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4-6单元基础知识综合复习训练 试卷(Word版,共13页)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4-6单元基础知识综合复习训练 试卷(Word版,共13页)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3 08:1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6单元基础知识综合复习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
请在田字格中或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第1~4题每句1分,第5题每小题1分,第6题、第7题每题2分)
1.
,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2.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3.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抒发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悠然自得之情,被称为妙手偶得之笔的诗句是:,

4.《赤壁》一诗中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的诗句是:
,。
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铺砌”中“砌”字的读音是    。?
(2)“惟妙惟肖”的意思是
(  )
A.形容模仿的效果不好
B.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
C.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
D.形容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生动
(3)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  )
A.排比
B.设问
C.对偶
D.引用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他帮我买了一张靠窗户的火车票。
A.句子中“他”是主语。
B.句子中“帮”是谓语。
C.句子中“一张”是补语。
D.句子的主干是:他帮我买票。
7.下面是某学生给老师祝寿时的发言片段,其中有两处词语运用不当,请找出并写出修改意见。
  这次我们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的恩师黄教授祝寿。黄教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做学问。黄教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高兴。
(1)不当之处:?
(2)修改意见:?
二、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12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徵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九》)
  [注]
①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
8.《孟子》是    家经典著作。孟子名    ,战国时期思想家。?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后能改        
然朕日慎一日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C.而后作
病复作
D.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11.甲文开头运用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用又是什么?
12.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徵“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5题。
  时之反侧,间不容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逮。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①,因循应变,常后而不先;柔弱以静,舒安以定,攻大石靡②坚,莫能与之争。
(选自《淮南子·原道训》)
  [注]
①雌节:指退藏自守。②石靡(mó):同“磨”,碾碎。
13.请根据以下例句总结“则”的用法。
例:①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逮。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③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
④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15.从文中可知,哪些品质有助于攻坚克难?
(二)现代文阅读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
一犁新雨破春耕
梁永刚
