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上第三单元 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三单元 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7 07:5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关于“月亮”的诗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
(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
(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关于“月亮”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背景资料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苏轼因此下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
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美文美读,激发兴趣
用心读,注意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
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
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短文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
分析梳理,列出本文结构提纲。
第一层(第1~2句):叙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3~4句):写景,月光如水、竹影摇曳。
第三层(第5~7句):议论,感叹人生、百感交集。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
有怎样的变化?
“欣然”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兴奋、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孤寂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宽慰
从容
闲适
品读体味,与作者一起赏月
作者与张怀民“步于中庭”看到了什么样的月色?作者用什么修辞写出了月色的美好?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把月色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空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
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也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态度的缘由。
本文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看见月光、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处诉说;
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我安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闲游赏月;
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也就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能够欣赏。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其中有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他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句式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
苏《记》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多用散句,四言到十言均有,间有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受。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打开心灵的窗户,达观处世,就会心明如月,豁达人生。
主题:
  课文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达了作者被贬之后的悲凉,也表现了作者面对逆境能自我排遣抑郁之情以及达观潇洒的人生态度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明月啊,你高挂苍穹,不知起于何年,又将终于何岁?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你阅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却仍不改你澄澈的光华、淡雅的韵致。我愿像你一样,平和达观地生存,既然做不成重臣名相,那何妨做一个忘情天地中的“闲人”呢?
假如现在你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夜的苏轼。面对天上的那轮明月,面对身边同样遭遇的朋友,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对象加以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