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三生物新题专项汇编2
考点14
种群、群落
1.(2020·全国开学考试)群落的结构广义上包括群落的种类组成、种群的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的配置状态,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配置格局;而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结构在时间上的分化或配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春季乔木、灌木开始萌动;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这不属于群落结构的范畴
B.竞争、捕食等种间关系,以及人为干扰,在生物群落结构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C.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相对稳定
D.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
2.(2020·全国开学考试)如图所示为酵母菌在固定容器中140小时内不同条件下的数量增长曲线,其中对照组曲线为正常条件下不更换培养液情况下的数量增长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甲表示种群增长所需营养物质条件基本不受限制
B.在60~140小时范围内,曲线丙所示酵母菌数量呈指数增长
C.曲线甲对应的种群增长率大于曲线乙对应的种群
D.若实验继续进行一段时间,曲线丁对应的种群数量会下降
3.(2020·江西临川一中月考)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内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表示
C.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
D.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4.(2020·广东月考)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数/米2)
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2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5.(2020·广东月考)某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随时间的关系如图,下列相关阐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一定也随时间呈现上图趋势
B.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呈现趋势一定与上图相反
C.引入某物种可能会导致上图趋势
D.K值的变化趋势与上图趋势一定相同
6.(2020·广东月考)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木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草丛生态系统
C.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
D.群落依次更替中,每一种植物的种群密度都在不断增加
7.(2020·浙江其他)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温带草原在一年中其组成和外貌发生较大变化属于群落演替
B.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C.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D.演替中的群落用于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比顶极群落的少
8.(2020·湖北武汉·高三月考)种植过大片草莓的农田,闲置数年后被柳等木本植物覆盖,成片的草莓不见了。为什么草莓不能和柳等木本植物共同繁盛呢?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优势物种草莓被柳等木本植物取代是次生演替的结果
B.柳树高大,占据更多的空间和阳光,在与草莓的竞争中有优势
C.草莓被淘汰的主要原因是无法获取生长所需的充足的阳光,难以生存
D.所有的陆生生态系统,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均能演替成森林生态系统
9.(2020·利川市第五中学高三月考)科研人员对某森林里雌雄红眼绿鹃捕食时距地面的高度与活动时间进行了研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雌雄红眼绿鹃捕食时距地面的高度的变化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B.该区域的群落已演替到森林阶段,将不再发生演替
C.红眼绿鹃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数量将会呈“J”型增长
D.雌雄红眼绿鹃很多情况下活动的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10.(2020·江西渝水·新余四中月考)如图表示某种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该种群逐渐消亡
D.图④表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某种鱼,d点表明捕捞过度
11.(2020·江西渝水·新余四中月考)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研究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重要调查对象
B.自然界中存在增长大致呈“J”型增长的种群
C.群落水平的研究主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D.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引起群落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12.(2020·江西渝水·新余四中月考)如图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的错误是(
)
A.a曲线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曲线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
B.图中C点到D点表示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
C.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且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D.E点可代表群落达到平衡状态,其类型由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
13.(2020·江苏如皋·高三月考)某同学完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图1为利用血球计数板(1mm×1mm×0.1mm)通过显微镜观察时,实验第6天对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的统计结果。图2为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第6天(图1)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约为5×108个/mL
B.与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相比,该计数方法统计的结果偏大
C.取样时为避免吸到培养液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溶液晃动
D.图2中
de段发生的原因可能与营养物质的消耗、pH的改变等有关
14.(2020·云南五华·昆明一中高三其他)生态学家调查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兔的种群数量及其中短毛兔的数量占比(兔的长毛和短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时间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第8年
兔的种群数量
100
200
400
800
1600
3200
6400
12800
短毛兔占比
5%
10%
15%
20%
25%
30%
35%
40%
A.第8年免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0·λt,其中λ=2
B.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数量不一定能维持稳定
C.短毛兔较长毛兔更能适应环境,8年间兔的种群发生了进化
D.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兔的种群密度
15.(2020·河南高三其他)在某生态系统中,动物X是植食性动物。现将动物Y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动物X和动物Y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表所示。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时间(年)
1
2
3
4
5
6
7
8
动物X种群数量(只)
18900
19500
14500
10500
9500
9600
9500
9600
动物Y种群数量(只)
100
120
200
250
180
170
180
170
