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
(俄)契诃夫
新课标(必修5)
作家介绍
契诃夫是俄国十九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与欧·亨利、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九十年代是他创作的全盛期。这时期他由于到沙皇流放犯人的库页岛去旅行,进一步了解了沙皇统治的罪恶,作品的批判性日益加强。
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写作背景
小说发表于1898年。
19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 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老百姓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当时,民主和自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
我体会到生活状况和教育把我限制在狭小、虚伪的圈子里,我的全部生活无非是天天费尽心机欺骗自己和别人,而且自己并不觉得。……我想象到我一直到死都摆脱不了这种虚伪,就心里害怕。……我们往往不公道,对人造谣中伤,破坏彼此的生活,把我们的全部力量都浪费在我们不需要的而且妨碍我们生活的无聊事情上。……我怕人们,是因为我不了解他们。……我不明白人为了什么缘故要生活下去。
——契诃夫《恐惧》
情节线索
第三部分(38——40自然段):介绍别里科夫的死(写别里科夫的出葬,指出现实里的“套中人”还?有许多)。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从别里科夫的外表、行为、思想方式和生活习性写他的“套中人”特征:古怪、孤僻、保守落后等)。
第二部分(6——37自然段):介绍别里科夫的婚事(写别里科夫同华连卡婚事的失败,进一步揭露“套中人”思想的腐朽和反动)。
第一部分
问题一: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有形的套子
无形的套子?
有形的套子?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
隔绝人世
害怕刺激
惶恐不安
战战兢兢
无形的套子
禁闭/开除学生
只求不出乱子?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隔绝人世
顽固保守
维护旧制度
阻碍社会发展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问题二: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问题三: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问题四: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
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第二部分:
问题一: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几个相关事情?
漫画事件
自行车事件
正面交锋
问题二: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
“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
问题三: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问题四: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第三部分:
问题一: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问题二: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
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
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
③含蓄的对比
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这和《守财奴》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大家找一两个例子作说明。
课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