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三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传播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999年,世纪之交,英国广播公司BBC举行民意测验,请人们说出这一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谁。
BBC宣布,人们评选的“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卡尔·马克思。爱因斯坦、牛顿和达尔文分列第二、三、四名。
导 入
毛泽东:“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
邓小平: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
在上海交大读书时,为避开敌人耳目,曾打着手电筒在晚上读《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 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 ——毛泽东(1945年4月)
1.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有哪些人开始提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在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被提及?
3.毛泽东说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有所改变的?
1875年在成都创办尊经书院(四川大学前身)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旧址
第一批赴美留学幼童合影
为什么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有人提及马克思主义?
①梁启超(改良派): 较早介绍马克思,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①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开始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
(1)条件:
(2)代表人物:
②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②朱执信(革命派):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③无政府主义者: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今之德国,有最占优势之二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二曰居志埃(尼采)之个人主义。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大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
--梁启超《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1902年
梁启超
“马尔克者,名卡尔,氏马尔克,生于德利尔。父为辩护士,笃于教宗。马尔克少始学,慕卢梭之为人。长修历史及哲学,始冀为大学祭酒。……初马尔克在巴黎,与非力特力嫣及尔相友善。嫣及尔者,父业商,少从事焉。习知其利苦,乃发愤欲有以济之,以是深研有得。既交马尔克,学益进。马尔克既去法,嫣及尔亦从之北游,因相与播其学说于比律悉之日报间,言共产主义者群宗之。万国共产同盟会遂推使草檄,布诸世,是为《共产主义宣言》。马尔克之事功,此役为最。”
——《朱执信集》上册第10―11页
朱执信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十月革命前开始传入
(3)特点:
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只是初步接触,所以宣传并不全面,其中不乏误解和歪曲,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救国之道,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并不大。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产业工人人数(单位:万人)
归纳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没有在中国产生影响的原因:
第一,缺乏阶级基础。
第二,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第三,缺乏实践效果。
七十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那样慢,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这样快。因为它走得这样快,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在这以前,哪个晓得提这样的口号呢?
——毛泽东(1945年4月)
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
②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思想基础)。
③十月革命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④对西方帝国主义的幻想破灭、五四运动的爆发及对苏俄的好感。
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2、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原因:
“以前俄国历届政府同中国订立的一切条约无效,放弃以前夺取中国的一切领土和中国境内的一切俄国租界,并将沙皇政府和俄国资产阶级从中国残暴地夺得的一切,都无偿地永久归还中国。 ” ——苏俄对华宣言( 1919 .7 )
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三天就传入中国。当时真正看清十月革命真相及其伟大意义的,首先是李大钊。早在“1918年3、4月间,他就开始向朋友宣传和介绍十月革命”。
——戴鹿鸣《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李大钊》
(2)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①1918年下半年,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歌颂俄国十月革命。
②1919年5月李大钊为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较系统、完整的介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③在北京大学和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开设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社会主义的将来等课程。
民主主义劳工主义既然占了胜利,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我们对于这等世界的新潮流,应该有几个觉悟:第一,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第二,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 ……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第四,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我们应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工人的机会,不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强盗的机会。凡是不做工吃干饭的人,都是强盗。 ……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诸位呀!快去工作呵!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1.时间:
2.条件
① 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②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③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相结合。
3.途径
①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
②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③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宣传
五四运动以后
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
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
(1)失败原因有哪些?
一是因为经济上入不敷出;
二是因为内部意见不合和热情减退,但最根本是因为缺乏存在的社会条件。
(2)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使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客观上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进一步传播。
“我从此觉悟要拿工读互助团为改造社会的手段,是不可能的”。 “我们因此更信共产主义,晓得现在社会的经济组织非根本改革不可”。
“(一)要改造社会,须从根本上谋全体的改造,枝枝节节地一部分的改造是不中用的。(二)社会没有根本改造之前,不能试验新生活;不论工读互助团和新村。”
——《五四时期的社团》第二卷,第439页。
1919年底,进步青年王光祈在北京发起组织“工读互助团”,试图通过“半工半读”达到“教育和职业合一”,进而实现一个“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工读互助团试行了“共产”的“新生活”。团员本着各尽所能的精神,每天做工四小时以上,做工所得归团体所有,团员生活必需的衣食及教育费、书籍费、医药费由团体供给。
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参加工读互助团吗?请说明理由。
(1)会参加。因为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与工人阶级打成一片;工读互助团自食其力;用亲身实践检验和推进认识。
(2)不会参加。因为工读互助团不会成功,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基础和科学的思想基础;它只是一种欧文式的空想社会主义。
问题与主义之争
“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
1919.7《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1919.8《再论问题与主义》
问题与主义之争
代表人物
文章
主张
主张的实质
争论的实质
论战的意义
胡适
李大钊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再论问题与主义》
一个一个问题研究,一点一滴解决问题
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有把一个个具体问题解决的希望
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制度,宣传资产阶级的改良(反对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走马克思主义道路)
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即进行革命
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
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知识分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李大钊在北京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
1.使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分化,并引发问题与主义之争,改变了新文化运动方向和性质。
2.为中共诞生奠定了思想、干部和阶级基础。使更多的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干部队伍;提高了中国工人的政治觉悟,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共的成立创造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是中共诞生的思想基础。
3.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实现了国家民族独立自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重大胜利,中国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⒈由学术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
⒉由社会改造指导思想向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转变
⒊由马克思主义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开始传播
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并接触西方各种政治思想。
梁启超:较早提及
朱执信介绍部分学说和理论
一些无政府主义者
正式传播
李大钊
主要活动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开设课程
作用
广泛传播
问题与主义之争
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撰文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将是赤旗的世界!”
的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周恩来
B
2.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不确切的是
( )
A.朱执信是第一个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
B.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
主义的传播奠定思想基础
C.十月革命之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
泛的传播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
质
A
3.一次文物展期间展出了我国1920年8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现藏东营市历史博物馆。下列描述信息不正确的是(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B.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新路
C.五四运动促进该书出版
D.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
D
4.右图为1920年出版的刊物,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
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这表明,此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处于( )
A.开始传入阶段
B.正式传播阶段
C.争鸣论战阶段
D.广泛传播阶段
D
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