A.动物X和动物Y最可能为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
B.动物X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受动物Y引入的影响
C.该生态系统中动物Y种群的K值是250
D.在第5年时,动物X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属于稳定型
16.(2019·黑龙江高三其他)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相符的是(
)
A.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很少,应选择生长茂盛处取样调查其种群密度
B.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探究农田中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C.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原上某种田鼠的丰富度
D.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统计其丰富度时一般用目测估计法
17.(2020·北京高三学业考试)近缘种动物常因利用相同的食物资源而竞争。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竞争关系,研究者调查了5种啮齿动物与7种蚂蚁采食的种子,统计各种大小不同的种子所占的比例(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
B.啮齿动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有所重叠
C.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一定不存在竞争关系
D.无法判断啮因动物与蚂蚁间存在捕食关系
18.(2020·山东临朐·高三一模)某同学欲在弃耕一年的自家菜地中开展两个活动: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两活动的取样点应相同,且要随机取样
B.对土壤中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应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C.只需对样方中的蒲公英、样土中的各种存活动物逐个计数
D.调査结果不能说明弃耕对蒲公英种群密度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影响
19.(2020·武威第六中学高三其他)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水平结构只与地形变化有关
B.群落演替都能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C.群落演替是由群落外部环境条件决定的
D.植物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光照直接相关
20.(2020·武威第六中学高三其他)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池塘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引起草鱼种群的数量波动
B.该池塘草鱼的种群密度由出生率来决定
C.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
D.T2~T3时间段内该草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21.(2020·河北安平中学高二月考)某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乙表示生物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形式增长
B.a~b段,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不再发生变化
C.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a点时对其进行捕杀效果最好
D.若b点时环境发生变化,则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
22.(2020·南开·天津四十三中高三其他)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23.(2020·河北高三其他)下列进行的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调查的操作,不合理的是(
)
A.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路边的行道树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B.用样方法调查某区域中的植物的物种数将样方面积设置大些
C.在检测酵母菌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滴加培养液后静置片刻再将计数板置于载物台中央
D.观察采集的小动物进行鉴定分类时,常用放大镜或实体镜观察
24.(2020·河北高三其他)为了美化城市环境,园林局要将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改造成一块草坪。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杂草丛生的荒地变为草坪属于次生演替
B.齐整低矮的草坪仍然存在垂直结构
C.人工管理使得草坪中的草呈“J”型增长
D.调查草坪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25.(2020·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三月考)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
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甲图所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乙图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竞争与种内互助并存,后期
X
的种内斗争加剧
26.(2020·广东月考)一块草地生态系统中,草地中间有一条泥路,路上主要生长车前,路边主要是以狼尾草为主,距离路边稍远处主要生长狗尾草,回答下列问题:
(1)该杂草群落_______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垂直结构,该草地被围起来不受人类干扰,预测原泥路上哪种杂草会逐渐占据优势并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杂草群落可以演替成乔木林的主要决定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利用草地进行放牧,需要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对放牧数量进行研究,做这样研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019·黑龙江高三其他)现有甲、乙两种水生小动物,为探究它们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①第1组:将甲与乙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动物种群数量变化如曲线A所示
②第2组:将甲与乙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D所示。
(1)测得第1组实验中乙种动物种群在第15天增长速率最大,且当天种群数量为400只,根据此数据在图中画出第1组实验乙种群数量变化曲线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可知实验2中甲乙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经调查,甲乙均为消费者,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若甲为对水产养殖有害的生物,可通过破坏其种群的_____________进而降低种群的出生率。若要增加乙的种群数量,最根本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
28.(2020·河北衡水·高三其他)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和普及,棉田中的生物种群发生了重大变化。棉盲蝽替代了原来的棉铃虫成为棉田中的主要害虫,棉盲蝽具有喜温好湿的生活习性,发育过程分为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成虫善于飞行,有趋光性,以刺吸食芽、嫩叶及幼果。科研人员发明了一种在转基因棉田中插种葵花来防治棉育蝽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耕作方式
棉盲蝽数量(只)
棉盲蝽的天敌数量(只)
纯作的转基因抗虫棉田
743
349
插种葵花的转基因抗虫棉田
486
563
注:数据为6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30次调查的百株棉花累计发生总量。
(1)结合表中数据和种间关系分析,抗虫棉田中插种葵花可以防治棉盲蝽的原因是__________。
(2)与纯作的转基因抗虫棉田相比,插种葵花的转基因棉田自我调节能力更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3)随着时间的推移,棉田中的生物种群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人类活动对该现象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X能够引起雄性棉盲蝽强烈的触角反应。该研究中涉及的信息属于________________信息。请据此设计一种防治棉盲蝽的新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
