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散文二篇》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散文二篇》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9 07:5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 散文二篇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2.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永久的生命》中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3.感受文中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真理,感受作者的胸怀和境界。
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生命的意义。
2.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课前导学
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
严文井(1915—2005),作家,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
罗素(1872—1970),20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也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写作背景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体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我们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的思想随笔,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这篇散文,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结构图解
主旨点睛
《永久的生命》这篇文章揭示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对整个人类来说,生命却是永垂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抒发了要感谢生命,以热情回报生命的思想感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命永恒的赞叹。
《我为什么而活着》运用总——分——总的形式阐述了支配“我”一生的三种情感,表达作者对爱情与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世间苦难的同情,显示了作者博大而崇高的胸怀。
字音字形
臼齿( jiù ) 炫耀(xuàn) 茸毛(rónɡ) màn(蔓)延 洗涤(dí)
遏制( è ) 飓风( jù ) bīn(濒)临 俯瞰(kàn) 星辰(chén)
云xiāo(霄) 呼号(háo)
词语释义
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孤寂:孤独寂寞。
俯瞰:俯视。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某事物或人使其他人捉摸不透。
自主探究
一、《永久的生命》
1.结合全文内容,理解作者从“时光一去不返,个人生命有限”写起,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从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写起,表面看与标题相去甚远,但这是伏笔,先“抑”下来,为后面的“扬”蓄势。
2.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生命自身”的不朽?
答:小草虽然卑微而柔弱,但是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小牛犊也像它一样永远延续下去。所以从外在现象来说,“生命自身”是不朽的。
3.第3段中“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答:“分开来”指将整个生命活动中的生命个体单独来看,它们是暂时的;“合起来”指将所有的生命活动看成一个整体,生命是永久的。
4.作者说“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不矛盾。“凋谢”指的是生命结束、消亡,结合语句“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可以看出,生命虽然消亡了,但是生命里留下了许多可贵的精神、思想,这些精神、思想将跟随着生命永远流传下去。
二、《我为什么而活着》
1.结合全文内容,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着。
答:文中作者开门见山地回答了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2.文中什么地方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答:“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
3.文章最后,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既然活得这么苦,为什么是“值得”的?
答:罗素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苦是值得的;罗素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苦中伴随着乐,例如爱情会带来欢愉,同时征服了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虽然罗素最终没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他毕竟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课后提升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
A.不朽(xiǔ) 臼齿(jiù)繁殖(zhí) 濒临(pín)
B.洗涤(dí) 卑微(bēi)土壤(rǎnɡ) 印记(yìn)
C.茸毛(rónɡ) 蔓延(màn)星辰(chén) 飓风(jù)
D.震颤(zhèn) 牛犊(dú)深渊(yuān) 兴味(xì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
A.婆娑 炫耀 优愁 孤寂
B.深渊 兴味 芬芳 尘世
C.欢榆 遏制 凋谢 嘲讽
D.舒畅 倦待 肆意 秀颀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读屏和读书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
B.老一辈科学家苦心孤诣获得的科研成果,足以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C.这双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D.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深信开卷有益,生前多次在不同场合倡导青少年要广泛阅读。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一个人如果要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就是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够实现。
B.近年来,中国出境游的公民素质明显加强,境外受访者多表示中国游客的形象大有改善。
C.中国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三下南海探测,在深海探测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D.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全长26公里,是由香港特区政府出资并委托港铁公司建设和规划的。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①正因为圣人像水那样与物无争,所以才彰显伟大。
②处世要像水那样安心低下,办事要像水那样灵活变通,行动要像水那样相机而行。
③水乐意使万物滋长而不与它们竞争,它甘心居于众人不愿处的下位,所以最接近于道。
④读国学经典,发现古人喜欢把一些枯涩难懂的道理以水作比喻。
⑤比如《老子》,“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
A.④⑤③②① B.②①④⑤③
C.②③⑤④① D.④①②⑤③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D )
A.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遇到危急情况时,国家就在你身后,是你强有力的后盾。这,才是我们国家强大的标志。
B.“人不能常立志,”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但要立长志。”
C.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D.所谓淀粉类食物,主要指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如大米、玉米、小麦……
综合运用
7.【核心素养:人文积淀】青春是美好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青春的美丽,激发他们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感情,你所在班级准备举办一个以“青春随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完成下面的问题。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简洁优美的主题语。
示例:①青春的魅力;②珍惜青春,笑看生活;③放飞青春,放飞梦想;④青春在拼搏中闪光。
(2)你们班是这样开展活动的,请根据提示完成其他步骤的补充。
步骤一:组织“青春的生理及心理”的知识讲座。
步骤二:举行“青春宣言”演讲赛。
步骤三:组织“青春名言”交流会。
步骤四:举办“青春颂歌”诗歌朗诵会。
(3)在“青春名言”交流环节中,你交流的名言是:
示例:青春,一旦和它紧紧地握手,就能获得开拓新途径的动力,拥有创造性人生的灵性。
(4)如果让你收集关于名人是如何度过青春的资料,你将用哪些方法收集?用哪些方式展示?
示例:上网查找、查阅书籍。展示方式:幻灯片、手抄报、黑板报、图画、调查报告等。
阅读迁移【核心素养:审美情趣】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一条小河蜿蜒渡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
11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愁,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12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13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8.请你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
答:早晨的炊烟轻淡;午间的炊烟急速;傍晚的炊烟悠长。
9.阅读下列语句,按要求作答。
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早晨傍晚的炊烟比作晨钟暮鼓,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按照炊烟作息的习惯。
10.第⑩11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
答:引用诗句表现了乡村炊烟的美景,抒发了喜爱之情,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
11.最后两段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答:文中“这炊烟呀,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表现了炊烟与饭食的联系,“花”是美好的,“灶台上开出花”意味着母亲最美好的心愿就是一家人饱暖无忧。“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表现了炊烟与家乡的联系,浓浓的母爱和乡情,所以说母亲是这幅水墨画的作者,这幅水墨画的色调是暖的。(围绕“母爱”“乡情”结合文本内容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