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5份打包)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5份打包)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2 21:42:12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崔颢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峰岭之上,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
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学习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主要
内容。
2、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准确流畅地背诵诗歌。
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东吴主孙权下令“城江夏山”,也就是下令在武昌江边倚着蛇山建一座城池。当时,孙权的主要对手曹操与东吴隔江而制。因此,长江天险的防守对东吴来说非常重要。为了随时掌握江上的情况,在修建武昌城的时候,还在沿江一处叫做黄鹄矶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望楼。这座望楼,就是黄鹤楼的雏形。
随着历史的演变,黄鹤楼逐渐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而成为人们饮酒消遣,欣赏风景的好去处。在一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黄鹤楼可以说是饱经沧桑,受尽磨难。它先后十余次毁于战乱,或意外失火。先后十余次被毁,又十余次被重建。黄鹤楼最后一次被毁是在公元1884年,最后一次重建是在1981年动工,1984年建成的。
黄鹤楼的历史沿革
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黄鹤楼的内部装置
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
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滕王阁
岳阳楼
崔颢与黄鹤楼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李白搁笔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美丽的传说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补充
崔颢的一生基本远离京城长安外放做官,他宦游天下,四处漂泊,这一漂泊就是二十年。这种生活使崔颢想念安定的生活,思念起家乡来。在这种背景下,他途径武昌而登临黄鹤楼,目睹了黄鹤楼的盛景,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千古一绝的七言律诗。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崔颢
(七言律诗)
你从这首诗歌的哪些词语中能读出来作者的情感?你认为这首诗是怎样的情感基调?

初读感悟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象。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理解】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理解】仙人乘着黄鹤一去不复返,而千百年来,只有白云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的离去而有所改变。
承首联而来,仙人乘鹤而去,再也没回来,但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荡,并没有因黄鹤的离去而有所改变。在诗人笔下,“白云”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与黄鹤楼相伴。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理解】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青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两句对仗工整,对偶,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写诗人登高所见,
由虚幻的传说转为眼前的所见景物,境界阔大,色彩鲜明。描绘了诗人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可“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自然引出末联:思乡。
【理解】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故乡?
烟波浩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哀愁!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吊古伤今,由景抒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被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抒发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层次结构: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仙人已去,空余此楼
一去不返,白云悠悠
碧树葱茏,芳草萋萋
烟波浩瀚,故乡何在
巧用典故
睹物生情
描写景物
情由景生