29.(2020·河南高三月考)为研究确定苹小卷叶蛾发生规律,比较性信息素诱捕器放置位置(距离地面的高度)、诱芯(含性信息素)个数等因素对苹小卷叶蛾雄性成虫诱捕效果的影响,研究人员在苹果园中利用诱捕器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调查苹小卷叶蛾虫卵的密度,则可用_________法。为减小实验的误差应注意随机取样,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性信息素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信息,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害虫的防治方法属于_____防治。
(3)研究发现,诱捕器内放置的诱芯数量和诱蛾量之间呈现如图所示的关系:
由此说明,性引诱剂浓度和引诱效率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表明,在苹果树平均株高为3m左右的果园中,诱捕效果最好的为2m处的诱捕器。在平均株高为2.5m左右的果园中,诱捕效果最佳的高度一般小于2m,试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2020·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飞机草是某地一种外来人侵物种,繁殖能力很强,昆虫不以它为食,科研人员进行了有关研究。
(1)飞机草入侵后在________________等理想条件下,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呈_____型增长。研究人员可采用______法调查飞机草的种群密度。
(2)研究人员分别选取了飞机草未人侵和轻度人侵的多块样地,调查地表植食性昆虫种类,取平均值,结果如表:
类型
昆虫种类
为入侵
111
轻度侵入
85
据上表分析可知:飞机草人侵会导致植食性昆虫物种丰富度降低,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防控外来入侵植物的方法之一是选择较高大的灌木替代外来入侵物种,这种群落的变化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三生物新题专项汇编2
考点14
种群、群落
1.(2020·全国开学考试)群落的结构广义上包括群落的种类组成、种群的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的配置状态,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配置格局;而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结构在时间上的分化或配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春季乔木、灌木开始萌动;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这不属于群落结构的范畴
B.竞争、捕食等种间关系,以及人为干扰,在生物群落结构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C.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相对稳定
D.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
1【答案】A
据题干信息:群落的结构广义上包括群落的种类组成、种群的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故春季乔木、灌木开始萌动;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属于群落结构的范畴,A错误;
B、由于对光的竞争,植物有分层现象,由于食物的选择作用,动物有分层现象,人为因素的选择作用让水平方向上各种生物的分布不相同,B正确;
C、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和种间关系等达到相对稳定,C正确;
D、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组成、群落的结构都会发生相应改变,D正确。
2.(2020·全国开学考试)如图所示为酵母菌在固定容器中140小时内不同条件下的数量增长曲线,其中对照组曲线为正常条件下不更换培养液情况下的数量增长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甲表示种群增长所需营养物质条件基本不受限制
B.在60~140小时范围内,曲线丙所示酵母菌数量呈指数增长
C.曲线甲对应的种群增长率大于曲线乙对应的种群
D.若实验继续进行一段时间,曲线丁对应的种群数量会下降
2【答案】B
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其中理想条件指的是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A、曲线甲呈J型,所以曲线甲表示种群增长所需营养物质条件基本不受限制,A正确;
B、指数增长是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按一定的倍数持续增长,曲线呈J型,而曲线丙在该范围内,呈直线,不是指数增长,B错误;
C、在相同的时间内,甲曲线达到的种群数量远远大于乙曲线,甲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大于乙曲线,C正确;
D、曲线丁不更换培养液,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减少,代谢废物积累,pH发生改变,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会下降,D正确。
故选B。
3.(2020·江西临川一中月考)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内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表示
C.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
D.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3【答案】B
1.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体。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遗传特征和空间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2.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
(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A、种群内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种群的空间结构,A错误;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表示,B错误
C、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而动物的垂直分层是由食物、栖息地决定的,C错误;
D、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D错误。
4.(2020·广东月考)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数/米2)
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2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4【答案】D
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2.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A、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为求调查结果准确,应严格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株丰富的区域取样,A错误;
B、由表中数据可知:典型草原每平方米的平均种数大于荒漠草原,但是缺乏单位面积中每种种群的个体数量,故不能说明典型草原中任意种群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B错误;
C、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仅根据表中两种草原的平均产量,不清楚其他能量情况,无法比较2个草原上的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C错误;
D、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由表中数据可知,荒漠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为80×78.0%=62.4%,典型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为100×49.1%=49.1%,草甸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为160×25%=40%,故比较可知,荒漠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最多,即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D正确。
故选D。
5.(2020·广东月考)某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随时间的关系如图,下列相关阐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一定也随时间呈现上图趋势
B.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呈现趋势一定与上图相反