①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蓄势待发的旷野到处充满着新生的喜悦和希望;地气升腾,虫啾鸟舞,一年一度的春耕拉开了序幕。
②爷爷是种庄稼的老把式,深谙春耕春种之道。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下过一场透雨,爷爷便将休眠了一冬的曲辕木犁和耙拿到院子当中,仔细地擦拭着厚厚的一层灰尘,专注地敲打着犁铧和耙齿上的泥土,声音不大却清脆悦耳,仿佛要将歇了一冬的农具唤醒。拾掇完农具,爷爷又将耕牛牵出来,到离家不远的池塘里饮水。憋闷了一冬的耕牛“咕咚咕咚”喝饱了,枯槁的牛毛在春风的轻抚下油光光、闪亮亮的,立马活泛了许多。同那些苏醒的农具一样,它也在等待爷爷的召唤,随时准备好去春耕的战场上冲锋陷阵。
③爷爷犁地的时候,我总是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凑热闹。一改平日的大大咧咧,此时的爷爷神情凝重,一脸虔诚,一手扶着犁拐,一手牵着撇绳。听着行进的指令声,耕牛迈开四蹄铆足劲儿往前走,锃亮的犁铧经过之处,翻开的泥土像一层层黝黑的波浪,发出亮闪闪的光芒。在空旷寂寥的原野上,爷爷“嗒嗒咧咧”的口令声潮水一样弥漫开来,给人一种粗犷豪迈、荡气回肠的感觉,仿佛这一声声呐喊过后,郁积于胸中许久的苦闷便一点一点地释放出来。
④有时候,爷爷手中也会握着鞭子,但这鞭子更像是个虚设的道具,从南到北一趟趟走下来,很少实实在在地落在牛的身上,只是在它略觉疲惫意欲偷懒之时,才高高扬起再轻轻放下,虚张声势地吓唬吓唬而已。牛毕竟是牲口,时不时会有把犁拉偏的时候,故而爷爷嘴里的“嗒嗒咧咧”声几乎没有间断过。我不明白这口令的意思,就趁爷爷在地头吸烟的间隙问他。爷爷笑了:“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老祖宗把野牛驯服役使了几千年,要是牛听不懂‘嗒嗒咧咧’咋干活哩!”原来,从牛落地生下来开始,主人就得训练它“嗒嗒咧咧”的口令——“嗒嗒”就是让牛往外拐,“咧咧”就是朝里拐。
⑤犁地不平,难保墒情。犁完地,平了山沟,还要及时用铁齿的耙子耙上一遍,目的是耙碎大块的土坷垃,让土地更加平整。
⑥开始耙地了。和煦的阳光照在田野上,爷爷吆喝着牛,把耙横在地头最佳的位置。随着手里的鞭子一声脆响,老牛奋蹄向前冲去,爷爷也一个箭步跨上耙架,一手紧拽缰绳,一手挥舞鞭子,行进在犁铧翻过的松软泥土中。此时此刻,站在耙架上的爷爷和平日判若两人,临风而立,雄壮威武,恣意地驰骋在属于他的这一方田地上。很快,那些埋藏于泥土中的枯草、腐叶得以重见天日,一丝丝、一缕缕、一团团地纠缠于耙齿之间,羁绊着拉耙的节奏。
⑦一块地耙完了,爷爷蹲坐在地头,点上一袋旱烟,有滋有味地吞吐起来,排遣着耕作后的一身疲倦。他曾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庄稼活儿使不得一点儿假劲,更偷不得一点儿懒。田间管理如绣花,功夫越细越到家。多耙一遍,地里的土坷垃就会少一些,将来庄稼出苗就齐整,收成也就自然好。”望着长长的地垄,爷爷目光如炬,语气坚定。
(选自《光明日报》)
16.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17.分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只是在它略觉疲惫意欲偷懒之时,才高高扬起再轻轻放下,虚张声势地吓唬吓唬而已。
18.文章第②段详写了爷爷的哪些举动?详写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19.本文以《一犁新雨破春耕》为题,有何妙处?
20.文章结尾爷爷说的话,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1~24题。
夏津,有片古桑林
梁 衡
①河,本来是流水的,但黄河不同,它日夜流淌的是滚滚泥沙,送来为我们造地。这一条黄龙滚来滚去,搬沙运土,造就了豫鲁大平原。这片沙土未经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风起时遮天蔽日,沙打农田,土盖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发生。天降其土,教人耕种,并不等于天上掉馅饼,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调和才能收获的。
②于是,在黄河搬运泥沙的同时,先人们也就开始了在黄河故道上治沙造地的伟大工程。这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种桑固沙。桑树最适宜沙地生长,旱涝不避,沙打不埋。其根深可达八米,根幅是树冠的几十倍,任多大一片沙地,多么长的故道,都会让它的根网编扎得密密实实,咆哮的沙龙就再也不可能翻身了。
③历史上前辈劳作的情景我们已不得亲见,但很幸运,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上遗存了一片六千亩的古桑树群,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齐鲁大地早在秦汉时便植桑养蚕,曾有“齐纨鲁缟”之称,经唐宋而达丝帛业的高峰。元代后因引进棉花,丝绸业开始下滑,夏津的桑树功能逐渐由养蚕改为食用桑果,到清代、民国又出现一个种桑高潮。现夏津全县还存有百年以上的古桑两万余株,千年以上的两百余株。
④桑树单看外表就能读出历史的沧桑,它像一位老人,风雨都刻在脸上。因为年代久远,许多老树都中心开裂,或张开乌黑的树洞。与枣树一样,它常会于老干上突发一根嫩枝,挑出一串桑葚,给你一个惊喜。上千亩的桑园,浓荫蔽日,枝叶折射阳光,筛出金光万点。一粒粒桑葚,白的、红的、黑的,如珍珠玛瑙点缀其间。这千亩老桑园中弥漫着一种甜甜的诗意,令人想起《诗经》和汉魏古诗中许多釆桑的美丽诗句。
