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语文八年级上 20蝉导学案 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语文八年级上 20蝉导学案 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7 21:27: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题
古诗三首·蝉
课型
讲读课
课时
1
学习
目标
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
课前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1.识记作家作品;
2.理解诗句的含义;
3.了解蝉的形象;
4.了解文章主旨以及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1.【作家作品】
虞世南(558~663), 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
伯施,余姚人。唐代诗人、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虞世南幼时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代表作有《出塞》、《蝉》等。
2.【写作背景】
古人常以蝉居高饮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借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并称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1.解释下列字词。
(1)清露:纯净的露水。
(2)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3)藉:凭借。
2.填空。?
(1)《蝉》的作者是??????? ,??? 代的?????? 、?????? 。?
(2)《蝉》借蝉抒怀的诗句是???????????? ??????????????
(虞世南??? 唐?? 诗人、书法家??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说出诗的大意:
蝉儿我垂下触须,啜饮着清醇的露水,从挺拔而枝叶稀疏的梧桐树上发出清脆的长鸣。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出很远,江是不借助秋风的吹送。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托物寓意的咏物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1.蝉用细嘴吮吸清露,有何象征意义?
(ruí音近于“锐”),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2.你觉得诗人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品性?文中的“蝉”带有什么样的喻意?
答:品性高洁,不攀附权贵。
3.赏析“垂緌饮清露”的。
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在一般人心目中,“贵”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但作者笔下,“贵”和“清”却统一起来,笔意极为巧妙。
4.赏析“流响出疏桐”一句。
这一句诗写蝉的鸣叫声,写蝉声之远传。用“流响”一词写接连不断的蝉鸣声,非常形象。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5.能读出诗中“高”字的几重含义?
(1)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2)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6.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有何深层意义?
答: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利响亮。这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7.说说“自”、“非”的作用。
“自”、“非”,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8.哪两句诗赋予蝉以人的品格?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做人道理?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扬。人一定要像高声鸣叫的“蝉”一样,努力使自己品格高洁,取得好的名声。
9.诵读“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句,说说诗句的含义和读后所悟。
答:处在高处声音自然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凭借秋风的传送。表现作者不攀附权贵,追求高洁品格的志向。
10.第三四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一个人品性高洁,有真才实学,即使没有外界的帮助也可以声名远播,取得成功。
11.赏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答: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晴之笔,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其中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性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12.作者写“蝉”,其用意就是描摹情态吗?
?? 答:作者虽然写“蝉”,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别有兴寄”,另有寄托。虞世南藉“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借自己的“垂緌饮清露”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凭借,仍能声名远播的悠然自得之情。
13.这首诗借物抒情,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这首诗通过咏蝉,赞扬了品格高洁的人。
14.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 这首诗托物寓意,写蝉饮露水,在树上高叫,所以声音传得很远,实际上通过蝉寄寓了自己的情感。
15.教师总结:
?? 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虞世南(??? )? 垂緌(?? ) 藉秋风(?? )
2.这首咏蝉诗,诗人紧紧围绕诗中表现的物象——蝉,抒发了诗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
???? ??????????????????????????????????????????????????????????????。
3.《蝉》这首诗,具有浓郁的象征性,诗人巧借蝉的???????? 、???????? 的习性,寄托自己的??????????? 、?????????????? 的志趣。
4.用现代汉语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以及其中蕴含的哲理。
【参考答案】1.yú? ruí?? jiè?? 2.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3.饮食清露、居住疏桐?? 高洁清远、追求清廉? 4.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利响亮传播得很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哲理: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说话才能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比较阅读】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唐代的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
格言警句
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