思乡




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
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
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意或诗意的波澜;
首尾呼应,前后相承相续,使文章或诗歌形成一个整体。
章法结构
品析鉴赏
作者是如何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歌前两联是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般,神妙莫测。
颔联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黄鹤踪影之时,损失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
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诗人在诗的末尾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在最后两句写到日暮时分,江上烟波浩渺,暮霭苍茫,视线阻隔,家乡不见,更增旅人思乡情怀,
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情怀。
3、品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在诗中表达的妙处。
春日天清气朗,晴空万里,汉水北面的碧树历历可见,鹦鹉洲的芳草,茂盛青翠。
“历历”写树木清楚分明;“萋萋”描绘芳草茂盛。
这两句诗写伫立黄鹤楼纵目远眺所见美景,与前两联写黄鹤楼昔盛今衰、岁月沧桑及尾联写诗人日暮思乡形成鲜明对比,乐景衬哀情,以倍增其哀,使诗人主观的愁思更强烈。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运用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4、本诗前三联描写诗人登上黄鹤楼所见,江上碧树芳草一片繁荣之景。为何在最后却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却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
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运用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小结
前四句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茫的感慨;后四句抒发日暮思归的愁思。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1.?
诗中诗人从传说入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的诗句:
2.?
诗中能够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的诗句:
3.?
诗中情景交融,道尽无限思乡之愁的诗句:
4.?
诗中表现诗人怀念家乡的惆怅之情的诗句:
5.?
诗中能够诗人触景生情而起思乡之愁的诗句:
6.?
诗中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似的诗句:
7.?
请写出古诗词名句中关于“乡情”的两句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思乡诗文知多少?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
》)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诗词中的黄鹤楼
▲孟浩然的《鹦鹅洲送王九之江左》,就是一首写站在黄鹤楼上遥望鹦鹅洲景色的诗,“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
”。
▲杜牧写黄鹤楼一诗的最后两句是:“黄鹤楼前春水阔,一杯还忆故人无?”这是诗人为送友人去夏口(今武昌)而作的。他提醒友人到了夏口登临黄鹤楼,面对满江春水畅饮时,别忘了他这位旧友。
▲唐开元九年(721年),状元王维在他的《送康太守》一诗中最早直接出现了黄鹤楼3字。“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诗词中的黄鹤楼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李白十几首诗里都涉及到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千古绝唱,感情真挚,自然流畅,景色绚丽,神姿昂然,风流天下,传之久远。
诗词中的黄鹤楼
此外,李白还有“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等诗句,都反映了诗人对黄鹤楼的眷恋之情。不过,他专写黄鹤楼的诗确实没有。这大约正是由于崔颢的诗写的太好的缘故吧。据说李白受崔颢这首诗的影响,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以同《黄鹤楼》一较胜负。
“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晴天外,二水中分白鸳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首诗在唐朝描写景物的诗里,的确可以互相媲美,也都堪称佳作。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贾岛《黄鹤楼》)
▲“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陆游《黄鹤楼》)
▲“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刘禹锡《出鄂州界怀表臣二首
》其一)
与黄鹤楼相关诗句举偶:(共24张PPT)
断桥残雪
曲院风荷
苏堤春晓
平湖秋月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学习目标
了解律诗的特点,背诵并默写诗歌。(重点)
反复诵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领悟诗中描绘的意境。(难点)
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
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
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
平易通俗,是唐代诗人创作最多的一个,有“诗魔”之称。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等。本诗选自《白居易集》,是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作者简介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文诵读


文章释义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
云脚低。
即贾公亭。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在西湖的里湖和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译文】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几处早莺
争暖树,谁家新燕
啄春泥。
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向阳的树。
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衔取。
【译文】从几个地方早早飞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在啄泥筑巢。
乱花


迷人眼,
浅草
才能

马蹄。
各种颜色的野花。
副词,将要,就要。
使人眼花缭乱。
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遮没,盖没。
【译文】纷繁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能够没过马蹄。
最爱湖东
行不足,绿杨


白沙堤。
以孤山为参照物。
百游不厌。
同“荫”,指树阴。
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译文】我最爱西湖东边的景色,总觉得观赏不够,尤其是碧绿的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钱塘湖”即西湖,“春”是作者观赏美景的着眼点。“行”是全诗的线索。
标题解读
钱塘湖春行
文章解析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孤山寺北
贾亭西
白沙堤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从哪些地方可以
看出来?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远景
仰视
俯视
远景
近景
早春景象
3.赏析颔联。
这两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热情地赞美了具有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从而体现了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争”“啄”两个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
个“啄”字,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这
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
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
春的活力与生机。
4.“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
不是“家家”?
只因是初春,所以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5.试品析颈联的妙处。
“乱”字贬词褒用,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浅”字写春草低矮柔嫩,“渐欲”“才能”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这句诗不仅描绘了景物之美,还包含了西湖游客众多之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且回扣标题中的“春行”。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写作特色
1.用词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准确、具有表现力
的词语进行描绘和渲染。如用“早莺”“暖树”“新
燕”“浅草”等特定的词语来突出早春的特征,用词
恰当准确;又如“几处”“谁家”等词的使用极有分
寸,表明诗人所写之景并非花草茂盛的晚春,而是春
意微露的早春风光。
2.语言平易自然,善于选取和描绘景物。
诗歌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途中展开景物描写,从孤山寺写到贾亭,又写到湖东白沙堤,诗人的足迹遍及大半个西湖。但在描绘中诗人却只选取了几种典型的景物,便将西湖春景写活了,可谓独具匠心。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所在:孤山寺北贾亭西
所见
水平云低
莺燕争春
花草渐盛
所感:最爱湖东行不足
春意盎然
赞美西湖
《钱塘湖春行》通过描写湖水、云、早莺、新燕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早春景象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文小结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拓展阅读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课后作业
谢谢观看(共24张PPT)
《野望》
王绩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学习目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gāo



