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回忆我的母亲
第7课
人教版
八年级上
第二单元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D
C
课内知识优化练
4
C
5
6
7
8
9
B
B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课外阅读拓展练
13
14
15
12
10
11
16
17
18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语文素养专项练
19
20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佃农(diàn)
仪陇(yí)
溺死(nì)
私塾(shú)
B.
勉强(qiáng)
调料(tiáo)
和蔼(ǎi)
旱灾(zāi)
C.
和睦(mù)
衙门(yá)
横蛮(mán)
瞒着(mán)
D.
不辍(chuò)
妯娌(zhóu)
周济(jì)
豌豆(wān)
【点拨】
B项,“强”应读“qiǎng”。
?
?
?
?
?
?
?
?
?
?
?
?
?
?
?
?
B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祖藉 劳碌 红薯饭 无可耐何
B.
害病 分派 庚子年 任劳任怨
C.
慰勉 继续 吃大户 勤劳简朴
D.
聊叙 隔绝 标本式 结衣缩食
【点拨】
A项,“藉”应为“籍”,“耐”应为“奈”;C项,“简”应为“俭”;D项,“结”应为“节”。
B
3.
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和蔼”“仁慈”“悲惨”“慰勉”都是形容词。
B.“宽厚仁慈”“勤劳俭朴”“衙门差役”这几个短语的结构类型是相同的。
C.“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一句的主干是“这是事情”。
D.“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一句是转折复句。
C
【点拨】
A项“慰勉”是动词;B项“衙门差役”是偏正短语,其余两个是并列短语;D项是因果关系复句。
4.【2020?福建改编】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他无法理解劳动内涵、珍视劳动价值的根本原因是他没有经历过劳动造成的。
B.
能否在公众场所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是防止流感传播的重要前提。
C.
参加庆功会的老科学家们欢聚一堂,兴致勃勃地畅谈祖国航天事业的未来。
D.
通过搭建自然资源运营管理平台,使我市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C
【点拨】
A.句式杂糅,去掉“的根本原因”或者“造成的”;B.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去掉“能否”;D.成分残缺,去掉“通过”或者“使”。
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爱我母亲”一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
从文章所记叙的事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俭朴、能干、宽厚仁慈、坚强、有远见的人。
C.“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出母亲的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对母亲的敬佩之情。
D.
本文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将所记的典型事例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
【点拨】
本文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
6.
课文选取了哪些事例来写母亲?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①母亲“整日劳碌”,她要忙着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等,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②“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表现了母亲的和蔼宽厚。
③“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表现了母亲的仁慈善良。④在家庭遭遇不幸时,母亲没有灰心,表现了母亲的坚强不屈。⑤对“我”从事革命事业表示理解,给予慰勉,表现了母亲的开明。
7.
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贯穿全文,请分别概括出来。
明线:母亲勤劳的一生。暗线:“我”的成长经历。
8.
文章结尾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对母亲的感谢的?请从文中摘取重点语句回答。
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另一方面是感谢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9.
作者写报答母亲的方法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使对母亲的热爱、怀念与感激上升为对党、对人民、对民族的热爱,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10.
文章第三自然段中“火车在夜色中呼啸。望着车窗外的阑珊灯火,我一路忐忑”,作者的“忐忑”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用文章中的原句回答。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24页第10-14题。
H 火车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早就黑了,那么晚让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深】?
★11.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G 夜色中,“我”在火车上,寻找站在道口等“我”的母亲,有束电筒光让“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母亲,表达了“我”的思乡思亲之情【条】。
12.
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H 母亲总嫌时间过得慢,一个“常”字和两个“总”字,再加上否定句式,体现了哀怨的语气,表现出母亲丧偶后生活的无聊以及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深】。
13.
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作用?
X 还没有一米六高的母亲,在夜色中站在只有三四米宽的路口等“我”,尽管“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母亲依然站在故乡的路口为“我”点亮一束光【内容】,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牵挂和深深的爱【主】,也表达了“我”对母亲和家乡的思念【主】。
14.
