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件-人民版历史必修3(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1 “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件-人民版历史必修3(5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3 08:1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而逐渐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围绕的主题是: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
实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求强国御侮之
道,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器物
制度
思想文化
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不断深化
循序渐进
三个阶段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陈旭麓
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
画面一: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子津津乐道于自己的 “十全大武功” 时,英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夕阳与曙光
画面二: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画面三: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头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画面四: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落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历史警钟 永远长鸣
1840年的鸦片战争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第1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乾隆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林则徐认为:洋人喜吃牛羊肉,若无从我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将会消化不良而死。
1840年,文人汪仲洋认为:西方人长腿不能弯曲,不能奔跑和跳跃,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材料反映近代前夕国人对中西方的认识是怎样的?
夜郎自大,闭目塞听,对世界一无所知。
材料一
一、新思想的萌发
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千年未有之变局
  道光二十年,英国人已经出兵,鸦片战争马上就要开始,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这样一个奏折:
  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
  鸦片战争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皇帝派人审问英俘,竟提出这样可笑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两江总督牛鉴对英国火轮船,开始“疑其轮系用牛拉”,而有人将实情相告,仍然“疑信未决”。
材料二 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西洋人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10多万军队,先后有1名总督、2名提督、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残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高翔《近代的初曙》
请思考:新思想萌发的背景是什么?
①国际: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它们为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
②国内: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读书人脱离社会现实,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一、新思想的萌发
1.背景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林则徐
①主持编译《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编译《华事夷言》,供抗英斗争参考。
《四洲志》
林则徐
(2)魏源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
②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
魏源
《海国图志》
材料四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魏源认为西方的长处是什么?
军事(技术)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1、材料反映出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思想(主张)?
2、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这一主张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
师夷长技以制夷
含义: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
意义: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新思想萌发的影响
(1)启发了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2)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基础上,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逐步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以此指导了洋务运动。
【历史现场】 《海国图志》的遭遇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当时中国士大夫对《海国图志》的态度如何?守旧官吏为什么认为它是一本大逆不道的书?
传统观念(“贵华夏”“贱夷狄”)的束缚;长期闭关锁国政策,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佐久间象山(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予与魏,各生异域,不相识姓名……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思考:日本有识之士对《海国图志》的态度如何?对日本思想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历史现场】 《海国图志》的遭遇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中央: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
左宗棠
地方代表
地主阶级洋务派
二、洋务运动
(19世纪六十年代至1895年)
上海
天津
福州
天津机器
制造局
福州船政局
江南制造总局
(1)19世纪60年代起,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等;
安庆
安庆内军械所
创办近代工业:
轮船招商局(李鸿章)
开平煤矿(李鸿章)
汉阳铁厂(张之洞)
(2)19世纪70年代起,以“求富”为旗号,创办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等。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
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含义?)  
含义:在坚持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的基础上,引进、学习和使用西方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以求富国强兵。
特点: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以西方先进技术为武器,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
材料二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做事极不容易。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倘若当时没有恭亲王等在京内主持,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京外推动,那么,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以后的中国还要麻木不仁,好像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一样。
——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德国首相俾斯麦
评价:
①将魏源的“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②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注定了它的破产,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材料一 早期维新派对中法战争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进行反思,提出了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的要求,对当时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材料二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善夫张靖达公云,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仪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亦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称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序
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三、早期维新思想
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
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实践。
四、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
1、背景:
(1)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3)西方思想不断传入,尤其是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2、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
武器:进化论、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康有为(1858~1927)
  近代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曾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维新,以挽救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领导了“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运动。主张实行西方式的君主立宪制。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则变,不变亦变……变则通,通则久。
——梁启超《变法通议》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主张: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变法维新,才是中国的出路,才能救亡图存。
变专制之法为立宪之法
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
激进派:谭嗣同(1865-1898)
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在狱中,他意态从容,镇静自若,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激进派
(维新变法失败后)日本使馆派人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历史现场 】 谭嗣同的“求死”
进化论
严复(1854—1921)
福建侯官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代 表
主 张
共同点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 复
⒈反对君主专制
⒉主张君主立宪制
⒊变法图存
⒋发展资本主义
借孔子宣传维新变法理论,主张君主立宪制
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反对君主专制
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实践及结果:
实行103天,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失败
戊戌六君子
材料一 1899年,维新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历时103天,以失败告终。
材料二 严复先生《天演论》,当时犹如惊蛰之春雷响彻神州大地,多少人读之有如醍醐灌顶之感。吴玉章、胡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郭沫若、毛泽东等人都深受影响。曹聚仁先生曾说,他在20年中读过500种以上名人回忆录,其传主(即回忆录的主人公)差不多都看过《天演论》,可见影响之深广。
——陈文振 《追思严复先生》
材料三 南海康有为先生,为吾国近代先觉之士,天下所认同。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 ——陈独秀
合作探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讨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4、维新思想的历史意义
①爱国性:
②进步性:
③启蒙性:
维新派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维新派要求改革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力图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1、背景:
(1)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的受挫;
(2)《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孙中山 章太炎 邹容
五、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思想
材料一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明确提出了政治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材料二 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明确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至此,“建立民国”,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正式被确立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根据上述材料和前面所学知识,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救国方案的异同。
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救国方案的异同。
①维新派主张实行维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同:(目的)
①向西方学习,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主张改变封建专制制度;
③挽救民族危机。
异:(方式、政体)
中国近代前期的先进思想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日益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而逐渐深化和发展的,围绕的主题是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
特点是: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新文化运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新变法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器物
制度
民主和科学
思想文化
当堂检测
1.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思想的本质意义在于( )
A.使中国人了解世界的形势
B.在军事上引进了先进技术,增强了抵抗外来侵略的实力
C.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D.引起清政府高度重视,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2.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C
C
3.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4.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 )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
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
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
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
C
D
5.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 的代表人物是( )
A.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章太炎 D.陈独秀、胡适
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根本目标的共同特点是 ( )
A.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C.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B
B
精选典型题
1.(2020年高考全国卷I,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据此可知,当时( )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C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2.(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D
3.(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C
4.(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I,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C
5.(2019年高考全国卷II,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