huī

wēi
野望
王绩
古诗朗读
作家及作品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隋朝教育家王通(号文中子)之弟,初唐诗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描写隐居生活和饮酒情趣,有避世的思想。诗风淳朴自然,无齐梁藻饰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后人辑有《东皋子集》。
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藉,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势。
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
写作背景
野望:选自《王绩诗注》。
题目解读
野望
在原野里往远处看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薄,靠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译文:傍晚时分我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疏通诗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落晖:落日余晖。
译文: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出浓浓的秋意。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译文: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猎人骑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举目相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作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薇,是一种植物。
在这里比喻隐居不仕。
赏析鉴赏
首联写诗人在傍晚时分独自徘徊的场景,揭示了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景做铺垫。
“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点题,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徙倚”即徘徊,写出了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他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赏析鉴赏
融情于景。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出浓浓的秋意。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描写了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赏析鉴赏
动态画面。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鲜活了起来。
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起构成
一幅山间晚秋图,
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颈联。
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跃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间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赏析鉴赏
尾联直抒胸臆,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暗含一种避世归隐的心态。
“无相识”表现了诗人的孤苦无依;
“采薇”借用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表明诗人希望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为友,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
作者借“采薇”的典故,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抒发了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联系作者生平,说明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1)诗歌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2)首联“徙倚”
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的心绪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
尾联抒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中,只好在先贤那里寻找慰藉,可见诗人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


举目四望
孤寂无依
树林金色
山峦余晖
牧人驱犊
猎马带禽
苦闷怅惘
知己难觅
远景与近景,
静态与动态
苦闷彷徨
课堂总结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理解性默写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2.
《野望》中直接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
是: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5.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6.《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理解性默写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
诗中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现山景萧瑟、寂寞的诗句:
3.?
诗中交代牧人、猎者遂愿而归,收获颇丰的诗句:
4.?
诗中透露出诗人闲情野趣中隐含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之情的句子:
5.?
诗中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的诗句:
6.?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诗写道:“相顾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本诗中与其意思相似的诗句: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有位叫五斗先生的人,因为喜欢喝酒而游历于人世间,有用酒来请他的人,不论身份高低贵贱他都前往,而且必定喝醉,喝醉了,就不挑选地方倒地便睡,酒醒后又起来继续喝酒。他经常一喝就是五斗,于是就用“五斗”作为自己的别号。五斗先生没有忧愁,很少说话,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他忽而离开,忽而回来,行为动静自然,符合天地法则,所以万事万物都不能缠绕住他的心。他曾经说:“天下事物大概能够看得清楚。人生如何能够保养,嵇康便撰写了《养生论》;道路为什么会穷尽,阮籍于是悲恸哭泣。所以,故作糊涂,是圣人的行事态度。”于是,他一直实践自己的心意,最后不知去向。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共20张PPT)
李白
地点——荆门
事件——送别。
读诗先看题,从诗题上可以看出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清溪,出三峡,下渝州,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他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出蜀东下,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补充注释: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飘起,云霞翻飞
荆门外:指荆门以东,过此即入楚国境内。
来从:作“来到”或“来向”解。
江:长江。
天镜:指水中所见一轮明月之影。
?
仍:还是
我乘船远渡荆门山之外,来到楚国这个地方游历。
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原野。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阔无际的原野。
明月映入江面,如同飞下的明镜,天上的云彩,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还是喜爱我故乡的江水,(它)情意深深,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随/平野尽
绘诗
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原野。
江入/大荒流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
明月映入江面,如同飞下的明镜。
云生/结海楼
天上的云彩,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了此行的目的(从哪里来,去往哪里),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作用。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他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
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诗的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加以描绘。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字用得很好,请说说这个字的妙处。
这也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和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轮明月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皎洁澄澈。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与清澈,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加以描绘。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夕阳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远景,奇妙多姿。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作者在5岁那年便随父亲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称四川为“故乡”。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作者称它为“故乡水”。
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其中饱含着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全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秀丽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惜别、的思乡之情。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远景
俯视
仰视
渡荆门送别
近景
叙事
抒情
绘景
拟人
对偶
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山水
月云
由景及情留恋故乡
1、最大气苍凉的景色描写: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最自信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最狂傲不羁的句子: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4、最无奈的诗句:
大道入青天,我独不得出。
 5、最脍炙人口的忧愁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6、最细腻的景物描写: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7、化为经典成语的诗句: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8、最惊心动魄的景物描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最催人泪下诗句: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10、中国人最熟悉最经典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在唐诗中10大最经典诗句:(共28张PPT)
使至塞上
王维
1、了解诗人的文学常识及时代背景。
2、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把握并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理解诗中个别词、句的特殊含义和意境。
4、领会诗词的美。
王维(701-761),字_________,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_____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____________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精通佛学,人称__________。曾学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