本文在选入《散文选刊》(2020年第2期)时,题目为《黑夜的火车》,《那一束光》和《黑夜的火车》这两个题目,你喜欢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H 示例:我喜欢《那一束光》,“那一束光”的意蕴丰富,一是指手电筒的光,表明“我”在黑夜中看到了母亲的身影【浅】;二是说母亲就是那一道光,照亮“我”前进的路【深】;
三是指母亲让“我”在黑夜中能够找寻到故乡,不让“我”迷失人生的方向【深】;四是那道光抚慰了“我”那颗思念母亲的心灵【深】。“那一束光”含蓄地表达了主旨:表现了“我”对母亲以及对家乡的思念【里】,而《黑夜的火车》这个题目没有如此丰富的含义。
15.
本文以“火炉”为线索,但第②段和第③段都没有提及“火炉”,这两段是否能删去?为什么?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25页第15-18题。
X 不能删去。第②段和第③段通过写“我”怕冷和北京冬天的寒冷引出本文的线索“火炉”【内容】,为下文具体写火炉做铺垫【结构】。
▲16.
第④段“这个技艺由老爸掌握”中,“这个技艺”具体指什么?作者强调这一点的用意是什么?
H/X “这个技艺”指的是伺候火炉的技艺【深】。
用意:作者强调这一点,表现了老爸对家庭的付出与担当【主】,也表达了作者对老爸的依赖和热爱【客】。
★17.
根据第⑤段概括作者对炉火怀有很大兴趣的原因。
G ①炉火能供暖,暖得非常柔和【条】;②炉火能热食物、煮火锅,能让家人享用美食【条】。
18.
请你发挥想象,描绘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所展现的画面。
T 我拿出新酿好的酒,淡绿色的酒渣还没滤去,小火炉里的煤炭块儿已烧得通红了。天色将晚,雪意渐浓,朋友啊,你能不能到寒舍与我共饮一杯暖酒【虚】?
19.
(语文素养?语言运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至爱亲情,血浓于水。学习完本课后,你的班级打算在9月15日下午三点开展一次“感恩的心”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主题班会的开场白。
【点拨】要有称呼,说出举办活动的意义,语句要通顺。
亲爱的同学们,母爱是一缕灿烂的阳光,温暖我们的心灵;母爱是一片宽广的大海,包容我们的错误。我们应该感谢母亲,是她陪伴我们成长。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爱我们的母亲吧!
(2)班委打算派你打电话邀请学校的李校长到班上给同学们做一个主题班会的报告,你会怎样说?
李校长,您好,我是××班的××,我们班准备在9月15日下午3点举行“感恩的心”主题班会活动,想请您到班上给同学们做一个主题班会的报告,可以吗?
【点拨】要有称呼,向对方讲清楚是做关于“感恩的心”的主题的报告,语言通顺,用请求的口吻。
20.
请你也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写你熟悉的一个人,或者亲身经历的一件事,200字左右。
【思路点拨】
夹叙夹议的特点是叙事和议论穿插进行,写法上灵活多变,作者可以自由地表情达意。写作时要注意叙事的连贯性,插入议论要自然。
例文:
那年夏天,我们村里发大水了。洪水翻滚着、怒吼着,冲向广阔的田野。在肆虐的洪水中,一位女子紧抱着一棵摇晃欲倒的树。她快要被洪水冲走了,就在这时,一个小伙子游了过去。他是那么富有朝气,让人不禁联想到正午的太阳。他急匆匆地帮女子穿上救生衣,女子得救了,而他却来不及多说一句话,就被洪水冲走了……
面对生与死的抉择,面对自己生命与他人生命的取舍,他从容地做出了无私的选择。从此,他的面容,他的生命永远融入了滚滚的洪水中,也融入了人们的心中。(共32张PPT)
藤野先生
第6课
人教版
八年级上
第二单元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D
D
课内知识优化练
4
D
5
6
7
8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课外阅读拓展练
13
14
15
12
9
10
11
16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语文素养专项练
18
17
19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驿(yì)站
发髻(jì)
诘(jié)责
解剖(pāo)
B.
匿(nì)名
订(dìng)正
畸(qí)形
瞥(piē)见
C.
挟(xié)着
不逊(xùn)
扒(bā)手
喝(hè)采
D.