C.引入某物种可能会导致上图趋势
D.K值的变化趋势与上图趋势一定相同
5【答案】C
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现象。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题图分析,图中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少,说明在该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物种数目逐渐减少,营养结构越来越简单,稳定性越来越差。
A、图中群落的物种丰富的越来越低,但并不意味着某种群密度一定也随时间呈现上图趋势,A错误;
B、自然界的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呈现趋势不一定与上图相反,因为演替的方向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B错误;
C、引入某物种,若该物种的引入属于物种入侵,则可能会导致上图趋势,C正确;
D、K值的变化趋势与上图趋势未必相同,影响K值变化的因素也很多,D错误。
故选C.。
6.(2020·广东月考)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木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草丛生态系统
C.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
D.群落依次更替中,每一种植物的种群密度都在不断增加
6【答案】D
表格表示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群落类型变化为: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随着演替的进行,草本、灌木和乔本的种类数都逐渐增多。
A、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的常绿阔叶林中的植被未被彻底破坏,因此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因此常叶阔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高,草丛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最高,B正确;
C、影响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栖息场所,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植物分层现象更复杂,给动物提供的食物种类和栖息场所更多,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C正确;
D、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生物的优势被另一些生物代替,有的植物种群密度增加,有的植物种群密度减少,D错误。
7.(2020·浙江其他)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温带草原在一年中其组成和外貌发生较大变化属于群落演替
B.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C.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D.演替中的群落用于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比顶极群落的少
7【答案】A
①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③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A、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A错误;
B、原生演替是从来没有植被或植被被彻底覆盖后开始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发生,起始条件不同,B正确;
C、退耕还林保留了原有的土壤、甚至植物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属于次生演替,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C正确;
D、演替中的群落用于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比顶极群落的少,D正确;
8.(2020·湖北武汉·高三月考)种植过大片草莓的农田,闲置数年后被柳等木本植物覆盖,成片的草莓不见了。为什么草莓不能和柳等木本植物共同繁盛呢?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优势物种草莓被柳等木本植物取代是次生演替的结果
B.柳树高大,占据更多的空间和阳光,在与草莓的竞争中有优势
C.草莓被淘汰的主要原因是无法获取生长所需的充足的阳光,难以生存
D.所有的陆生生态系统,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均能演替成森林生态系统
8【答案】D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A、由分析知,种植过大片草莓的农田,闲置数年后被柳等木本植物覆盖,成片的草莓不见了符合次生演替,A正确;
B、柳树属于乔木,高大占据空间阳光比较多,与草莓竞争中占优势,B正确;
C、草莓属于草本植物,在柳树下,无法获得充足的阳光,难以生存,C正确;
D、并不是所有的陆生生态系统,都能演替成森林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9.(2020·利川市第五中学高三月考)科研人员对某森林里雌雄红眼绿鹃捕食时距地面的高度与活动时间进行了研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雌雄红眼绿鹃捕食时距地面的高度的变化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B.该区域的群落已演替到森林阶段,将不再发生演替
C.红眼绿鹃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数量将会呈“J”型增长
D.雌雄红眼绿鹃很多情况下活动的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9【答案】A
由图可知,雌性主要分布在距地面较低的区域,雄性主要分布在中上部较高的区域。
A、解析雌雄红眼绿鹃捕食时距地面的高度不同可能是
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
间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结果,A正确;
B、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即使到了森林阶段群落的演替也能发生,B错误;
C、种群迁入新的环境,只有处于理想环境状态下种群数量才会呈“J”型增长,C错误;
D、雌雄红眼绿鹃是同种生物,不能体现群落的空间结构,D错误。
故选A。
10.(2020·江西渝水·新余四中月考)如图表示某种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该种群逐渐消亡
D.图④表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某种鱼,d点表明捕捞过度
10【答案】D
K值变动的示意图: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2)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A、图①中a点后K值上升后就下降,并且不能恢复可以代表草原生态系统中过度放牧后草原生态系统被破坏,种群的K值下降,A正确;
B、图②中b点后K值增加了,如果代表发酵罐中菌种数量,b点可以代表增加营养物质的供应,或是提供了充足的氧气等,B正确;
C、图③中c点后K值下降到最后为0,说明该生态系统受到干扰不适应该种群生长,该种群逐渐消亡,C正确;
D、图④中d点后K值先下降然后恢复,如果代表某种鱼,d点后没有下降到k/2以下不能代表过度捕捞,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1.(2020·江西渝水·新余四中月考)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研究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重要调查对象
B.自然界中存在增长大致呈“J”型增长的种群
C.群落水平的研究主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D.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引起群落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11【答案】C
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种群常分为三个年龄组,即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
2、群落的研究范畴包括物种组成、群落丰富度、群落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边界和范围等。
A、城市人口流动量很大,迁入率和迁出率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人口数量,A正确;
B、自然界中存在增长大致呈“J”型增长的种群,比如澳大利亚野兔的引入,美国某岛屿上环颈雉的引入,B正确;
C、群落水平主要研究种群数量及优势种群、种群之间关系、群落演替、空间结构等,C错误;
D、在已有一定土壤条件下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C。
12.(2020·江西渝水·新余四中月考)如图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的错误是(
)
