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一着惊海天【统编八上语文最新课件(配教案含说课)】课件(共26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 一着惊海天【统编八上语文最新课件(配教案含说课)】课件(共26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30 21:21:1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教学目标】
1.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
2.了解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与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
3.思考作者是怎样获取、组织各种新闻事实的,理解新闻采访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国首艘航空母舰叫什么呀?(学生回答:“辽宁舰。”)没错,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如何跨越“着舰”“起飞”这两道坎,是中国海军研究了多年的难题。2012年,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同时也备受世界人民的关注。这次成功着舰,在世界面前彰显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实力,是一件非常值得我们自豪的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这件事有关,让我们全身心地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时惊心动魄的一刻吧!
(板书: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和介绍,引起学生对我国首架航空母舰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
1.积累字词
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2.文体知识
通讯的定义: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通讯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通讯的分类: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看教材注释,并适当补充。以黑板展示、屏幕显示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培养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了解通讯的定义、特点。
二、整体感知,概括文本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
设问1.速读课文,概括本则通讯报道了一个什么样的新闻事件。
预设
这篇通讯用写生的笔法详尽而具体地勾勒出了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歼-15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的全过程。
设问2:本文依次记叙了什么内容?
预设
辽宁舰的航行位置;歼-15舰载机着舰训练的准备;舰载机着舰的难度和意义;歼-15成功着舰的过程;歼-15成功着舰后工作人员的欢呼和庆祝。
设问3:文中作者集中笔墨叙写的是什么内容?
预设
作者集中笔墨叙写的是塔台指挥和战斗机的着舰动作。通过描写着舰过程中舰、机、人的状态,将着舰的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无论是字词积累,还是文章内容梳理,都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书中找答案,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一点一滴地落到实处。
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精读课文第1—4段,想一想:文章开头为什么描写渤海某海域海上恶劣的环境?文中引用着舰遇难事故数据有何作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
预设
(1)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2)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
2.语言赏析
师:请同学们赏析下面的语段。
课件出示: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点拨:此类题目一般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要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找出描写细节的关键词和修辞手法;二要分析表达效果。
预设
(1)“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2)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的安全和平衡。
师:结合你们了解的航母的相关知识,说说下面两处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
课件出示:
(1)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
(2)“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
(学生分小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班内互评,教师做归纳总结)
预设
(1)形象地表现出航母在高速飞行的飞行员眼中的大小。航母本身是不小,但对于要在航母上降落的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而言,降落的位置和跑道的长度、宽度都非常狭小,再加上海面上起伏的海浪对航母位置的影响,对需要从高空降落的舰载战斗机而言,“一片树叶”这个喻体极其形象和准确地描述出着舰的舰载战斗机和航母的相对体积,表达出了舰载战斗机着舰时的巨大难度。
(2)形象地表达出了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巨大危险和困难。舰载战斗机起飞着舰,条件和环境十分严苛、复杂。航母的跑道只有200多米,仅为陆上跑道的1/15;航母行进时,运动要素复杂——在涌浪的作用下,飞行甲板可能会任意地往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进行运动;风向风速复杂多变——不规则的气流会严重扰乱飞行轨迹。故舰载战斗机在航母这个狭窄的空间进行起降,在业内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蹈”。
3.分析写作意图
“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小组合作讨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预设
(1)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2)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3)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4)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4.解读文题
师:这则通讯能不能去掉主标题,直接将副标题“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作为标题?“一着惊海天”妙在何处?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生交流讨论,师小结)
预设
不能。“一着惊海天”通过“着”“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让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很容易带给读者以震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副标题只是简单概括陈述,无此表达效果。
5.分析文章写法
师:通过以上学习,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是怎样获取、组织各种新闻事实的。
(生交流讨论)
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
采访所得的事实是本文新闻事实的主体。获悉我国将首次组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与起飞训练的消息后,记者多方协调,随直升机飞降正在海上训练的辽宁舰,在高空中目睹了“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的场景。现场采访中,记者获准进入辽宁舰舰岛塔台这一最佳位置采访,得以从这个最佳视角见证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的全过程,掌握了舰、机两方面的大量新闻事实。具体而言,包括观察所得的事实与记录所得的事实。除此之外,作者还搜集了一些与航母舰载机着舰有关的资料,掌握了“非现场”的事实。
师小结:在将自己掌握的各种事实组织成文章的过程中,作者肯定做了大量的选择工作,具体情况我们无从得知,但从文章使用的材料来看,紧扣中心,不蔓不枝,足见作者选材之严。全文以观察所得的事实(舰载机着舰的全过程)构成主干框架,以记录所得的事实(主要是文中人物说的话)作为精彩的细节,以搜集来的材料作为现场采访所得内容的拓展延伸,突出报道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设计意图】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旨在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突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设置以上问题,通过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品味文本写法,赏析优美语句,了解作者获取和组织事实的方法,理解新闻采访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
语文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多“交流”与“互惠”,本次教学设计通过合理的教学引导与点拨,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积淀和生活体验进行整体阅读或个性解读,让学生充分拓展思维的空间,用自己的情感和知识积淀去激活知识,去感受情感。学生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合作探究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使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资料链接
从“瓦良格”到辽宁舰——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
2012年9月25日被称作辽宁舰的中国航母,是在苏联时期乌克兰黑海造船厂建造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次舰“瓦良格”号的基础上续建的。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时,该航母已完工约70%,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俄罗斯海军取消了订单,这艘即将完工的航母被迫停产,随之报废。1998年4月,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通过竞标,以2000万美元买下几乎拆成空壳子的“瓦良格”号航母。2005年4月“瓦良格”进入大连造船厂,由政府接管。此时的“瓦良格”只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钢铁空壳,所有武器、电子系统均已被拆除或者破坏。中国海军准备在“瓦良格”的原型上进行续建,俄罗斯却不肯出让阻拦索技术,中国只能自行研制。所以,辽宁舰的改造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历程,漫长的科技攻关之路遇到的重重障碍就可想而知了。
疑难突破
作为一篇新闻作品,本文是如何打动读者的?
通过反复渲染、蓄势,营造训练现场的氛围,让读者透过文字感受从期待到紧张到彻底释放的心理过程,从而受到情感上的冲击。用多种方法表现舰载机着舰的困难,增大情感冲击的势能。花较多笔墨描写舰载机着舰后人们的情感爆发,以感染读者。这可以说是在事件的层面上让读者“动情”并“共情”。
明确舰载机着舰对中国海军的意义,对于近代以来长期落后、被人蔑视的中华民族的意义。通过深化读者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激发出读者心中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之情,将读者的“个人情感”升华到“民族情感”的层面,从深层次打动读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6张PPT)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作者:蔡年迟、蒲海洋,《人民海军报》记者。
新课导入
我国首艘航空母舰叫什么?
辽宁舰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如何跨越“着舰”“起飞”这两道坎,是中国海军研究了多年的难题。2012年,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同时也备受世界人民的关注。这次成功着舰,在世界面前彰显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实力,是一件非常值得我们自豪的事。
字音识记
呼啸(

