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1.2 谁轻谁重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1.2 谁轻谁重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7-01 20:0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物体
2、《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谁轻谁重》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二课。学生将探索物体具有轻重这一重要性质。在第一课“发现物体的特征”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不同,可以用掂量的方式进行比较。但是,这种简单的比较方式不能较准确的比较出物体的轻重。尤其是重量差不多的物体。所以,这会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如何准确的判断物体的轻重?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为小组准备了操作容易的电子秤,供学生进行进行观察、称量、对比、描述完成对5中物体轻重的排序。因一年级学生不需要了解质量的概念,所以选用电子秤供学生测量物体,其实也只是让学生通过比较电子秤上显示的数字大小来进行比较,促使学生逐步建立对“物体有轻重”的认识。
教科书共3页,分为3个部分。
l.聚焦
本节课重点研究的物体特征是——轻重。通过问题:我们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呢?来引发学生进行探究。通过学生对比较物体轻重原有方法的描述到运用科学方法对物体轻重进行观察、对比、统计的实践过程。
2.探索
这部分内容是一个比较活动。学生需要用预测、掂量、称量的方法比较五种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一、预测。没有对错,也不作出判断,只是让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二、引导学生运用掂量的方法比较5个不同的物体轻重并做好记录。三、提示学生是否有更准确的比较轻重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称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从而对5个不同物体的轻重进行排序并做好记录。
3.研讨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针对三种排序结果进行比较并描述,从中发现预测、掂量、称量三种方法的优劣。前两种方法都是依靠人的感觉,所以是不够准确的。后一种称量的方法通过电子秤数值的大小对比,得出的结果不仅比较准确,而且适合测量更多的物体。
【学情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学生在学习了第一课发现物体的特征后学习物体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轻重。基于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课就是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观察、运用前知识的预测、双手的掂量、运用简单称量工具等层层深入对比后认识到不同物体的有轻重之分并且对其进行排序。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2.科学探究目标
用掂量、称量等的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3.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测量物体轻重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研究物体具有轻重的特征。
2.
教学难点:用称量的方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记录排序
【教学准备】
1.小组:乒乓球、铁圆柱体、塑料圆柱体、大小橡皮、电子秤一套,比较物体轻重记录白板一块、三套5个物体的贴图
3.教师:几种称量工具(天平、弹簧秤、人体电子称等)
【教学过程】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物体
2、《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2.科学探究目标
用掂量、称量等的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3.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测量物体轻重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研究物体具有轻重的特征。
2.
教学难点:用称量的方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记录排序
【教学准备】
1.小组:乒乓球、铁圆柱体、塑料圆柱体、大小橡皮、电子秤一套,比较物体轻重小组实验记录表。
3.教师:几种称量工具(天平、弹簧秤、人体电子称等)
【教学过程】
一、
聚焦:
复习导入
(1)请出一位学生与老师比轻重,再请两位身材相仿的学生比轻重排序。
(2)说明下课前公布轻重结果。
二、
探索活动: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5种物体的轻重
(1)出示5个物体让学生认识。
(2)问“这5个物体谁轻谁重?指导小组把预测的结果填入小组实验记录表。
(3)活动结束,对比黑板的两组排序进行分析。老师抽出排序不同的几个小组进行询问:“为什么这样排?你的依据是什么?”
(4)师生总结,预测结果不够准确,因为是用眼睛观察思考得出的结果。
2、掂量5件物体的轻重
(1)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是通过眼睛观察思考猜这5个物体谁轻谁重的,大家认为这种方法不准确,那如果用你们的双手试试比较它们的轻重会不会更准确一点呢?怎样做?
(2)发给每组5个物品,小组通过掂量把物体轻重的结果填入小组实验记录表。
(3)活动结束,对比黑板的两组的排序,老师抽出排序不同的几个小组进行询问:“为什么这样排?你的依据是什么?”
(4)提出问题“你掂量的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同吗?你认为你掂量的结果准确吗?为什么?
(5)师生总结,掂量结果也不够准确,因为每个人对物体轻重的感觉不同。
3、称量5个物体的轻重
(1)出示几种称量工具,如天平、弹簧秤等给学生认识(明确这些工具都能通过数值比较出物体的轻重,只是弹簧称和天平使用比较复杂,以后等他们知识丰富了,就会一一使用到。)
(2)出示电子秤给学生认识,播放一段电子秤的使用方法的视频。
(3)引导学生使用电子秤称量物体的同时对5个物体的轻重数据进行记录并填写小组实验记录表。
(4)活动结束,对比黑板两组排序,老师抽出排序不同的几个小组进行询问:“为什么这样排?你的依据是什么?”
三、研讨:对比三种记录方法,明确不同的物体轻重不同
(1)指导学生观察比较三次小组排序轻重的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你认为那方法比较5个物体轻重的结果更准确?
(2)为什么称量方法更准确?预测方法最不准确?(预测是猜的,不同的人感觉不一样,掂量也不准,因为掂量的次数多了,物体多了,就很容易乱。称量方法是通过记录数字比较大小的方法对比5个物体的轻重,这样做很清楚,再多的物体都能进行比较,所以会更准确。)
四、应用、拓展延伸
(1)出示体重电子秤,老师和其他两位同学进行体重秤梁,老师把称量的结果写在黑板上,
学生与前面预测进行对比,老师与自己的掂量进行对比,最后再一次明确称量比预测、掂量更能准确的比较物体的轻重。
五、总结
今天同学们表现都很棒,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物体都有轻重之分,不同的物体轻重不同,用称量的方法比预测、掂量方法能更准确的比较出不同物体的轻重。)
【板书设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