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三大重要作用之一,它与光合作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本节内容包括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应用两部分。对植物呼吸作用知识框架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对“观察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现象的分析而获得。初一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关键时期,现实生活中,学生对呼吸作用的一些现象已有不少感性认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教学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2、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猜想、观察、推理、分析、综合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4、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认同科学研究的求实、严谨,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5、通过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6、积极参与调查,初步形成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主要内容有:危险的地窖;兴趣小组准备“种子呼吸消耗氧”的实录;验证种子呼吸消耗有机物的录像;根、茎、花、果实进行呼吸的动画;细胞分裂、生长,有机物运输的动画。农民松土、排涝、晾晒粮食、低温贮存水果和蔬菜的录像。
学生:调查呼吸作用原理在当地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情境导入
播放危险的地窖的视频。请同学说
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认识到植物呼吸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是使人头晕的原因,并板书出呼吸作用的公式。
教师继续启发,如果在居室里放置过多的花卉是否有益于人体的
健康呢?这与植物的呼吸作用息息相关,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题。
二、 实验探究
1、实验一:种子呼吸消耗氧
(1)放映多媒体课件,介绍该实验准备情况。这样不仅提高可信度,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强调指出:甲瓶装有煮熟的黄豆种子,乙瓶装有等量的萌发的黄豆种子,并分别用醒目的红、蓝标签注明。
(2)请2位同学上台将蜡烛点燃,教师提问:为什么蜡烛会燃烧呢?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空气中的氧有助燃的作用。从而轻松地突破分析此实验的难点。
(3)请同学将燃烧的蜡烛分别放入甲、乙两瓶内。教师提醒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观察,并能准确地说出实验现象:放入甲瓶中的蜡烛能继续燃烧,而放入乙瓶中的蜡烛立刻熄灭。
(4)教师引导:乙瓶中的蜡烛立刻熄灭,可见乙瓶中缺少氧气。得出结论:种子呼吸消耗氧。
2、实验二:种子呼吸产生二氧化碳
为了更好地设计本实验,突破学生由于化学知识匮乏而难以理解的特点。教师增加了一个小实验,以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1)完成小魔术:请同学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观察现象并叙述。教师在课件中打出: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特性。从而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以此作为知识铺垫。
(2)种子呼吸能否产生二氧化碳呢?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①学生的设计除教材的设计方法外主要有:
A、将澄清的石灰水直接注入萌发的种子中,观察其变化。
B、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广口瓶中,然后用纱布包住萌发的种子,悬挂于广口瓶内,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C、将萌发的种子装入塑料袋,密封。过一段时间,将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教师要注意引导:确定上述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以及设计实验方案时,一定要设立对照实验。即:对煮熟的种子也要完成同样的实验操作,以增加实验的说服力。
②小组同学合作,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依照课本上的操作或D方法完成该实验,体验动手、动脑的快乐。
③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合作能力。同时总结出:种子呼吸能产生二氧化碳。
3、实验三:种子呼吸释放热量
(1)请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介绍该实验开始时的温度计示数。
(2)请同学用正确的方法读出现在的温度计示数。引导学生思考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总结出种子呼吸释放出热量。教师同时指出,热量是能量的一种。除此以外,种子呼吸还能产生水。
4、多媒体展示小实验:验证种子呼吸消耗有机物。
(1)称取等量的两份同种植物的种子,在黑暗条件下,一份提
供适宜种子萌发的条件,另一份保持干燥不萌发。
(2)一段时间后,将两份种子(其中一份已经萌发成幼苗)干
燥,分别称其重量。哪一份的重量轻了呢?
(3)得出结论:呼吸消耗了种子中的有机物。
在进行以上实验分析时,每得到一个结论,教师都要进行板书。此时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公式。
请同学根据课本和公式,描述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5、由特殊到一般:植物体的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猜一猜:实验前一天,请同学将等量的新鲜和煮熟的青菜叶分别装入两只相同的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将软管夹紧。课上将两塑料袋中的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请同学根据实验现象,猜测哪一袋中装的是新鲜菜叶。教师最后打开袋子,揭开谜底。同时指出,叶也能呼吸产生二氧化碳。
植物的其它器官也能进行呼吸作用吗?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老师制作的根、茎、花、果实进行呼吸作用的动画。
学生得出: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能进行呼吸作用。教师引导:组成这些器官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什么?煮熟的种子、菜叶为什么不能进行呼吸作用?总结出:呼吸作用在所有的活细胞中进行。教师同时强调:呼吸作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有光、无光都能进行)。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而全面。
6、呼吸作用释放出的能量有什么意义呢?展示多媒体课件。强调植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除一部分转变成热能散失以外,其余部分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有机物的合成与运输、细胞的分裂与生长等。
三、联系实际、迁移深化
研究呼吸作用,就是为了利用它、调控它。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经历一个再认识的深化过程,由知识过渡到能力。
1、 回顾
有人在居室中放置过多的花卉,好不好?
2、身边的科学
播放农民松土、排涝、晾晒粮食、低温贮存水果和蔬菜的录像。请同学说出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3、听故事,长知识
冬天,农民伯伯常常将收获的大白菜贮存在地窖中。在一个偏远
的小山村,有人一打开地窖就进去取白菜,走到半路,蜡烛突然灭了。于是,高喊“有鬼”,吓得迅速跑出了地窖。真的有鬼吗?这鬼是谁?你准备怎么办?
4、大显身手
通过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请同学上台,利用多媒体
完成下表,使学生清晰地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
区别
联系
场所
原料
条件
产物
能量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5、大家谈
请同学将课前调查的呼吸作用原理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例子,介绍给大家。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
这是思维活动最活跃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
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与他人的观察、思考方式。通过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互相交流、补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本节的知识体系进行概括。
教学反思
1、配制好石灰水溶液,是做好“种子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的关键之一。
首先:石灰水的浓度要适中。浓度过低,实验效果不明显;浓度过高,在空气中暴露很短的时间,就会在石灰水的表面形成一层膜,影响观察效果。
其次:配制好的石灰水溶液要密封保存。最好现用现配。
2、准备“种子呼吸消耗氧”实验时,放入保温杯中的两种黄豆的量要相同,且要适量,是成功做好此实验的关键。量过少,实验需要的时间较长;量过多,黄豆与杯口没有足够的空间,蜡烛燃烧的时间差别不明显。
3、小组讨论,一定要确保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以达到有效的合作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