⑤桑树浑身是宝,而且都与活命救人、抗灾度荒有关。桑树的果实为桑葚,除吃鲜果,还可晒干,当储备粮。上天安排,桑葚的成熟期,正是农历小满前后,麦子待熟,青黄不接,穷人缸底无粮,这时桑葚就成了救命粮。桑树无论多老,只要活着都会结果。那棵一千五百多年的桑王,现每年还产果一千两百斤。现在全县年产桑果近四万吨,简直是又一个门类的粮食。
⑥桑树与枣树虽为树木,却同被称为“铁杆庄稼”,其栽培史与其他粮食作物同步。中国的红枣产量占世界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八,桑蚕业则直接孕育出一条横跨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一枣一桑,确实为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⑦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把发展农桑作为立国之本,宋太祖下令凡垦荒植桑者可免田赋。元世祖颁布“农桑之制”十四条,规定每名男子每年要栽种桑、枣二十株。明太祖要求农民有田五亩至十亩者,须栽桑麻、木棉半亩。夏津这片古桑林作为文化遗存之可贵,除保存农桑原貌外,密林深处竟还有一座清代种桑县令朱国祥的祠堂,现已改造成纪念馆,从中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
⑧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为夏津的这片古桑林颁发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
(有改动)
21.本文开篇写黄河搬运泥沙造地的内容有何用意?
2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3.第⑦段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24.联合国粮农组织给夏津古桑林颁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的原因是什么?
(三)名著阅读
25.(1)根据《昆虫记》的内容,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豌豆象——尽忠职守的“税务官”
   
B.大孔雀蝶——与木匠蜂作战
C.蝉——钟情于歌唱
   
D.螳螂——无情的“杀手”
(2)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我一边和(   )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①语段选自《        》,作者是        。?
②选段括号处应填写的人物是谁?
③结合名著,说说作者笔下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一)综合性学习
  科学技术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和基础,更是综合国力的体现。请你参与下面以“踏着科技的足迹”为主题的语文系列活动。
[活动一:把握科技脉搏]
新华社北京12月1日电(记者胡喆)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12月1日23时11分,“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正面西经51.8度、北纬43.1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传回着陆影像图。
12月1日22时57分,“嫦娥五号”探测器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从距离月面15公里处开始实施动力下降,7
500牛变推力发动机开机,逐步将探测器相对月球速度从约1.7公里/秒左右降为零。其间,探测器进行快速姿态调整,逐渐接近月表;此后进行障碍自动检测,选定着陆点后,开始避障下降和缓速垂直下降,平稳着陆在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的吕姆克山脉以北地区。
(选自《科技日报》)
26.下列关于新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华社北京12月1日电”属于电头,表明新闻稿的发出单位和时间,体现新闻的及时性。
B.这则新闻的标题可拟定为《“嫦娥五号”实施动力下降》。
C.语段中画线的句子为病句,“约”和“左右”语义重复,可删除其一。
D.“接近月表”“自动检测”两个短语的结构不相同。
[活动二:发扬航天精神]
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
机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
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27.航天工程道路艰辛,堪比一次“长征”。活动中,有同学推荐《红星照耀中国》语段,上面选段描写的是        的惊心动魄的场景,战士们表现出              的精神。?
[活动三:唱响航天赞歌]
28.《航天之歌》是一首献给伟大的航天事业和所有的航天英雄的赞美之歌,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续写,将其补充完整。
航天之歌(节选)
你可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
          ?
你可吟诵屈原《天问》的诗句
你可梦见天女散花的婀娜
……
当长征巨龙腾空跃起
亘古的神话就在星际等我
浩瀚宇宙回荡着一声呼喊
……
筑梦太空
天惊石破
我们目标指向那灿烂星空
          ?