A.a曲线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曲线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
B.图中C点到D点表示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
C.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且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D.E点可代表群落达到平衡状态,其类型由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
12【答案】C
a曲线代表群落的演替是从有生物的基础上发生的演替过程,是次生演替,b代表群落从没有任何生物的基础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项正确;图中C点到D点群落中的生物多样性锐减,说明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B项错误;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但各种群密度不一定都达到最大,C项错误;E点时生物多样性最大,说明演替达到了顶极群落,此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系统中的群落类型由气候、土壤等条件决定,D项正确。
13.(2020·江苏如皋·高三月考)某同学完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图1为利用血球计数板(1mm×1mm×0.1mm)通过显微镜观察时,实验第6天对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的统计结果。图2为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第6天(图1)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约为5×108个/mL
B.与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相比,该计数方法统计的结果偏大
C.取样时为避免吸到培养液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溶液晃动
D.图2中
de段发生的原因可能与营养物质的消耗、pH的改变等有关
13【答案】C
实验原理: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16格×25格的血球计数板计算公式:酵母细胞数/ml=(100小格内酵母细胞个数/100)×400×稀释倍数×104。
A、实验第6天(图1)培养液中,中格中酵母菌数为20,共包括16个小格,每个小格酵母菌数为1.25,稀释倍数为100,故酵母菌的数量约为1.25×400×104×100=5×108个/mL,A正确;
B、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这是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所以与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相比,该计数方法统计的结果偏大,B正确;
C、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C错误;
D、图2中de段酵母菌数量减少,原因可能与营养物质的消耗、pH的改变等有关,D正确。
故选C。
14.(2020·云南五华·昆明一中高三其他)生态学家调查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兔的种群数量及其中短毛兔的数量占比(兔的长毛和短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时间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第8年
兔的种群数量
100
200
400
800
1600
3200
6400
12800
短毛兔占比
5%
10%
15%
20%
25%
30%
35%
40%
A.第8年免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0·λt,其中λ=2
B.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数量不一定能维持稳定
C.短毛兔较长毛兔更能适应环境,8年间兔的种群发生了进化
D.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兔的种群密度
14【答案】C
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该兔的种群数量后一年是前一年的倍数始终为2,说明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为“J”
型增长。
A、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兔在8年间的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根据模型公式,第8年的种群数量应为100×27,A正确;
B、生态系统稳定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维持稳定,其中有些种群的数量会增多,有些种群的数量会减少甚至消亡,B正确;
C、该种群中其他个体的数量未知,种群的基因频率也未知,不能确定该种群是否发生进化,C错误;
D、兔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种群密度的调查、生物进化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5.(2020·河南高三其他)在某生态系统中,动物X是植食性动物。现将动物Y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动物X和动物Y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表所示。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时间(年)
1
2
3
4
5
6
7
8
动物X种群数量(只)
18900
19500
14500
10500
9500
9600
9500
9600
动物Y种群数量(只)
100
120
200
250
180
170
180
170
A.动物X和动物Y最可能为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
B.动物X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受动物Y引入的影响
C.该生态系统中动物Y种群的K值是250
D.在第5年时,动物X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属于稳定型
15【答案】D
根据表格分析,将动物Y引入该生态系统,动物X的种群数量略有增加后逐年减少,并趋于稳定;动物Y的种群数量逐年增多,后略有减少并趋于稳定,说明两个种群之间最可能是捕食关系,其中动物X数量较多,为被捕食者。又动物X是初级消费者,所以动物Y是次级消费者。
A、由表中的信息可知,动物Y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后稍微减少至稳定,伴随着动物X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至稳定,结合两者数量的差异,初步推断两者最可能为捕食关系,A错误;
B、引入动物Y后,动物X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B错误;
C、引入动物Y后,动物X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而稳定后动物Y种群的K值大约是180左右,C错误;
D、第5年后,动物X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故第五年时动物X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属于稳定型,D正确;
故选D。
【点睛】
结合种群数量特征、影响因素分析选项。
16.(2019·黑龙江高三其他)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相符的是(
)
A.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很少,应选择生长茂盛处取样调查其种群密度
B.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探究农田中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C.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原上某种田鼠的丰富度
D.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统计其丰富度时一般用目测估计法
16【答案】B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信息传递功能,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
识。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信息包括物理(声、光、电、磁等)
、化学(化学物质)
和行为(特定的动作)信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逐个计数法、样方法、灯光诱捕法和标
志重捕法。趋光性昆虫的种类很多,可以利用黑光灯诱捕,统计种类数。
A、调查某种生物的种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A错误;B、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B正确;C、标志重捕法调查的是种群密度,C错误;D、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统计其丰富度时一般用记名计数法,D错误;故选B。