邮差(chāi)
系(jì)鞋带
绯(fēi)红
和蔼(ǎi)
【点拨】
A项“剖”读“pōu”,B项“畸”读“jī”,C项“扒”读“pá”。
?
D
?
?
?
?
?
?
?
?
?
?
?
?
?
?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C.
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D.
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D
?
?
?
?
?
?
?
?
?
?
?
?
【点拨】
ABC三项中的加点词语都是褒词贬用,表示讽刺,感彩都发生了变化。
3.
对下列句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外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B.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语言描写,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D
C.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我”那时的任性,说明“我”对藤野先生的帮助还没有完全理解)
D.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心理描写,表现出藤野先生复杂而矛盾的心情)
【点拨】这句话是神态描写。
4.
【2020?陕西】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文化认同是个人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一文化或民族群体的感觉,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②从本质上说,文化认同是对某一文化的信仰、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认同。③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是国家向心力的动力和源泉,是维系整个民族、国家群体的精神支柱。④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⑤如果没有文化认同,就无法形成民族认同、国家认同,________无法形成文化自信。
(1)请提取第②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在第④句中的横线上。(填字母)
文化认同
B.
国家认同
(3)第⑤句需补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将关联词语写在第⑤句中的横线上。
文化认同是认同。(或:认同是认同。)
A
B
更
【点拨】
(1)第②句中“从本质上说”是前置状语,“对某一文化的信仰、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实践等方面”是定语,去掉这些之后,句子的主干就是“文化认同是认同”,这里的“文化认同”是一个概念,可保留定语“文化”,也可进一步压缩,去掉“文化”这一定语,主干就是“认同是认同”。
(2)根据第③句“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第⑤句“如果没有文化认同,就无法形成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可知,第④句横线处应先填“文化认同”再填“国家认同”。(3)分析材料可知,“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只有形成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才能进一步形成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所以结合语境分析,横线上应填的词为表示递进关系的“更”。
5.
本文主要记叙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请用简洁的语言给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并思考每件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①添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对“我”的关心与帮助。②纠正解剖图,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对工作一丝不苟的品质。③关心解剖实习,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责任感,对“我”的热情诚恳。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表现了藤野先生求真务实、治学严谨的可贵品质。
6.
“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请根据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我”对藤野先生充满感激和怀念之情。具体体现在: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藤野先生的照片;③因没有给藤野先生寄信和照片而愧疚;④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转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7.
这篇文章的题目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清国留学生”,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自己的优待,写日本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是否离题?谈谈你的认识。
不离题。“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自己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衬托;写日本青年寻衅,是为写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看电影”事件是交代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这些事情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8.
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分析。
①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嘲讽和厌恶,是他爱国主义情感的表现。②记得去往仙台途中一处驿站的名字叫“日暮里”,是因为他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③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
④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的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表现。⑤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没有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的高尚品质。⑥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转化为实际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也是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体现。
▲9.
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贯穿全文的?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20页第9-12题。
【点拨】本题属于概括分析题,在明确本文人物、事件及作者的情感的同时,可理出明、暗两条线索。
G 以“我”与龚老师的交往为明线【明】,以“我”对龚老师的感激与怀念为暗线【暗】。
10.
龚老师热爱学生的高贵品质从哪些事情中能看出来?
G ①把“我”的作文抄在大白纸上,贴在教室门口和校园里;②临别时在送“我”的两本书上题名留念;③回信鼓励“我”;④为“我”取得的成绩而高兴;⑤把“我”送他的书的扉页上的“您永远的学生”几个字贴盖住。【条】
11.
文章末尾“让我的学生在文学中寻回失落的美丽”中“失落的美丽”是指什么?
H “我”的作家梦【深】。
★12.
作者把自己的老师称为“我的‘藤野先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本题属于概括分析题,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记叙作者与龚老师的交往,表达了作者对龚老师的感激、怀念之情。
G 表达了作者对龚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条】。
13.
本文回忆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21页第13-16题。
G 王老师没收小说,并和我们探讨小说的情节和结局;公开课讨论我们的日记;鼓励“我”在写作中找到自己。【条】
▲14.
本文有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G 明线:“我”对王老师的回忆【明】;暗线:“我”对王老师的喜爱和感激之情【暗】。
15.
