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 城
沈从文
知道沈从文去了,我很难过。想到他一生的境遇,更觉得伤心……最可悲的,中国年轻的一代根本就没有读过沈从文的作品;听过他的名字,却不晓得他写些什么。大陆作家高行健在瑞典时,我将沈的作品给他读,因为他也不曾读过。他读完了,大为吃惊:30年代的中国就有这样的文学?!作为一个外国的观察者,发现中国人不知道自己伟大的作品,我觉得哀伤。
——瑞典文学院院士的马悦然
(马尔姆奎斯特)教授
高行健:1940年生,1987年移居法国,2000年获诺文学奖。
被尘封的大师
——沈从文
边城
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的“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
《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问题汇总:
为什么反复写端午?
翠翠为什么不直接对爷爷说出自己的心事?
作者为什么塑造这样一个桃花源般的世界?
边城
翠翠为什么不把心事直接告给爷爷
傩送
傩送美丽得很,茶峒船家人拙于赞扬这种美丽,只知道为他取出一个诨名叫“岳云”。虽无什么人亲眼看到过岳云,一般的印象,却从戏台上小生穿白盔白甲的岳云,得来一个相近的神气。
傩 送
到如今,他(顺顺)的儿子大的已十八岁,小的已十六岁。两个年青人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乡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够作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
两兄弟既年已长大,必需在各种生活上来训练他们,作父亲的就轮流派遣两个小孩子各处旅行。向下行船时,多随了自己的船只充伙计,甘苦与人相共。荡桨时选最重的一把,背纤时拉头纤二纤,吃的是干鱼,辣子,臭酸菜,睡的是硬帮帮的舱板。向上行从旱路走去,则跟了川东客货,过秀山、龙潭,酉阳作生意,不论寒暑雨雪,必穿了草鞋按站
傩 送
赶路。且佩了短刀,遇不得已必需动手,便霍的把刀抽出,站到空阔处去,等候对面的一个,接着就同这个人用肉搏来解决。帮里的风气,既为“对付仇敌必需用刀,联结朋友也必需用刀”,故需要刀时,他们也就从不让它失去那点机会。学贸易,学应酬,学习到一个新地方去生活,且学习用刀保护身体同名誉,教育的目的,似乎在使两个孩子学得做人的勇气与义气。一分教育的结果,弄得两个人皆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故父子三人在茶峒边境上为人所提及时,人人对这个名姓无不加以一种尊敬。?
?? 饮马长城窟行 汉乐府民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相思曲 戴叔伦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 清平乐二首 其二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翠翠
一转眼间便十三岁了。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
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人的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翠翠
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牛羊,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到船上,把船牵靠到近家的岸边。且独自低低地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翠翠来不及向灶边走去,祖父同一个年纪青青的脸黑肩膊宽的人物,便进到屋里了。?
翠翠同客人皆笑着,让祖父把话说下去。客人又望着翠翠笑,翠翠仿佛明白为么被人望着,有点不好意思起来,走到灶边烧火去了。溪边又有人喊过渡,翠翠赶忙跑出门外船上去,把人渡过了溪。恰好又有人过溪。天虽落小雨,过渡人却分外多,一连三次。翠翠在船上一面作事一面想起祖父的趣处。不知怎么的,从城里被人打发来送酒葫芦的,她觉得好象是个熟人。可是眼睛里象是熟人,却不明白在什么地方见过面。但也正象是不肯把这人想到某方面去,方猜不着这来人的身分。?
祖父在岩坎上边喊:“翠翠,翠翠,你上来歇歇,陪陪客!”本来无人过渡便想上岸去烧火,但经祖父一喊,反而不上岸了。?
?
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船慢慢拉过对岸了。客人站在船头同翠翠说话:?
“翠翠,吃了饭,同你爷爷去看划船吧?”?
翠翠不好意思不说话,便说:“爷爷说不去,去了无人守这个船!”?
“你呢?”?
“爷爷不去我也不去。”?
“你也守船吗?”?
“我陪我爷爷。”?
“我要一个人来替你们守渡船,好不好?”?
砰的一下船头已撞到岸边土坎上了,船拢岸了。二老向岸上一跃,站在斜坡上说:?
“翠翠,难为你!……我回去就要人来替你们,你们快吃饭,一同到我家里去看船,今天人多咧,热闹咧!?
翠翠不明白这陌生人的好意,不懂得为什么一定要到他家中去看船,抿着小嘴笑笑,就把船拉回去了。到了家中一边溪岸后,只见那个人还正在对溪小山上,好象等待什么,不即走开。翠翠回转家中,到灶口边去烧火,一面把带点湿气的草塞进灶里去,一面向正在把客人带回的那一葫芦酒试着的祖父询问:?
“爷爷,那人说回去就要人来替你,要我们两人去看船,你去不去?”?
“你高兴去吗?”?
“两人同去我高兴。那个人很好,我象认得他,他是谁?”?
祖父心想:“这倒对了,人家也觉得你好!”祖父笑着说:?
“翠翠,你不记得你前年在大河边时,有个人说要让大鱼咬你吗?”?
翠翠明白了,却仍然装不明白问:“他是谁?”?
“你想想看,猜猜看。”?
“一本《百家姓》好多人,我猜不着他是张三李四。”?
“顺顺船总家的二老,他认识你你不认识他啊!”
原来二老因失足落水,已从水中爬起来了。路太窄了一些,翠翠虽闪过一旁,与迎面来的人仍然得肘子触着肘子。二老一见翠翠就说:?