(二)写作
29.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1)题目:我握住幸福的手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礼记·学记》
人们有时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要是我们受制于人,亲爱的勃鲁托斯,那错处并不在我们的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莎士比亚《裘力斯·凯撒》
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遭受美国大面积技术封锁,面对记者采访,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我们最重要的还是把我们能做的事做好,美国政府做的事不是我们能左右的。”
——新华网
  作文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600字。
③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参考答案
1.烽火连三月
2.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3.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4.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5.【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应用。(1)注意“砌”字的读音是“qì”,不要读成“qiè”。(2)“惟妙惟肖”在这里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3)画线句子用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属于排比的修辞手法。
[答案]
(1)qì
(2)B
(3)A
6.【解析】
C “一张”是定语。
7.(1)“光临”“高足”均用来表示对别人的尊敬,用于自己则不恰当。
(2)将“光临”改为“回到”,将“高足”改为“学生”。
8.儒 轲
9.【解析】
B A项,前者是代词,“这”的意思;后者是连词,“但是”的意思。B项,两者都是连词,“因此”的意思。C项,前者是动词,“有所作为”的意思;后者是动词,“复发”的意思。D项,前者是动词,同“弼”,“辅佐”的意思;后者是动词,“违背”的意思。
10.(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2)所以(我)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
11.甲文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论证更加充分。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生动形象地说明虽然国家强大了,但统治者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12.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人颓废衰亡。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能居安思危。这利于国家的生存、发展,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拥有这样的品质尤为可贵、可喜。
[参考译文]
[乙]
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还应当调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纵,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挽救了。现在国家幸好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臣服,(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长久,所以(我)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魏徵(回答)说:“国内国外治理得安定太平,臣不认为这是值得高兴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13.【解析】
本题考查虚词“则”的用法。要结合题目所给的具体语句分析总结。①句意思是:在它前面行动就会超越太多,在它后面行动就又达不到目的。“则”是“就”的意思,表承接关系。②句意思是:蝉长久不断地叫,猿持续地鸣叫着。“则”表承接关系。③句意思是:如用我,我就做事;如不用我,我就藏身。“则”是“就”的意思,表承接关系。④句意思是: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端直,刀剑在磨刀石上打磨之后,才能变得锋利。“则”表承接关系。
[答案]
连词,表承接关系。
14.因此圣人不看重尺璧而重视寸阴,时光难得而容易失去。
15.【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要认真阅读,理解内容,准确概括。从“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可知,应珍视时间;从“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可知,应保持清静自然的本性;从“因循应变,常后而不先”可知,应善于把握时机,处后而不争先。这些品质有助于攻坚克难。
[答案]
能随机应变(或“善于把握时机”);保持清静自然的本性;处后而不争先;珍视时间。
[参考译文]
时间的反复变化极为神速,不容有喘息之机;在它前面行动就会超越太多,在它后面行动就又达不到目的。日月运动,光阴易逝,时光不和人多作周旋。因此圣人不看重尺璧而重视寸阴,时光难得而容易失去。夏禹为了追随时间,鞋子丢了而没有工夫去取,帽子挂在树枝上而不看一眼,不是争着走到前面,而是争着得到大好的时光。因此圣人恪守清和之道而坚持退藏自守,遵循着道而应时变化,常常走在后面而不赶到前头;柔弱而安静,淡泊而平定,攻坚克难,没有人能够和它相争。
16.【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首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就本题而言,内容上的作用,可从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及烘托人物心情等角度分析。结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等,可知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结构上的作用,应考虑与下文、标题的关系,标题中的“春耕”一词与第①段中的“春回大地”“春耕”相照应。下文是对“春耕”的详细叙述,因此第①段也起到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答案]
内容上,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结构上,既为下文回忆爷爷为春耕做准备和爷爷赶牛春耕的情景做铺垫,也与标题相照应。