最后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X 总结全文,点明并深化中心【结构】;表达了作者对王老师的思念、感激和敬佩【主】。
★16.
在作者的心目中,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G 王老师是一个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讲究教育方法、心地善良的好老师【条】。本文表达了“我”对王老师,以及像王老师这样的好老师的深深的感激之情【条】。
17.
【语文素养?语言建构】读完经典文学作品,总有一些场景、一些情节、一些人物的言行留在我们的心里,挥之不去。请你选择《朝花夕拾》中的一篇作品,就你最难忘的内容,仿照示例,写一句话,并写出相应的题目。
示例:一条船舶,满载纯真快乐。(《社戏》)
示例一:一张照片,寄托怀念感激。(《藤野先生》)
示例二:一座荒园,尽显童真童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8.
【语文素养?语言运用】学习了《藤野先生》一文,有位同学拟写了一副对联,请你帮他补一个四字横批。
上联:谆谆教诲点点滴滴尽显师德
下联:句句激励朝朝暮暮皆为树人
横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师恩难忘(或:师爱如山)
19.
请仔细观察你熟悉的一个人,运用白描手法对其进行描写,不超过100字。
【思路点拨】
运用白描手法,要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等方面的突出之处,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展现人物的特征。
例文:
我的爷爷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满头银色的短发一根根倔强地直立着。他走起路来腰板儿挺得很直,步伐很是稳健。他那黝黑的脸庞上布满了皱纹,他常常眯着眼睛,对着我们笑。他的眼睛炯炯有神,一点儿也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浑浊。(共15张PPT)
美丽的颜色
第9课
人教版
八年级上
第二单元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1)燥 (2)zhòu cù 窒 (3)嘘 (4)chì
课内知识优化练
4
C
D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课外阅读拓展练
5
6
7
8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zào( )热得像温室。
(2)每逢骤(
)雨猝( )至,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因烟zhì( )息。
燥
?
zhòu
cù
窒
?
(3)这种极特殊的治疗结核症的方法,玛丽多半没有对佛提埃大夫吹xū( )过!
(4)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 )热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
嘘
?
chì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
B.
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C.
居里夫人是一个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即使“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她也没有放弃。
D.“美丽的颜色”指居里夫人热爱科学、不懈追求、不与世无争的态度和精神。
D
?
?
?
?
?
?
?
?
?
?
?
?
?
?
?
?
【点拨】
与世无争:不跟社会上的人发生争执。形容超然达观的处世态度。但句中有否定词“不”,所以用在此处不合适。
3.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宣告:该省9个贫困县市脱贫摘帽;怒族、傈僳族也实现了整族脱贫。
B.
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做的是壮工的工作。
C.
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吗?”
D.“中庸”中所谓“君子和而不流”就是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有丝毫含糊。
C
【点拨】
A项中分号应改为逗号,B项中书名号应改为双引号,D项中“中庸”应加书名号。
4.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丁香花香得浓烈,桂花香得甜润,兰花香得清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花朵中有一种油细胞,里面藏着芳香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香味也不同。芳香油挥发的香味会吸引昆虫前来传授花粉。
示例:不同的花会产生不同的芳香油
颜色艳丽、花瓣大的花一般香味不浓,因为它们主要靠颜色来吸引昆虫;反之,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它们主要靠花香来吸引昆虫。
颜色淡雅、
花瓣小的花一般香味浓郁
▲5.
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29页第5-8题。
【点拨】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想一想标题都有哪些作用,然后结合标题和短文内容进行分析。
X 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文章中心,交代了文章描写的主要人物【内容】。
6.
文章是通过哪几件事来描写“坦院士”的家国情怀的?请概括。
G 回国立志给祖国万里海防装上“千里眼”;带领团队连续奋战研究新体制雷达;忍着病痛坚持工作;耄耋之年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条】
★7.
分析文中画线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首先找到细节描写的词句,然后根据内容分析这些细节描写写了什么,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品质。
X “脸色苍白”说明刘永坦的病情严重,“不顾他反对”写出了刘永坦带病坚持工作的可贵品质【内容】,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刘永坦对工作的热爱和坚持【主】。
8.
