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列夫 托尔斯泰》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列夫 托尔斯泰》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8 22:0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中细腻而夸张的人物外貌描写的手法。
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课前导学
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评论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成功的秘诀》《象棋的故事》,传记有《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写作背景
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称其坟墓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他感受到了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写成了传记《三作家》。
文体知识
传记,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也是早期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传记即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无论如何,传记所记载的都是真实的,并非虚构。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从表达方式上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占一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
从创作方法上看,有的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称为“历史性传记”;有的传记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称为“传记文学”。
结构图解
主旨点睛
这篇人物传记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为我们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及其精神世界,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与赞美。
字音字形
胡髭(zī) 长髯(rán) 两颊(jiá)
黝黑(yǒu) 一绺(liǔ) 鬈发(quán)
穹顶(qióng) 禁锢(gù) 锃亮(zèng)
càn(粲)然 貂皮(diāo)
甲胄(zhòu)zhì(滞)留 轩昂(xuān)
xī(犀)利 侏儒(rú)
酒肆(sì) 尴尬(gān gà)蒙mèi(昧) 黯然(àn)
正襟危坐(jīn)颔首低眉(hàn) 广mào(袤)无垠 藏污纳gòu(垢)
词语释义
器宇:气概,风度。
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
粗制滥造: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文中比喻皮肤粗糙。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麻木不仁:肢体麻痹,没有感觉,形容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颔首低眉:低着头,形容谦卑恭顺。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黯然失色:阴暗而失去本来的色彩。
自主探究
1.作者针对托尔斯泰的外表描写了哪些内容?
答:多毛的脸庞、浓密的胡髭,轮廓、结构丑陋,面容表情可憎,长相普通,身材矮小敦实、侏儒,眼睛有犀利的目光、丰富的情感,眼睛的威力。
2.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其外貌特征;运用夸张突出特征,形象鲜明,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3.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两句话的含义?
答:把晚年托尔斯泰的面部表情比作“悲凉之地解冻”,揭示了其内心世界的巨大改变。托尔斯泰到了晚年才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地站到了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腐朽的阶级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这段肖像描写是对应托尔斯泰晚年的这一变化而写的。
4.如何理解“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句话?
答:课文前半部分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原来粗鄙的外表是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的。这是用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用来反衬他眼睛的非同寻常,反衬他灵魂的高贵。
5.课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然能感受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
答: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写他脸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做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非同寻常。
6.课文前半部分的外貌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做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课后提升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
A.黯然(àng) 黝黑(yǒu) 胡髭(zī) 正襟危坐(jīn)
B.粗劣(liè) 鬈发(quán)穹顶(qióng) 颔首低眉(hàn)
C.一绺(liǔ) 轩昂(xuān) 锃亮(zèng) 广袤无垠(mào)
D.脸庞(páng) 粗糙(cāo) 侏儒(rú) 藏污纳垢(gòu)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两颊 犀利 粗制滥造 无可置疑
B.禁锢 酒肆 郁郁寡欢 平淡无奇
C.粲然 尴尬 鹤立鸡群 蛛丝马迹
D.滞留 甲胄 诚惶诚恐 名门旺族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
A.城乡接合处,往往是治安管理的薄弱环节,是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加强防范和管理。
B.这些话,言简意赅,入木三分,有对侵略者的无情揭露,也有对别有用心者的有力鞭挞。
C.有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绝不能麻木不仁。
D.爸爸经常教育我写字时一定要正襟危坐,且眼睛距离书本一尺远。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原创节目能否获得市场成功和良好反响,关键是能从观众观看愿望中寻找契合点。
B.前不久,“中国品牌日”活动在上海举行,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产品的魅力。
C.面对停车难的问题,多管齐下的治理方式,让青岛的停车现状大为提升。
D.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后,可以捕捉到用户心情、体温的变化,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5.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藕的事业吧, 。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献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宽阔拥抱生活
A.④②③① B.②④③①C.③②④① D.①④③②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
A.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代表作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罗曼·罗兰》。
B.《列夫·托尔斯泰》一文选自茨威格的《三作家》。
C.《列夫·托尔斯泰》一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反差来制造文章的张力,表现了托尔斯泰深邃的内心世界。
D.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名人传》《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综合运用
7.【核心素养:人文积淀】学习了本文,为进一步了解伟人深邃的思想,班级举行“走近列夫·托尔斯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对联巧评价】
(1)根据对列夫·托尔斯泰的了解,结合课文内容用一副对联评价列夫·托尔斯泰。
示例:三尺侏儒相貌丑/无私心底天地高
示例:一声怒吼斥沙皇/满腔热血唤和平;名声显赫万人仰/绿树掩映忠骨埋
【名言记心中】
(2)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他有很多至理名言流传于世,请你写出两句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示例:①财富并非永久的朋友,朋友却是永久的财富。②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③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④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阅读迁移【核心素养:审美情趣】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沐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间,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的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⑧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摘自《中国电视报》,有删改)
8.文章以“开在心里的橘子花”为标题,有何作用?
答:暗示文章主旨,饱含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橘子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从记叙顺序角度看,去掉第①②段将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请说明理由。
答:前两段运用倒叙手法;交代发现橘林的过程,自然引出下文;有悬念效果。
10.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答:都是叠词,语言亲切、灵动,富有音韵美;形象地写出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1.怎样理解第⑧段画线句子“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的含义?
答:对于“我”来说,橘子花的香味使“我”想起了父亲的教导,它一直留在“我”的心中影响着“我”;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