“翠翠,你来了,爷爷也来了吗?”?
翠翠脸还发着烧不便作声,心想:“黄狗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二老又说:?
“怎不到我家楼上去看呢?我已要人替你弄了个好位子。”?
翠翠心想:“碾坊陪嫁,希奇事情咧。”?
二老不能逼迫翠翠回去,到后便各自走开了。翠翠到河下时,小小心中充满了一种说不分明的东西。是烦恼吧,不是!是忧愁吧,不是!是快乐吧,不,有什么事情使这个女孩子快乐呢?是生气了吧,——是的,她当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象是在生自己的气。河边人太多了,码头边浅水中,船桅船篷上,以至于吊脚楼的柱子上,也莫不有人。翠翠自言自语说:“人那么多,有什么三脚猫好看?”
她挤到水边去,一眼便看到了自己家中那条黄狗,同顺顺家一个长年,正在去岸数丈一只空船上看热闹。翠翠锐声叫喊了两声,黄狗张着耳叶昂头四面一望,便猛的扑下水中,向翠翠方面泅来了。到了身边时狗身上已全是水,把水抖着且跳跃不已,翠翠便说:“得了,装什么疯。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
翠翠同黄狗找祖父去,在河街上一个木行前恰好遇着了祖父。?
老船夫说:“翠翠,我看了个好碾坊,碾盘是新的,……”?
翠翠带着点做作问:“是什么人的?”?
“是什么人的?住在山上的王团总的。我听人说是那中寨人为女儿作嫁妆的东西,……”?
“谁讨那个人家的女儿?”?
祖父望着翠翠干笑着,“翠翠,大鱼咬你,大鱼咬你。”?
翠翠因为对于这件事心中有了个数目,便仍然装着全不明白,只询问祖父,“爷爷,谁个人得到那个碾坊?”?
“岳云二老!”祖父说了又自言自语的说,“有人羡慕二老得到碾坊,也有人羡慕碾坊得到二老!”?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单纯寂寞里过去。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这小城中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但这些人想些什么?谁知道。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20世纪30年代的京派作家:
废名(湖北黄梅)、沈从文(湘西凤凰)、
芦焚(师陀)(河南杞县)、萧乾(北京)
汪曾祺(江苏高邮)等。
“诗化小说” “乡土抒情小说”
“写意小说” “田园诗” “牧歌”
沈从文以一个具有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者身份,在充满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他更加怀念湘西美好的自然山水,以及那里充满真善美的自然人性。
他认识到都市的病态,是伴随着现代文明带来的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而乡村的自然经济、自然人性在现代文明的侵袭下,也正失去生存的土壤,童年的湘西已成为往事。
沈从文醉心于人性之美,这种人性,就是乡民中充满美与爱,富有生命强力的自然人性。他希望用这种人性之美来重建民族品格,改造社会。
补充:写作背景
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的现实世界是不够的,他(她)还必须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即理想的世界。
充满美与爱,恬静自守,自在自得,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小说的现实意义——
诗意地栖居
这原是一个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
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
翠翠和她的爷爷为人渡船过日
十七年来一向如此
有天这女孩碰上城里的男子
两人交换了生命的约誓
男子离去时依依不舍的凝视
翠翠说等他一辈子
等过第一个秋 等过第二个秋
等到黄叶滑落 等等到哭了
为何爱恋依旧
她等着他的承诺 等着他的回头
等到了雁儿过 等等到最后
竟忘了有承诺
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
看在爷爷的心里是断肠
等 等 等 等
那年头户对门当荒唐的思想 让这女孩等到天荒
那时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复返
让这辛酸无声流传
沈从文1902年出生,1918年小学毕业后参军。1922年沈从文想去北京闯闯,才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赶到大都市北京。他曾经以为一旦脱离了他过厌了的卒伍生活,便可以永远告别愚蠢、残暴与屠杀,没想到看到的却是另一个更加丑恶的现实——他每日目睹的是受现代文明影响下都市人的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
补充:写作背景
翠翠
傩送
翠翠
爷爷
顺顺
爷爷
真挚的祖孙之爱
古朴的邻里之爱
自然的男女之爱
故事写到的人物之间的 “爱”
为 “爱”作 恰 如 其 分 的 说 明。
纯 净
淳 朴
自 然
深 切
真 挚
爱
小说的现实意义——
沈从文对人类纯真的情感与完整人格的肯定,无疑是对自满自大、轻率浮躁的中国社会的一种极有价值的批评。这种冷静明智的看法,不但用于浑朴的农村社会适当,用于懒散的、懦弱的、追求着虚假价值的、与土地人情断绝了关系的现代人,也很适宜。
——夏自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诗意地栖居
1、《边城》全文
2、《中国现代文学史》(温儒敏、钱理群编著)“沈从文”篇
推荐阅读
小说的结尾——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看法一:那么美的人,他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可等待他们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不好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充满善和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生,才是一种更为现实的更为自然的“人生形式”,若都是大团圆结局就过于粉饰了。人生就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有谁能预料到天保的丧命?
小说的悲剧感——
看法二: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小说的悲剧感——
看法三:有人认为,翠翠的爱情悲剧,是由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的孤寂导致的……可以说,就在卷入这场爱情旋涡中的每个人的孤独挣扎中,翠翠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了,“也许明天回来”不过是孤寂中的自慰罢了。
小说的悲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