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
李白 (唐)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挪威渔民出海捕沙丁鱼,如果抵港时鱼仍活着,卖价要比死鱼高出许多倍。因此,渔民们千方百计想法让鱼活着返港。但种种努力都失败了。只有一艘渔船却总能带着活鱼回到港内,收入丰厚,但原因一直未明,直到这艘船的船长死后,人们才揭开了这个谜。原来这艘船捕了沙丁鱼,在返港之前,每次都要在鱼槽里放一条大鲶鱼,放鲶鱼有什么用呢?原来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自然向四处游动,到处挑起摩擦,而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这样一来,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三章
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畎( )亩 傅说( ) 胶鬲( )
孙叔敖( ) 百里奚( ) 行拂( )
曾( )益 拂( )士 舜( )
.
.
.
.
.
.
.
quǎn
yuè
gé
áo
xī
fú
zēng
bì
.
shùn
1、“主语—谓语”之间停顿。
如:舜/发于畎亩之中
2、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停顿。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如何朗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活动二:读懂文意
对照书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画出不会译的疑难词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兴起,指被任用
选拔、任用
狱官
集市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任用为相,
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中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饥饿
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违背
扰乱
使…坚忍
同“增”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 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能干。
到,给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使…劳累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常常犯错误
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验、表现
显露、流露
了解、明白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
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指在国内
守法度
的大臣
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 “弼”,辅佐
指在国外
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了解到这一点以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舜的遭遇很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他在历山(济南千佛山,古称历山,又称舜山、舜耕山)耕耘种植,在雷泽(在今山东荷泽东北)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总之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
傅(fu)说是我国殷商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及建筑科学家。他辅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国,形成了历史上有名“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并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说命》三篇,其中“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名句,为我国最早的朴素唯物主义史观基石;他的治国方略,改变了商朝持久的没落,他落难时所创造的“版筑”(俗称打墙)营造技术,是我国建筑科学史上的巨大成就,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巨大进步。
胶鬲原为纣王大夫,遭商纣之乱,隐遁经商,贩卖鱼盐。胶鬲在贩卖鱼盐过程中,十分辛劳,最后被周文王发现,拟举为重臣。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之后代。博通坟典,淹贯古今;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誉,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
孙叔敖(约前630-前593),名敖,字孙叔,汉族,春秋时期楚国期思(今河南固始)人,楚国名臣。在海子湖边被楚庄王举用,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百里傒,是辅佐秦缪公称霸的重臣。
百里傒原为虞国大夫,秦缪公五年(前655),晋献公借道伐虢,灭了虞国和虢国,俘虏了虞君和他的大夫百里傒。晋献公的姐姐出嫁秦缪公夫人时,百里傒被做陪嫁的臣妾家奴之一送到秦国。百里傒逃离秦国跑到宛地,楚国边境的人捉住了他。缪公听说百里傒有才能,本想用重金赎买他,但又担心楚国不给,就派人对楚王说:“我家的陪嫁奴隶百里傒逃到这里,请允许我用五张黑色公羊皮赎回他。”楚国就答应了这笔交易,交出百里傒。在这时,百里傒已经七十多岁。缪公解除了对他的禁锢,跟他谈论国家大事。百里傒推辞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值得您来询问?”缪公说:“虞国国君不任用您,所以亡国了。这不是您的罪过。”缪公坚决询问。谈了三天,缪公非常高兴,委任其为上大夫,把国家政事交给了他,因为是仅用了五张黑色公羊皮收买回来的,故号称“五羖(gǔ,谷)大夫”。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式?
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这一部分属于什么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经历了苦难的磨练,但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举例论证,为下文论证奠定基础,引出论点,为论点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使文章富有气势,增强说服力
3.作者认为人要成才必须经历哪几方面磨难?
思想(苦其心志)
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内有法家拂士;
(2)外有敌国外患。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句话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这句话让你想起了哪个成语,哪个名句?
(1)这句话是警策语,在文中起揭示中心论点的作用。
(2)居安思危。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伶官传序》
文章思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共四段,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1段: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举例论证)
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第2段: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道理论证)
第二部分
第3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上述结论。 (正反论证)
第三部分
第4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 举 六 位 名 人 事 例
人才在困境中造就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导致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个别)
(一般)
(个人)
(国家)
(中心论点)
(正面)
(反面)
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小结
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提出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可以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试举一个例子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
(2)后唐庄宗李存勖,初登基时为报父仇,励精图治,终于手刃敌酋。一时间威风八面,不可一世,“举天下之豪杰,未有与之抗者”。可这位大英雄却耽于逸豫,宠信伶人 ,最后只落得个国破家亡、死于非命的下场。
(1)吴王夫差,即位当年遵从父王阖闾的遗训 ,与伍子胥操演军队,以图复仇。不久打败越国,并一度取代晋国夺得霸主地位。后来沉迷美色,骄奢淫逸,最终兵败自杀。
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有哪些启示?
困境能造就人才
人生的道路不平坦,艰难困苦和挫折能使意志坚强的人成长起来.
苦难不可怕,能在困难中成长起来才能有所成就,我想安乐的环境不一定就比苦难的强
我们在生活中要有忧患意识。现代生活日益激烈,在实现个人价值,完成民族大业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努力奋斗,才能有所作为.
在本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么理解这一人才观?你的人才观是什么?
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探究
1、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
——巴尔扎克
2、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3、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查尔斯·比亚德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一、与文章相关的名人名言
拓展
5、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7、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
——海伦·凯勒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3、文中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的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个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
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拓展
于
从
给
在
在
发于畎亩 举于版筑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困于心 衡于虑 征于色 发于声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使动用法:形容词作使动词用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资财贫乏
动:使……惊动 忍:使……坚忍
士
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古义:用来
今义:表因果的关联词语
二、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
是 古义:
今义:
益 古义:
今义:
恒 古义:
今义:
作 古义:
今义:
困 古义:
今义:
色 古义:
今义:
喻 古义:
今义:
入 古义:
今义:
出 古义:
今义:
这
判断词
增加;更加
利益
常常,往往
长久
奋起
作为,工作
忧困
困惑;想睡觉
脸色
颜色
了解
比喻
国内
进入
国外
出去
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征于色
④生于忧患
三、多义词
发 ①发于畎亩
②?发于声
?而: ①而后作
②?而死于安乐也
拂: 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法家拂士
(从)
(给)
(在)
(在)
(表示承接)
(表示并列??) ?
(违背)
(同“弼”,辅佐)
(被任用)
(流露)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曾 通“增”,增加
衡 通“横”,梗塞,不顺
拂 通“弼”,辅佐
请你
找一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