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精品课件(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 百家争鸣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精品课件(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 百家争鸣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16 19:5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的演变
第一课 百家争鸣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奴隶社会趋向瓦解;战国时期,互相兼并,封建制度逐渐确立。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由分裂趋向统一的时期,是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时期,是一个历史的大变革时代。那么,具体的又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呢?这些变化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
导 入
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在这个充满着变革气息的时代里,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们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你知道吗?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原因
⑴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⑵经济:井田制崩溃
⑶阶级关系:“士”的活跃
⑷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私人讲学;
51岁从政;
55岁起周游列国14年;
68岁返鲁从教、整理文献;
73岁去世
猜一猜
他是谁?
他从教40余年,三千弟子,72贤人,一生坎坷,无权无势,仅凭才学、道德、精神赢得弟子深情爱戴。
孔子生平
(1)“仁”与“礼”,德治。
(2)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之事敬而远之。
(3)教育方面:
(4)整理古籍: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论语》与“五经”
结合教材回答:孔子提出哪些思想?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什么是“仁”?——和仁有关的成语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仁”,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方式。强调调和矛盾。
  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
  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
  孔子正色的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中的尊者,是帝王用来祭祀天地及宗庙用的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也是用不上的。用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礼的。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
  请思考:什么是“礼”?
什么是“礼”?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i),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礼”,维护等级制度的统治秩序。
 “礼”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仁”则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的品德。
请思考:“仁”和“礼”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因材施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要有区别地施以教育(教育方法)
要经常温习(学习方法)
要谦虚,多向他人学习
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学习方法)
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府
杏 坛
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巴黎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三孔:孔庙 孔林 孔府
我们应如何评价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仁”, 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2.孟子
 相传孟子问齐宣王说:“如果一个人把妻儿托给朋友后远行,回来后发现妻儿在挨冻受饿,他该怎么办?”宣王回答:“应当同他绝交。”孟子又问:“如果管刑罚的官员不能管好自己的下级,又该怎么办?”宣王回答:“撤他的职!”孟子又问:“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
(1)“仁政”的学说
(2)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这是一种什么思想?
孟 子
如何评价孟子?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民本思想
孟 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3.荀子
(1)早期儒家思想的总结者
(3)认为学习的目标是认识和把握“礼”
(2)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荀 子
  相传一代宗师孔子曾长途跋涉、虚心求教于博学多才的老子,这所表现出来的诚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后世学者感叹羡慕不已,这成了我国文化史上一个动人的故事。
孔子问道于老子
阅读教材,结合下面出示的《老子》摘录,归纳老子的基本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⑴“道”的哲学概念
⑵辩证法思想
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二、老庄之学
1.老子
  庄子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时责备他,他讲出一番道理:“当我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会不难过?可是我省思之后,觉察到她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也没有气。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这个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认为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止哭泣啊!”
  请思考:这个故事反映了庄子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2.庄子
(1)“齐物”
(2)“逍遥”
(3)天与人“不相胜”(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4)文学成就
“昔者庄周梦为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入从容,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
庄周-超越世俗的逍遥
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庄子说:“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为我陪葬的玉石珠宝,世上万物都是上天送给我的东西,难道陪我安葬的东西还不齐备吗 ”弟子担心地说:“可我怕老鹰、乌鸦吃了你呀!”庄子却说:“露天会让乌鸦吃掉,埋在土里也会被蚂蚁吃掉,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这么偏心呢 ”在庄子看来,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解脱,所以他在死神面前能够如此洒脱,如此风趣。
“齐物”——“逍遥”——“无所恃”
秦始皇佩服
的“韩非子”
三、法家思想
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秦始皇是多么重视韩非的法家思想理论。秦始皇也正是全面、彻底、果断地实施了韩非的这一法家治国理论,才终于统一了七国,成就了高度集中统一的中央集权秦王朝。
韩非出生于韩国的贵族世家,可是他的法家治国理论虽经多次推荐依然不被韩王采纳,却被当时韩国的敌国秦国的秦始皇所赏识,并专门发兵韩国将韩非这个治国人才夺了回去。为了得到一个人才而专门发动了一场战争,
你知道吗?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守株待兔
1.主张
(1)将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反对“是古非今”。
2.影响
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法: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
法律,是君、臣、民共同遵
守的东西。
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
(神秘、决策、御臣)
势:“权重位尊”的权势、
权威。
法、术、势三者结合。
三、法家思想
四、墨子和墨家
2.墨子的思想
(1)主张“兼爱”“非攻”
(2)提倡“尚力”“节用”“节葬”
3.墨子思想的影响
战国时,一度成为显学,
战国后,不再受人们重视。
成员称为墨者,领导人称为巨(钜)子。是侠客的渊源。
1.墨家学派组织严密:
⒈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⒉儒家思想在吸收各家之长融合积极因素的过程中形成发展,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讨论思考: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主张对现代中国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
依法治国、与时俱进等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严于律己等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墨家:加强节约宣传,身体力行
案例·展示
  现在某校的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水电部门通知,如果再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停水停电。请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该校提出解决水电浪费问题的办法。
盘古说:我开; 女娲说:我补; 神农说:我尝; 精卫说:我填; 夸父说:我追; 后羿说:我射; 嫦娥说:没射着! 黄帝说:我们做什么; 尧说:我让; 舜说:我也让; 禹说:咱爷们怎么办? 启说:让他们个球!
桀说:好玩; 汤说:造反有理了; 夏亡了...... 纣说:痛快; 武王说:我也反了; 商亡了......
幽王说:点火; 褒姒说:刺激; 周也亡了......
_____说:我仁;孟子说:我义;_____说:我无为;______说:我逍遥;_____说:把他们全抓了。
学以致用
孔子说:我仁;
孟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战场上见高低!
你答对了吗?
学派 代表 历史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春秋 “仁”和“礼”;提出“德政”; 文化教育(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孟子 战国 提出“德政”;主张“民贵君轻”
荀子 战国 “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 老子 周末-春秋 道是核心和根本;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
庄子 战国 天道和自然无为;齐物;逍遥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主张中央集权;变法革新;严刑峻法,奖励耕战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
1.下列孔子的教育主张,反映其教育学生不分等级贵贱
的是(  )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当仁不让于师也
A
2.“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下列对这一学说的理
解正确的是( )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
质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主张
“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C
3.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B
4.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D
人类心灵深处,有许多沉睡的力量;唤醒这些人们从未梦想过的力量,巧妙运用,便能彻底改变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