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
林庚
树叶
下一页
树叶
下一页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树:
叶: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饱含水份,繁密
——微黄但不干燥,
无飘零之意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飘零透些微黄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木叶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落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饱满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落木千山
空阔
古典诗歌中“木”有怎样的适用场合、艺术特征?
1、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
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木:
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落叶之感
木:
暗示
2、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来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木——空阔 黄色
树——饱满 绿色
意象
艺术特征
月
梅
柳
杜鹃
……
请注意:
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望月怀远
拓展阅读
????????????????????????????????????????????????????????????????????????????????????????????????????????????????????????????????????????????????????????????????????????
????????????????????????????????????????????????????????????????????????????????????????????????????????????????????????????????????????????????????????????????????????
唐诗中的月:
松间明月:王摩诘令明月蒙上淡淡禅意。
1.《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鉴湖皎月:李太白引皎月作为人生知己。
2.《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秦淮旧月:刘梦得请旧月见证悲凉的历史。
3.《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江心秋月:白乐天邀江心秋月聆听人间仙乐。
沧海皓月:李义山托皓月感伤凄凉身世。
6、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柳岸残月:柳耆卿借残月渲染离别情怀。
4.《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
5.《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小楼凄月:李后主用凄月演绎生命绝唱。
7.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赤壁江月:苏东坡酹江月感悟人生哲理。
西楼满月:李易安向满月倾诉闺阁幽怨。
淮扬冷月:姜白石以冷月烘托劫后荒凉。
8.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9.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0.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 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商隐了。
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
《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
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
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柳》是写秋日之柳 :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
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雨 寒雨连江夜入吴/骤雨初歇/夜来风雨声/渭城朝雨浥轻尘/空山新雨后/叶上初阳干宿雨/山色空濛雨亦奇/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天街小雨润如酥
◆烛 何当共剪西窗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云母屏风烛影深/银烛秋光泛画屏/红烛自怜无好计/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洞房昨夜停红烛
高贵 圣洁 坚贞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五、课外练习:
请从学过的诗词中举出含有“枫叶”“鸟”“雪”意象的诗句,然后再概括一下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
“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题记
练习:
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作者?出处?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层岭, ?。(吴均《谷柳恽》)
2. ?,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 。(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 ?。(吴均《青溪小姑歌》)
5.?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再见
木叶
树叶
概念
艺术形象
?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暗示
诗歌语言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启示性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思考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 “说‘木叶’” ,若改为 “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你以为如何?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1.为什么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
2.为什么诗歌中多见“木叶”而不见“树叶”?
3.为什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又不用“木叶”而用“落木”?
4. “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思考题
为什么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
为什么诗歌中多见“木叶”而不见“树叶”?
.为什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又不用“木叶”而用“落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