17.【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理解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然后分析其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即可。其中,“高高”写爷爷举起鞭子的姿态,“轻轻”写爷爷放下鞭子的动作,“虚张声势”则形容爷爷吓唬耕牛的心理。这些都从侧面表现了爷爷对耕牛的怜惜。
[答案]
“高高”和“轻轻”两个词语,写爷爷先举起鞭子,然后放下的姿态和动作。“虚张声势”指假装出强大的气势,这里写出了爷爷吓唬耕牛的心理。这些词语从侧面表现了爷爷对耕牛的怜惜。
18.【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把握。内容上,应结合“爷爷便将休眠了一冬的曲辕木犁和耙拿到院子当中,仔细地擦拭着厚厚的一层灰尘,专注地敲打着犁铧和耙齿上的泥土”“拾掇完农具,爷爷又将耕牛牵出来,到离家不远的池塘里饮水”概括。这些行为写爷爷为春耕做准备,表现了爷爷的喜悦之情。下文详细描写爷爷驱牛春耕的情景,和本段内容关系紧密。因此,第②段起到为下文内容做铺垫的作用。
[答案]
拿出犁、耙并擦拭犁、耙上的灰尘,敲打犁铧和耙齿上的泥土;牵出耕牛去池塘里饮水。作用:写爷爷为春耕做准备,表现了爷爷喜悦的心情;为下文描写爷爷春耕的情景做铺垫。
19.【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标题出自宋代释智愚《颂古一百首》(其一)一诗,用诗句作为标题,富有文采,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另外,标题也揭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案]
引用诗句作为标题,使文章富有文采,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0.【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能力。“使不得一点儿假劲,更偷不得一点儿懒”告诉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应像耕种一样真心、细心,不可忽视任何一个环节;“田间管理如绣花,功夫越细越到家”告诉我们,做事要做好每一个细节;“多耙一遍,地里的土坷垃就会少一些,将来庄稼出苗就齐整,收成也就自然好”告诉我们,想要拥有好结果,必须重视过程。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答案]
示例:凡事都应细心对待;做事要做好每一个细节;想要有好结果,必须重视过程。
21.【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文开头段的作用。说明文开头段由事例或现象说起,目的是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第①段“这片沙土未经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风起时遮天蔽日,沙打农田,土盖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发生”说明黄河搬运泥沙造出的土地无法直接耕种,而且危害巨大。“天降其土,教人耕种,并不等于天上掉馅饼,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调和才能收获的”说明需要先人们付出辛劳去治沙,由此引出下文种桑固沙等内容。
[答案]
黄河搬运泥沙造出的土地无法直接耕种,而且危害巨大,需要先人们付出辛劳去治沙,引出下文对种桑固沙等内容的介绍,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2.【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判断运用的说明方法。根据“百年以上”“千年以上”“两万余株”“两百余株”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然后结合句子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
列数字。“百年以上”“千年以上”说明了夏津植桑的历史悠久;“两万余株”“两百余株”表明古桑数量之多,夏津历史上植桑养蚕业非常兴旺。
23.【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本题先表明观点,再结合句子理解词语的作用,阐述理由。
[答案]
不能。“几乎”一词是说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王朝把发展农桑作为立国之本,但并非全部,如果删去意思就过于绝对了。“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4.【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找到夏津古桑林符合“农业文化遗产”的要求的地方,进行概括即可。根据第③段的“历史上前辈劳作的情景我们已不得亲见,但很幸运,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上遗存了一片六千亩的古桑树群,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可概括为:夏津县留存的古桑树众多,保存了历史上的农桑原貌。根据第⑥段的“桑蚕业则直接孕育出一条横跨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一枣一桑,确实为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概括为:夏津桑蚕业历史悠久,为当地乃至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第⑦段的“夏津这片古桑林作为文化遗存之可贵,除保存农桑原貌外,密林深处竟还有一座清代种桑县令朱国祥的祠堂,现已改造成纪念馆,从中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可概括为:留存的清代种桑县令祠堂,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
[答案]
夏津桑蚕业历史悠久,为当地乃至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留存的古桑树众多,保存了历史上的农桑原貌;留存的清代种桑县令的祠堂,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
25.(1)B
(2)①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
②周恩来。
③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是温和文雅的知识分子。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诬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6.B
27.强渡大渡河 不怕牺牲、前仆后继
28.示例:你可听过嫦娥奔月的传说 我们事业撼动那无垠天河(符合句式、主题即可。每空2分,共4分)
29.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