17.(2020·北京高三学业考试)近缘种动物常因利用相同的食物资源而竞争。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竞争关系,研究者调查了5种啮齿动物与7种蚂蚁采食的种子,统计各种大小不同的种子所占的比例(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
B.啮齿动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有所重叠
C.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一定不存在竞争关系
D.无法判断啮因动物与蚂蚁间存在捕食关系
17【答案】C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的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题意分析,根据图示的调查结果可知啮齿动物和蚂蚁有共同的食物颗粒大小,据此推测,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A、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竞争关系,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进行研究,因为竞争关系需要在相同的空间中发生,A正确;
B、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啮齿动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有所重叠,据此可推出二者之间存在竞争,B正确;
C、若该调查结果来自同一个区域,则推知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
D、根据上述结果无法判断啮因动物与蚂蚁间存在捕食关系,D正确。
故选C。
18.(2020·山东临朐·高三一模)某同学欲在弃耕一年的自家菜地中开展两个活动: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两活动的取样点应相同,且要随机取样
B.对土壤中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应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C.只需对样方中的蒲公英、样土中的各种存活动物逐个计数
D.调査结果不能说明弃耕对蒲公英种群密度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影响
18【答案】D
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不强的虫卵、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运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土壤中小动物身体微小,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调查其丰富度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
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和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是两个独立活动,取样点不要求相同,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要做到随机取样,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A错误;大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B错误;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需对样方中的蒲公英进行逐个计数,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只需计数小动物的种类数,不必对生物个体逐个计数,C错误;调査结果均是弃耕后的蒲公英种群密度、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而没有对弃耕前进行调查,因此不能说明弃耕对蒲公英种群密度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影响,D正确;故选D。
19.(2020·武威第六中学高三其他)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水平结构只与地形变化有关
B.群落演替都能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C.群落演替是由群落外部环境条件决定的
D.植物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光照直接相关
19【答案】D
ABC、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诸多因素有关,自然群落演替使群落结构变得复杂,而人类因素使群落可能变得简单,如围湖造田等群落演替是由群落内部变化决定的,A、B、C错误;
D、植物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乔木适宜强光照,灌木、草本需要光照依次减弱,分层现象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D正确。
20.(2020·武威第六中学高三其他)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池塘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引起草鱼种群的数量波动
B.该池塘草鱼的种群密度由出生率来决定
C.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
D.T2~T3时间段内该草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20【答案】B
该图为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T2→T3过程中的种群的增长在逐渐增大,达到T3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说明了此时的种群的数量为K/2值。T3→T4过程中的种群的增长在逐渐减小,达到T5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说明了此时的种群的数量为K值。
A、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环境条件的改变(如天敌数量的变化、生存空间的变化等)会引起草鱼种群的数量波动,A正确;
B、草鱼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B错误;
C、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使草鱼的生存环境变好,故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C正确;
D、T2~T3时间段内该草鱼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草鱼种群数量在增加,故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正确。
故选B。
21.(2020·河北安平中学高二月考)某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乙表示生物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形式增长
B.a~b段,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不再发生变化
C.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a点时对其进行捕杀效果最好
D.若b点时环境发生变化,则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
21【答案】D
题图分析:乙中ab段种群数量处于波动状态,甲、丙分别表示在不同环境下,种群数量的可能变化情况。其中丙曲线表示环境变化有利于该种群的增长,从而使环境容纳量增大。
曲线乙表示该生物的种群数量呈S增长,种群数量不呈指数形式增长,A错误;a~b段种群数量处于波动状态,因此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在不断变化,B错误;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K/2点之前(低密度时期)对其进行捕杀效果较好,C错误;一般K值越大,相应的环境越适合种群生物生存,所以若b点时环境发生变化,则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S型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理解种群数量增长满足S型曲线所需条件,以及S型曲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规律是答题的关键。
22.(2020·南开·天津四十三中高三其他)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22【答案】D
群落的演替分为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图示为某处沙丘处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其中阶段Ⅰ表示草本植物阶段、Ⅱ表示灌木阶段、Ⅲ表示森林(乔木)阶段。
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
阶段Ⅰ到阶段Ⅱ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