澎湃(

桅杆(

凛冽(

浩瀚(

娴熟(

舰艉(

湛蓝(

咆哮(

揪紧(

绽放(

镌刻(

一丝不苟(

惊心动魄(

殚精竭虑(

xiào
pénɡpài
lǐn
wéi
hàn
xián
wěi
zhàn
páoxiào
jiū
zhàn
juān
ɡǒu
dān



)记载
zǎi

)装载
zài


)着陆
zhuó

)高着
zhāo

)着急
zháo
作助词或介词时读轻声“zhe”。
多音字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
咆哮: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
白手起家:形容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文中形容发动机的轰鸣声。
词语集注
通讯的定义: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什么是通讯?
通讯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通讯的分类: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无论是字词积累,还是文章内容梳理,都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书中找答案,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一点一滴地落到实处。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概括本则通讯报道了一个什么样的新闻事件。
这篇通讯用写生的笔法详尽而具体地勾勒出了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歼-15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的全过程。
本文依次记叙了什么内容?
辽宁舰的航行位置;歼-15舰载机着舰训练的准备;舰载机着舰的难度和意义;歼-15成功着舰的过程;歼-15成功着舰后工作人员的欢呼和庆祝。
文中作者集中笔墨叙写的是什么内容?
作者集中笔墨叙写的是塔台指挥和战斗机的着舰动作。通过描写着舰过程中舰、机、人的状态,将着舰的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第1—4段,想一想:文章开头为什么描写渤海某海域海上恶劣的环境?文中引用着舰遇难事故数据有何作用?
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
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
请同学们赏析下面的语段。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的安全和平衡。
结合你们了解的航母的相关知识,说说下面两处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
“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
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
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
形象地表现出航母在高速飞行的飞行员眼中的大小。航母本身是不小,但对于要在航母上降落的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而言,降落的位置和跑道的长度、宽度都非常狭小,再加上海面上起伏的海浪对航母位置的影响,对需要从高空降落的舰载战斗机而言,“一片树叶”这个喻体极其形象和准确地描述出着舰的舰载战斗机和航母的相对体积,表达出了舰载战斗机着舰时的巨大难度。
“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
形象地表达出了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巨大危险和困难。舰载战斗机起飞着舰,条件和环境十分严苛、复杂。航母的跑道只有200多米,仅为陆上跑道的1/15;航母行进时,运动要素复杂——在涌浪的作用下,飞行甲板可能会任意地往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进行运动;风向风速复杂多变——不规则的气流会严重扰乱飞行轨迹。故舰载战斗机在航母这个狭窄的空间进行起降,在业内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蹈”。
“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小组合作讨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
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
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这则通讯能不能去掉主标题,直接将副标题“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作为标题?“一着惊海天”妙在何处?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不能。“一着惊海天”通过“着”“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让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很容易带给读者以震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副标题只是简单概括陈述,无此表达效果。
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获取、组织各种新闻事实的。
采访所得的事实是本文新闻事实的主体。获悉我国将首次组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与起飞训练的消息后,记者多方协调,随直升机飞降正在海上训练的辽宁舰,在高空中目睹了“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的场景。现场采访中,记者
获准进入辽宁舰舰岛塔台这一最佳位置采访,得以从这个最佳视角见证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的全过程,掌握了舰、机两方面的大量新闻事实。具体而言,包括观察所得的事实与记录所得的事实。除此之外,作者还搜集了一些与航母舰载机着舰有关的资料,掌握了“非现场”的事实。
着舰前的环境
壮美
雄美
激动
爱国之情
报国之志
自豪之感
成功着舰的过程
着舰后人们的表现
一着惊海天
板书设计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