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第三课 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从此儒学便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与血液,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儒学的权威会不会受到挑战呢?答案是肯定的!儒学的信徒们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呢?儒学又如何保持它的主流地位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儒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
原因就是儒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理学阶段。理学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为什么会兴起?他们的主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宋明理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一、宋明理学产生背景
1.儒学困境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请思考: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对儒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佛教的传入与影响
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摩揭陀国的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东汉前期传入中国。由于它的平和性(从未主动挑起宗教战争)、圆融性(鼓吹三教合一)及它的中观哲学与中庸之道极为相似,都摒斥走极端的思路,加之其因果轮回的理论对社会产生极大影响,尤其一些高僧在弘扬佛法的同时也阐发儒学经典,体现了佛教儒学化的倾向,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已为中国士大夫所广泛接受。禅宗就是中国化了的佛教。
六祖慧能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所以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
白马寺(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凿于北魏至晚唐的四百余年,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通,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道教的产生与传播
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时,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道教。他自称“太清玄元”,并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奉其道者,须出五斗米,因此在当时称为五斗米道。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这是道教早期的两大派别。道教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魏晋时期玄学(一种哲学思潮)盛行,其代表人物以老庄解释儒家经文,促成儒、道融合。
道教名山安徽齐云山
老君岩(福建泉州清源山),刻画的是道家宗主老子洞悉世间沧桑、慈祥而睿智的形象。
老君岩
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15日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
武当山
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饱读儒家经书,一度又信奉道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梁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寺,把推崇佛教推向戏剧性的高潮。
三教图
“三教”是指: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一”不是儒教、佛教、道教合为一体,而是一种相互吸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教合一“聚仙庭”
少林寺壁画
(1)表现:汉末、魏晋、唐末五代地位进一步动摇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道教的传播,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动摇。
②唐宋时期,三教之间相互吸纳渗透,出现三教合一的社会潮流。
过渡:为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的不断思考和探索。
一、理学产生背景
1.儒学困境
(2)原因
2.儒学发展
(1)概况:
①唐朝中后期,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主张;
②北宋的儒学复兴运动
韩愈提出“道统”思想
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主张:
影响:
(2)影响:
为理学创立奠定基础。
何为宋明理学?
“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自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二、理学发展的阶段
1.北宋——理学创立:北宋五子
(1)基本特征:
(2)主张:
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①周敦颐、邵雍:
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主张:
意义: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师,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 。
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的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邵 雍
《冬至吟》何者谓之几,天根理极微。今年初尽处,明日未来时。此际易得意,其间难小辞。人能知此意,何事不能知。
《杯盘吟》林下杯盘大寂寥,寂寥长愿似今朝。君看击鼓撞钟者,势去宾朋不易招。
《欢喜吟》扬善不扬恶,记恩不记仇。人人自欢喜,何患少交游。 善人吟良如金玉,重如丘山。仪如鸾凤,气如芝兰。
《推诚吟》天虽不语人能语,心可欺时天可欺。天人相去不相远,只在人心人不知。
②张载
对理学的贡献巨大。开创了理学中的_______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的代表。理论上,他严格区分 ____、____、____、____等概念,准确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③程颢、程颐
他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______,并认为其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是____。大力表彰《大学》《中庸》,将其与《论语》《孟子》并列。
“气学”
天
道
性
心
“天理”
“仁”
“二程”对理学的发展
程颢、程颐兄弟主
张通过格物致知体察天理;在知行关系上强调知先行后,轻视实践;在理欲关系上主张“ 存天理,去人欲 ”,强调封建道德的自我修养。
他们认为“万物皆出于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就将个体生命、社会及宇宙的根本道理内在地联系起来。
程颢
程颐
朱熹对理学的发展
朱熹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他多年研究传授五经四书,编著成《四书章句集注》等书。他提出“去人欲,存天理”,认为人欲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用天理克制人欲。朱熹在继承和发展二程的思想基础上,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朱熹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
《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由于它的刊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始被称为“四书”,与“五经”一起成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曾一度十分盛行,被称为“朱子学”,在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重视,足见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影响。
南宋的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1)朱熹的理学思想及其贡献
①在理气关系方面: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②理学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强调个人学习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以达到“仁”的最高境界。
二、理学发展的阶段
2.南宋——理学成熟:朱熹
③政治理论方面: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还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④理学经典方面: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作注,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2)朱熹理学的影响:
朱熹成为仅次于孔孟的一代宗师,其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何谓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2.主要思想观点
①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3.主要理论著作: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4.统治地位的确立:明初
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③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
5.意义: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致知,就是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具体讲,就是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请思考: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
答案提示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思想中是否有先天存在的“理”(或“真知”)。
想一想,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尽管在宋代程朱理学曾被斥为“伪学”,但是教育和考试的大权仍在理学家手里。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许多学生成了理学的传播者;考试只取赞扬理学的人。再就是理学家们还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他们的道德标准强化了封建秩序,适用于小农经济的社会,于是统治者对理学的限制逐渐松弛下来。最终它从民间书院的讲习进入了官方教育与选拔系统,渐渐进入权力中心。
(1)心学的开创者是_______,其核心命题是“ ”
他的名言“ ”。
(2)明朝思想家王守仁建立了______________,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陆九渊
心即理也
系统的心学理论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3.心学出现的影响:
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二、理学发展的阶段
3.宋明——理学发展:陆王心学
1.心学的出现和成熟
2.心学的基本内涵:
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1139—1193)是南宋理学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代表、心学开创者。他提出了“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他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学习也能体会。因此提出 “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这与朱熹格物致知的的方法发生分歧,1176年,双方在江西信州鹅湖寺进行了一场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陆九渊
“致良知”
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人称阳明先生。他以反对正统朱学的姿态出现,认为“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一切都是从“心”产生出来的,而不是由踞于心之上的“理”所派生出来的,从而肯定意识为第一性。他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在心中,不必去外求。
贵州修文阳明洞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何在?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二 程 朱 熹 陆九渊 王守仁
(3)
观
点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
②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①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② “存天理,灭人欲”
① “心即理也”
②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③“发明本心” ①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②“知行合一”
③“致良知”
(4)
方
法
论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内心反省
1.积极
(1)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2)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3)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因循守旧的观念;
④重义轻利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消极:
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对待理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下面是某校一高二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学习和研究宋明理学的有关情况:《赏花》是该学习兴趣小组一成员在学完宋明理学后即兴编的历史情境一目,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二程说:“天生的。”
朱子说:“对,天生的。” 九渊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美丽的。” 阳明说:“对,百花只有我们看到了才是美丽的。”
请回答:根据你所学知识分析一下,该同学设计的情境是否符合史实?为什么?
西方学者一般将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学”(Neo-onfucian-ism)。试结合相关知识简析与传统儒学相比,从背景、内容和影响三个角度分析“新儒学”新在何处
1.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建构的。
2.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形式来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的“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开始用“理”来代替,更具理论化、思辨化。
3.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鲜明的双重性。
宋明时期,理学家们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中朱熹的新儒学思想,远承孔孟,吞吐诸儒,吸收佛老哲理方法,融入儒学,故能“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形成儒学思想的成熟理论状态。理学家们在思辨学术中的精细和创见,使儒家思想得到正本清源。他们清晰的学术概念,精密的概念关系,严密的思想体系,使理学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将个人、社会、宇宙联系起来。
今天,在一个多元文化碰撞的时刻,宋明理学伴随在我们身边。
审视宋明理学,我们看到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成为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工具;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而变得挺拔高大的灵魂。
面对理学,我们应该去蔑视,去跪拜,还是去取舍,去扬弃,这应该是一个摆在我们个人成长面前的终身命题,也是一个摆在我们民族发展面前的永久命题……
B
C
1.程朱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 )
A.孔子、孟子、荀子
B.程颢、程颐、朱熹
C.陆九渊、王守仁、李贽
D.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2.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宋朝理学
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
主要是指( )
A.世界万物的本原 B.社会发展的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人的情感、感受
3.“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都是从哪种理论而来的( )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宋明理学 D.佛教
4.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哪一叙述( )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功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C
C
5.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
A.统治者反对儒学
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
改变别人是事倍功半,改变自己是事半功倍,一味地要求他人倒不如更多地反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