谈谈你对“向海而兴,背海而衰”这句话的理解。
H 没有强大海防,就没有牢固的国家安全。要有强大的海防做后盾,只有这样国家安全才能得到保障,国家才会强盛。【深】(共20张PPT)
列夫?托尔斯泰
第8课
人教版
八年级上
第二单元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D
(1)
páng
zī
黝
(2)
茂蜜
茂密
(3)
B
(4)
外貌描写
课内知识优化练
4
B
5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课外阅读拓展练
6
7
8
9
答
案
呈
现
习题链接
语文素养专项练
10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yǒu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蜜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脸庞(
)
胡髭( )
yǒu( )黑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páng
?
?
zī
黝
茂蜜
茂密
(3)“颇有”的“颇”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以下解释,在本段中的意思是( )
A.
偏;不正。 B.很;相当地。
(4)本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______。
B
外貌描写
2.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班上,他是名副其实的“学霸”,不仅中文底子厚,而且外语还特别好,这在中文系可以说是鹤立鸡群了。
B.
工地上千万盏电灯光芒四射,连天上的星星也黯然失色。
C.
广袤无垠的草原上,总会看到牧民们放羊的身影。
D.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编剧为了所谓的收视率、票房而粗制滥造,甚至不惜歪曲历史、嘲弄崇高……
D
?
?
?
?
?
?
?
?
?
?
?
?
?
?
?
?
【点拨】
“粗制滥造”指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这里应改为“胡编乱造”。
3.
下面这段话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学习了《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后,很多同学反映文章内容不好把握,②原因是同学们对托尔斯泰缺乏了解造成的。③同学们应该多读一读《名人传》,④吸取对托尔斯泰的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把握文章内容。
(1)______句有语病,修改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句有语病,修改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删去“造成的”
④
把“吸取”改为“加深”
4.
结合语境,补写句子。
老师的眼神,是严厉的眼神,每当我骄傲自满时,那双眼神会让我变得谦虚;老师的眼神,是爱抚的眼神,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那双眼神会给我巨大的鼓励;老师的眼神,是____________,每当_______________,那眼神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答题时,根据描写对象的特征,挖掘人物的精神品质,仿照前文补写即可。
激励的眼神
我不思进取时
会引领我继续努力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B.
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乡野村夫的脸孔。
C.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D.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B
【点拨】
A、C、D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6.
从哪些事例可以看出史依弘是爱“折腾”的京剧探险者?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27页第6-9题。
G 将居家录制的京剧片段上传至抖音;参加直播在网上跟观众“见面”;参加了“一江连心
艺起前行”上海京剧院线上演唱会;
将《巴黎圣母院》搬上京剧舞台;报名参加电视综艺节目《舞林大会》来学习各种舞蹈;将斗牛舞等舞蹈语汇融入京剧程式化的表演。【条】
7.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点拨】首先结合重点字词分析句子的意思,然后分析表达效果。
Y 一个“挤”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看戏的人数之多【客】,体现了史依弘对京剧模式的创新深受戏迷喜爱【意】。
★8.
从文中可以看出史依弘是一个怎样的人?
【点拨】通读全文,找出描写史依弘言行的句子,然后分析概括人物的特点。
G 热爱京剧、热爱学习、执着、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和探索。【条】
▲9.
打开电脑,进入网络直播间,在舞台上唱、念、做、打全都应对自如的史依弘,一时不知该说什么。请你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描写史依弘的心理活动。
(不少于20个字)
T 天啊,怎么有这么多人,我该如何和他们打招呼呢?第一次以这种形式和观众见面,真是又紧张又激动啊。【正】
【点拨】
结合原文可知,史依弘是第一次这样做,内心紧张和激动是必然的,结合人物的这种心情来描写即可。
10.
(综合性学习?语言建构素养)班级掀起了纪念托尔斯泰的热潮,同学们积极筹备,请你设计几个具体的活动项目。
示例:①拟定宣传标语;②搜集托尔斯泰的照片;③播放纪录片《托尔斯泰的烦恼》;④制作介绍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文学创作及思想探索的手抄报;⑤撰写关于托尔斯泰的研究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