唐朝
山水田园诗
“诗
佛”
边塞诗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
(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朗读诗歌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塞sài上
单dān车
居延yán
征蓬péng
候骑jì
都dū护
燕yān然
补充字词解释
1.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2.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3.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4.燕然:燕然山,这里代指前线。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走到萧关碰到了骑马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呢!
(我作为使者)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经过辽远的边塞地区。
山高路远,感觉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飘出了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在那浩瀚无边的沙漠中,一缕白烟直冲云霄,在那无尽的黄河上落日浑圆。
整体感知
全诗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组成了一幅塞外风光图)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开头交代了出使边塞的目的和经过、到达的地点。轻车前往,出使随从不多,一个“单”字暗含孤寂之意。同时,为下文具体写景做铺垫。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抒发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而漂泊天涯的孤寂之情!
蓬,草名,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又称“飞蓬”、“孤蓬”。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李白《送友人》)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望月有感》)




直,





品一品
1、诗中有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构图美
线条美
色彩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
长河奔流
——苍茫辽阔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层次丰富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
——鲜明浑厚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说一说
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炼字
答题技巧:
1、解释该词在句中的含义;
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给“孤烟”加个“直”字,没有一丝风,也没有风声,于是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并不是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落日”挂在地平线上,才更显“圆”。圆圆的“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背后,这是多么静寂的世界!
——叶圣陶
2.炼字精妙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该句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里壮观”之名句。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直”有挺拔、笔直之意,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
“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苍茫之感。
“孤烟”表示在天边的荒漠里,只有一柱烽烟直上云天,写出了烽烟的笔直挺拔,直上云霄,景象奇特壮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描绘出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这两句形象地状写了大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3.诗的留白
诗贵含蓄,请注意诗中的省略,让我们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为我们留下的审美空白!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到达边塞后得知将领还在前线督战,这样结束全诗是否显得突兀?
结尾二句写将官还在燕然前线,可见战事之急,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是诗歌却在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3.诗的留白
此诗表达的情感有哪些?
①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之情;

表现了诗人对祖国边塞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孤寂郁之情。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1.《使至塞上》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


2.《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


3.《使至塞上》诗中的颈联,作者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漠奇特壮丽的景象融合在一起,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的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
2、《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
3、《使至塞上》一诗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的句子是: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这是壮年的王维,生活在盛唐的他,虽然抑郁不得志,但是并未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对政治的希望,所以才能为我们呈现如此绮丽壮美的画面。然而,被称为“诗佛”的他,诗中更多的是这些充满“空”“静”“虚无”的人生妙悟。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