阶段Ⅲ为森林阶段,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群落演替的含义、过程以及种类,明确两者的起点和过程都不相同,且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之前的种群不一定灭绝了。
23.(2020·河北高三其他)下列进行的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调查的操作,不合理的是(
)
A.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路边的行道树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B.用样方法调查某区域中的植物的物种数将样方面积设置大些
C.在检测酵母菌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滴加培养液后静置片刻再将计数板置于载物台中央
D.观察采集的小动物进行鉴定分类时,常用放大镜或实体镜观察
23【答案】A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2、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注意事项:
(1)由于酵母就是单细胞微生物,因此计数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线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每天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5)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和重复,因为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值即可。
A、行道树的排列呈长条形,适合用等距取样法进行调查,A不合理;
B、调查某区域中的植物的物种数要尽量多的包含该区域的植物种类,因此样方面积要大一些,B合理;
C、滴加培养液后静置片刻是为了使酵母菌沉降在底部,C合理;
D、观察采集的小动物进行鉴定分类时,一般用放大镜或实体镜,如用显微镜,要用4倍的物镜和5倍的目镜,D合理。
故选A。
24.(2020·河北高三其他)为了美化城市环境,园林局要将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改造成一块草坪。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杂草丛生的荒地变为草坪属于次生演替
B.齐整低矮的草坪仍然存在垂直结构
C.人工管理使得草坪中的草呈“J”型增长
D.调查草坪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24【答案】C
1.群落的结构:(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A、杂草丛生的荒地有土壤条件,变为草坪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即使是齐整低矮的草坪,不同种类的植物及生活在那里的动物也会存在分层现象,也就是存在垂直结构,B正确;
C、虽然进行了人工管理,但种植的绿草会在空间、资源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些绿草还存在天敌,不会呈“J”型增长,C错误;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正确。
故选C。
25.(2020·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三月考)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
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甲图所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乙图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竞争与种内互助并存,后期
X
的种内斗争加剧
25【答案】B
据图分析,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趋势一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属于捕食关系;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属于竞争关系。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符合甲图,A正确;
B、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乙图为捕食关系,B错误;
C、甲图是“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乙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丙图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C正确;
D、丙初期种内互助与种间斗争都会存在,后期因消失了一种生物,X种内斗争会加剧,D正确。
26.(2020·广东月考)一块草地生态系统中,草地中间有一条泥路,路上主要生长车前,路边主要是以狼尾草为主,距离路边稍远处主要生长狗尾草,回答下列问题:
(1)该杂草群落_______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垂直结构,该草地被围起来不受人类干扰,预测原泥路上哪种杂草会逐渐占据优势并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杂草群落可以演替成乔木林的主要决定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利用草地进行放牧,需要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对放牧数量进行研究,做这样研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答案】存在
狗尾草在没有干扰的环境中,长狗尾草对阳光的竞争最有优势,生长较快,逐渐成为优势物种
气候条件
合理放牧,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可预测的,使得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一般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
(1)该杂草群落存在垂直结构。把该草地围起来,原泥路上狗尾草
应该会逐渐占据优势,因为狗尾草在没有干扰的环境中,长狗尾草对阳光的竞争最有优势,生长较快,逐渐成为优势物种。
(2)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群落的演替能形成森林,但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者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该杂草群落可以演替成乔木林的主要决定条件是气候条件。
(3)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对放牧数量进行研究,目的是合理放牧,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演替,意在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7.(2019·黑龙江高三其他)现有甲、乙两种水生小动物,为探究它们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①第1组:将甲与乙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动物种群数量变化如曲线A所示
②第2组:将甲与乙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D所示。
(1)测得第1组实验中乙种动物种群在第15天增长速率最大,且当天种群数量为400只,根据此数据在图中画出第1组实验乙种群数量变化曲线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可知实验2中甲乙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经调查,甲乙均为消费者,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若甲为对水产养殖有害的生物,可通过破坏其种群的_____________进而降低种群的出生率。若要增加乙的种群数量,最根本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
27【答案】准确画出K/2、
K值、曲线呈S型
竞争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性别比例
提高其环境容纳量
本题考查了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曲线、种间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三种水生动物的关系判断出相应的生长曲线。
(1)根据题意可知,在15天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并且当天数量为400,也就是K/2=400,K=800,绘制S型曲线;
(2)据实验2可知甲乙种间关系为竞争,消费者的功能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通过题意可知,要想降低种群出生率,可以改变性别比例,如要增加乙的种群数量,最好的方法是提高其环境容纳量。
【点睛】
注意:种群增长速率和K值以及K/2之间的关系,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时,种群数量达到K/2。
