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谈中国诗》课件(30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10.《谈中国诗》课件(30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4 12:3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谈中国诗
钱钟书
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
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
长篇小说: 《围城》,
学术著作 :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背景资料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你喜欢读诗吗?“诗”(湿)其实是“干”的,是凝练的。读它就像吃压缩饼干,非要用水才能吃得下去,这 “水”就是你的思想感情,你的直接经历或间接经历,你的思考,你的品味。
那么西方国家的诗是否也像压缩饼干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钱钟书先生是怎样来看中国诗和西方诗的。
往昔
雪莱
(Percy Bysshe Shelley)

你可忘了那逝去的?它可有
一些幽灵,会出来替它复仇!
它有记忆,会把心变为坟墓,
还有悔恨,溜进精神底浓雾
会对你阴沉地低声说:
快乐一旦消失,就是痛苦。
1818年
查良铮 译 
英国诗人雪莱
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交待作者论中国诗的立场: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
第二部分(第2段)整体论述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中国诗是早熟的‘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第三部分(第3段至7段)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1、短,原因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2、意韵美,且富于暗示。
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四部分(第8段)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
引子: 方法 比较
中国诗早熟,最先产生的是抒情诗(发展:成熟早)
抒情诗虽短却有悠远的意味
富于暗示和爱用疑问语气结束
(形式:篇幅短 技巧:韵味长 )
中国诗因短而词气安和(语言:词气和)
内容上 中国诗和外国诗内容上无甚两样
中外诗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形式上
外国史诗简介: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古代叙事长诗。
世界最古老的史诗是巴比伦史诗《吉斯加密斯》。
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古希腊的《伊里亚特》、《奥德赛》等都是著名的史诗。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
戏剧诗,一是指以戏剧手法写的诗,另一意思是指写戏剧的,以戏剧内容入诗的诗。戏剧诗,在西方文艺理论里,有时简称“剧诗”,指诗体戏剧,用诗体写成的喜剧或悲剧戏剧作品。
莎士比亚的在西方得享盛誉,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十四行诗,而更因为他的诗的戏剧:《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哈姆雷特》等。在西方文艺理论里,戏剧与诗常是混用的,好多以诗命名的文艺理论,究其实质,谈的往往是戏剧。
诗人与戏剧家的身份也是混淆不清的。这种情景,有点像元代的戏剧家。关流卿、马致远等戏剧家用曲写戏剧,也用小曲、散曲来单独抒情。如果我们承认曲是一种特殊的诗,则用套曲等构成的戏剧,和西方的诗剧一般无二了。
通过下面中外绘画的比较欣赏,中外诗歌的比对阅读,体会意境,以及蕴涵其中的情感。
苏轼《枯木竹石图》
莫奈《睡莲·池塘》 组画
孤独 (美)爱伦·坡
我不在乎我尘世的命运.
 只有——少年的尘缘——
   我不在乎我多年的爱情
 被忘却在恨的瞬间:——
   我不悲叹我孤寂的爱人
 生活得比我快活,
   但我悲叹你为我而伤心
 我仅仅是一名过客。
我答答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错误》
天,在这屋顶之上,
????那么蓝,那么静!
????……
????噢,看你哭个不停,
????你做了什么,
????告诉我,你看你做了什么
???
?用你的青春。
——魏尔兰(法)
灰黯的诗歌
忧郁颂 (英) 济慈
当忧郁的情绪骤然间降下,
 仿佛来自天空的悲泣的云团,
 滋润着垂头丧气的小花,
 四月的白雾笼罩着青山,
 将你的哀愁滋养于早晨的玫瑰,
 波光粼粼的海面虹霓.
 或者是花团锦簇的牡丹丛;
 或者,倘若你的恋人对你怨怼,
 切莫争辩,只须将她的柔手执起,
 深深地,深深地啜饮她美眸的清纯。
而现在,/哦,/死是多么富丽:/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间,/发出这般的狂喜!/我还将歌唱,/但我却不再听见……/你的葬歌只能唱给泥土一块。
济慈《夜莺颂》
凤求凰·琴歌 佚名
有美人兮, 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翩翩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张弦代语兮,欲诉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有美人兮, 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旁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想从前我们俩分手,
默默无言地流着泪,
预感到多年的隔离,
我们忍不住心碎;
你的脸冰凉、发白,
你的吻更似冷冰,
呵,那一刻正预兆了
我今日的悲痛。
……
如果很多年以后,
我们又偶然会面
我将要怎样招呼你?
只有含着泪,默默无言。
想从前我们俩分手
拜伦
……
就从这里,
 以沉重的脚步,踏着生命的沙土,岁月
逝去了;这生命的最后的沙土,没有一花一叶。
(英)拜伦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
李商隐 《无题》
垂死的天鹅呵,请娓娓地唱,   
唱你的故事,你悦人的悲伤。 济慈《给拜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无题》
朦胧——朦胧——未打破的朦胧,
   是一种符号,象征——
   它如何悬挂在树梢,
   一个迷中之迷! 爱伦·坡 《亡灵》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 《相见欢》
野有蔓草
《诗经》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注 : 野:郊外田野。
???? 漙:音团,形容露水多。
???? 清扬:形容眼睛清澄明亮。
???? 瀼:音瓤,形容露水多。??
???? 适:恰好符合。
???? 臧:音脏,好,善。
邂逅:没有事行相约,碰巧相遇。
“为什么我爱”你,先生
(美)狄金森
日出,先生,使我不能自已
因为他是日出,我看见了
所以,于是
我爱你
哦,船长,我的船长! 惠特曼(美)
哦,船长,我的船长!我们险恶的航程已经告终,
  我们的船安渡过惊涛骇浪,我们寻求的奖赏已赢得手中。
  港口已经不远,钟声我已听见,万千人众在欢呼呐喊,
  目迎着我们的船从容返航,我们的船威严而且勇敢。
  可是,心啊!心啊!心啊!
  哦.殷红的血滴流泻,
  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吊白居易 唐宣宗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君一怆然。
主题归纳:
钱先生不愧为通晓拉丁、英、德、法、意、俄、捷文等语言和诗歌的伟人,所以他才有资格对它们的诗调和句式“作概论”。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特点归纳: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以一个“通”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也可谓别具一格。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课堂练习:
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找出你最喜欢的比喻,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提示:课文大量运用比喻手法,语言轻松、幽默,似随口而出,而机趣盎然。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
如说“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
再如结尾段中的比喻,有的诙谐中带有无恶意的轻微嘲讽:“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他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一句 ,先用狗做比,巧妙诙谐地讽刺了中西本位文化论者“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特点。然后紧承这个的比喻,用语幽默,倾向鲜明地对中西本位文化论表示反对。
有的来自生活,通俗易懂,用来比喻抽象的道理,让人读后有豁然开朗之感:用“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来比喻“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用“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思家病”来比喻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上对本国文化的依恋。用“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来比喻“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
课堂练习:
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评说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提示:相同点: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异:《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但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相比而言,《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
《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大。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吞吐宇宙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
《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致大海
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
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地愿望而苦恼心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