与自来水相比,生物材料中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后,pH的变化情况与缓冲液的情况很接近,因此,生物材料更像是缓冲液,C正确;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绘制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的量为横轴,以pH为纵轴,D错误。]
2.利用教材中的实验“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中的实验数据,得出的下列有关判断,不合理的是(  )
A.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B.生物材料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的调节来维持pH稳定
C.若只用自来水和生物材料作对照,不能充分说明生物材料中有类似缓冲液中的缓冲物质
D.若只用缓冲液和生物材料作对照,不能充分说明生物材料对酸性、碱性物质具有缓冲作用
B [该实验的结论是比较几条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推测生物材料内含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A正确;离体的实验材料不能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B错误;若只用自来水和生物材料作对照,不能充分说明生物材料中有类似缓冲液中的缓冲物质,应再加用缓冲液作为实验材料的对照实验,C正确;若只用缓冲液和生物材料作对照,不能充分说明生物材料对酸性、碱性物质具有缓冲作用,应再加用自来水作为实验材料的对照实验,D正确。]
PAGE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