28.(2020·河北衡水·高三其他)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和普及,棉田中的生物种群发生了重大变化。棉盲蝽替代了原来的棉铃虫成为棉田中的主要害虫,棉盲蝽具有喜温好湿的生活习性,发育过程分为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成虫善于飞行,有趋光性,以刺吸食芽、嫩叶及幼果。科研人员发明了一种在转基因棉田中插种葵花来防治棉育蝽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耕作方式
棉盲蝽数量(只)
棉盲蝽的天敌数量(只)
纯作的转基因抗虫棉田
743
349
插种葵花的转基因抗虫棉田
486
563
注:数据为6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30次调查的百株棉花累计发生总量。
(1)结合表中数据和种间关系分析,抗虫棉田中插种葵花可以防治棉盲蝽的原因是__________。
(2)与纯作的转基因抗虫棉田相比,插种葵花的转基因棉田自我调节能力更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3)随着时间的推移,棉田中的生物种群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人类活动对该现象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X能够引起雄性棉盲蝽强烈的触角反应。该研究中涉及的信息属于________________信息。请据此设计一种防治棉盲蝽的新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
28【答案】葵花对棉盲蝽及其天敌由显著的诱集效果
强
生物种类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更强
群落的演替
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化学
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X诱杀雄虫来改变棉盲蝽的性别比例,降低其出生率,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下降
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发生了群落的演替。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结合表中数据和种间关系分析,抗虫棉田中插种葵花可以防治棉盲蝽的原因是葵花对棉盲蝽及其天敌由显著的诱集效果。
(2)与纯作的转基因抗虫棉田相比,插种葵花的转基因棉田自我调节能力更强,因为插种葵花的转基因棉田生物种类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所以自我调节能力就更强。
(3)随着时间的推移,棉田中的生物种群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人类活动对该现象的影响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研究发现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X能够引起雄性棉盲蝽强烈的触角反应。该研究中涉及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可以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X诱杀雄虫来改变棉盲蝽的性别比例,降低其出生率,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下降
【点睛】
本题考查群落的种间关系、演替和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稳定性。
29.(2020·河南高三月考)为研究确定苹小卷叶蛾发生规律,比较性信息素诱捕器放置位置(距离地面的高度)、诱芯(含性信息素)个数等因素对苹小卷叶蛾雄性成虫诱捕效果的影响,研究人员在苹果园中利用诱捕器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调查苹小卷叶蛾虫卵的密度,则可用_________法。为减小实验的误差应注意随机取样,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性信息素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信息,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害虫的防治方法属于_____防治。
(3)研究发现,诱捕器内放置的诱芯数量和诱蛾量之间呈现如图所示的关系:
由此说明,性引诱剂浓度和引诱效率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表明,在苹果树平均株高为3m左右的果园中,诱捕效果最好的为2m处的诱捕器。在平均株高为2.5m左右的果园中,诱捕效果最佳的高度一般小于2m,试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答案】样方
排除主观因素影响,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化学
生物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引诱效率随性引诱剂浓度升高面增加,超过一定浓度,引诱效率下降,并维持在一定水平
苹小卷叶蛾的活动高度受栖息环境和食物的影响,苹果树高度下降,苹小卷叶蛾的活动高度也会相应降低
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主要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的生物,取样时要注意随机取样。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的生物。
(1)植物、活动能力弱
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及虫卵等可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随机取样的目的是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2)性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利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消灭害虫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3)根据图中数据可知,当诱芯数量为2时,引诱效果最好,低于或高于2个,引诱效果都下降,说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引诱效率随性引诱剂浓度升高而增加,超过一定浓度,引诱效率下降。
(4)由于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苹小卷叶蛾的活动受苹果树高度的影响,当苹果树平均株高降低时,其活动空间也会下降,故最佳诱捕高度一般小于2
m。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作用。学生要掌握常见的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及适用范围,同时熟知信息传递的种类及作用,能判断利用信息传递防止害虫的方式。
30.(2020·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飞机草是某地一种外来人侵物种,繁殖能力很强,昆虫不以它为食,科研人员进行了有关研究。
(1)飞机草入侵后在________________等理想条件下,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呈_____型增长。研究人员可采用______法调查飞机草的种群密度。
(2)研究人员分别选取了飞机草未人侵和轻度人侵的多块样地,调查地表植食性昆虫种类,取平均值,结果如表:
类型
昆虫种类
为入侵
111
轻度侵入
85
据上表分析可知:飞机草人侵会导致植食性昆虫物种丰富度降低,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防控外来入侵植物的方法之一是选择较高大的灌木替代外来入侵物种,这种群落的变化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0【答案】资源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J”
样方
飞机草与本地植物竞争,使本地植物生长受抑制,同时昆虫不以飞机草为食,导致昆虫食物来源减少,进而使昆虫的物种多样性降低
群落演替(或次生演替)
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
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理想条件下,实验室)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与密度无关。
题意分析,飞机草入侵区昆虫的种类减少,说明紫飞机草入侵后,与本地植物竞争,并在竞争中占优势,使本地植物种类改变,进而使昆虫的多样性降低。
(1)飞机草入侵后在资源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对于植物来讲可采用样方法调查飞机草的种群密度。
(2)研究人员分别选取了飞机草未入侵和轻度入侵的多块样地,调查地表植食性昆虫种类,取平均值,结果显示入侵导致了昆虫种类下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飞机草在与本地植物竞争中占优势,使本地植物生长受抑制,同时昆虫不以飞机草为食,因而昆虫缺失食物来源,进而使昆虫的物种多样性降低。
(3)防控外来入侵植物的方法之一是选择较高大的灌木替代外来入侵物种,这一措施导致了群落的变化,该变化称为次生演替。
【点睛】
熟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以及适用的条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能正确分析实验数据并能经过合理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次生演替的概念也是本题的考查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