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
1.熟练地背诵并默写五首唐诗。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画面内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感知诗歌内容,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感知诗歌内容,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画面内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野 望
自主研习
原文赏析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第一句“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写傍晚在东皋伫望,表现了诗人寂寞彷徨的心情;“徙倚”是徘徊之意,“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景与动景,搭配得恰到好处。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牧猎者虽相见却不相识,表明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生活。表明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却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 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主旨情感
《野望》描写了萧瑟、恬静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考点训练
1.《野望》中描写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对偶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3. 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示例:在落日的余晖里,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获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颔联和颈联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晚秋图。
6.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答:“望”字既写出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黄鹤楼
自主研习
原文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人去楼空,美好憧憬与现实江楼的落差,诗人怅然若失,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铺垫。
炼字:“空”表达的是人去楼空,只剩下诗人自己。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不复返”包含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寄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感叹。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怅惘感,催生了下文的乡愁。
炼字、情感:“空”表达的是因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催生乡愁。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万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作铺垫。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何处是”发问,以“愁”收束,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写出了诗人思乡怀家的深情。
修辞:运用设问,在自问自答中以“愁”结束,准确表达出游子的思乡心切,表达了浓浓的乡愁。
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的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主旨情感
本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诗人吊古伤今之感,抒写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情怀。
考点训练
1.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答:首联中的“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昔人”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颔联中的“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颈联和尾联。
答:颈联写登楼的所见之景,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尾联情景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本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本诗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本诗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使至塞上
自主研习
原文赏析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单车”表明随从少,轻车简从,仪节规格不高;“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叙事中微露失意情绪。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和“归雁”自比,“征蓬”是自比,“归雁”是反衬,雁归家,诗人却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炼字:“出”“入”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直”“圆”描绘的静态景物相结合,使画面富有变化,意境深远。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修辞、情感:运用了对偶,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塞外山河图,极富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营造了塞外苍茫、空旷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炼字:“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既形象地描绘茫茫大漠中烽烟高高直立的景象,又突出了大漠既孤寂荒凉又壮观刚劲的奇异特点;“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之大,既形象地描绘了蜿蜒的黄河之上圆日独挂的景象,又凸显了大漠给人的既亲切温暖又苍茫孤寂的奇特感受。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燕然”为用典,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线,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主旨情感
全诗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
考点训练
1. 有人说“归雁入胡天”中的“归雁”是作者自比,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示例:同意。理由:一是作者身处“胡天”,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不同意。理由:此句是实写,是作者所见。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历来被名家称赞,请说说理由。
答:从意境上看,描绘了边陲大漠壮阔雄奇的景境,境界阔大,气象雄浑;从修辞上看,运用对偶,增强音韵美和语言气势;从炼字上看,“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孤寂的感觉,这两个字既写出了自然之景,又融入了诗人的情感。
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通过描写“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孤寂、旷远雄奇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孤寂的情感。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
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渡荆门送别
自主研习
原文赏析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首联交代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炼字:“随”字以静写动,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品技巧: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诗人初出荆门时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的画面,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画面描述: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视天空,云彩簇拥而来,形成海市蜃楼,新奇美妙。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炼字:“送”字直接点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自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代表诗作《静夜思》《行路难》《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主旨情感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考点训练
1.本诗一个“入”字,把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的景象写得富有气势。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时所见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江上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此时此刻新鲜、欣喜的感受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赏析二字。
答:“随”字以静写动,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4. 简要分析颈联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的。
答:颈联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5.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运用自己的积累,再写出一联表达同样思想感情的诗句,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及思乡之情。表达同样感情的一联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相同点:都是表达思念家乡的情感。不同点:《静夜思》直抒胸臆,表达思乡;《渡荆门送别》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
自主研习
原文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景,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看到的水光山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画面描述:黄莺婉转的叫声不时传来,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新归的燕子似曾相识,在湖边飞上飞下,忙着衔泥筑巢。
炼字:“争”“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春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
炼字:“渐”“才”从程度上修饰“乱花”“浅草”,表明它们刚刚萌发的生机;“乱”“浅”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
画面描述、情感:描绘了一幅繁花迷人眼、嫩草没马蹄的早春画面,突出早春景物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表现手法: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
主旨情感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西湖明媚的春光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盛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写作手法
1.借景抒情,直抒胸臆。2.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西湖明媚的春光描绘得生机盎然。
考点训练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钱塘湖初春的景色?
答:颔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颈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颔联从动物的变化方面进行描写,颈联主要从植物的变化方面进行描写)。
2.诗歌写了西湖诸多美景,却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联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对比(衬托),表达自己对湖东景色的迷恋、喜爱,以及造福一方百姓的满足、欣喜之情。
3.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争”字换成“飞”字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争”有争相的意思。既形象地写出早莺争相飞向向阳的树木的情态,富有勃勃的生机,又准确写出早春时节向阳的温暖的树木并不多的季节特征。而“飞”字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4.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5.下列对全诗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机盎然的景色,抒写了诗人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C.颔联和颈联景中有人,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不落俗套,富有新意。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发出“最爱”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