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七上生物 2.2.3动物的运动 教案(Word 表格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济南版七上生物 2.2.3动物的运动 教案(Word 表格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7-05 11:4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动物的运动》位于济南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三节,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一个重要概念:动物的运动是在神经的调节下,由骨、关节、肌肉共同完成的。所以,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认识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原理。
教材建议使用的 “鸡翅材料”存在有以下不足:①不能展示肌肉收缩与神经之间的关系;②不能展示肌肉自动收缩的过程,而是人为手拉动肌肉牵动骨动;③不能真实展示肌肉只能收缩拉动骨不能推动骨复位的特点,学生认为鸡翅材料的肌肉是没有生理活性的,不能完全展示它的性质。这样,学生就不能对运动获取较为全面的感性认识,影响其对运动概念的理解。经多次尝试,我发现有“生理活性的保留坐骨神经的牛蛙后肢标本”能克服原材料的不足。
教材中的实验顺序为:先依次观察“骨”→ “关节”→“骨骼肌”→最后了解“三者如何配合完成运动”,学生的认知为:由里→外,由部分→整体。这不符合由表及里的观察顺序,也不符合初中学生从“现象→本质”的认知规律 ,所以将顺序调整为:先探究“三者如何配合完成运动”→再依次了解三者的结构特点,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利用挖掘的新材料,设计了基于课本但高于课本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从体验运动开始,利用新材料(有生理活性的保留坐骨神经的牛蛙后肢)从感性认识入手,依次探索出运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基础,再应用制作模型,呈现出:现象→本质→实践应用的认知过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括运动系统的组成(结构基础);
2.描述骨、关节、肌肉之间的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运动原理)。
过程与方法:
1.在设计探究动物运动的过程中,学生提升实验设计与创新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认同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2.学生主动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概括运动系统的组成(结构基础);
2.描述骨、关节、肌肉之间的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运动原理)
难点:
1.描述骨、关节、肌肉之间的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运动原理)
四、教学媒体
牛蛙后肢、完整鸡翅骨骼、模型或图片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视频1:播放校运动会中,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精彩片段(本班运动员)
过度:绝大多数动物都可自由运动,动物的运动是如何产生的呢?
以脊椎动物为例,了解动物运动产生的过程。 欣赏运动健儿驰骋在跑道上的身姿。
感受人类有很强的运动能力。
引课的例子即与学生近期的生活相关引起学生的注意,又很切入本节主题。
新课内容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问题:课前完成“起来坐下”这一运动时,哪些结构直接参与了这一过程呢?
总结概括①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骨骼肌
②运动的本质:骨位置的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
参考答案:骨、关节、骨骼肌 让学生从体验运动开始探索运动相关内容
新课内容 骨、关节、肌肉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三、骨骼肌、关节的形态结构
提出疑问:这三者(骨、关节、骨骼肌)如何配合完成运动的呢?
实验一:探究骨、关节、肌肉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实验材料:只保留部分肌肉(2组肌肉:腓肠肌和胫骨前肌)的牛蛙后肢
方法:一手固定骨,一手依次拉动每一组肌肉,观察骨的运动情况。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师巡查并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要求:1.边展示边用语言表述运动的过程;
2.连词成句:骨骼肌 骨 关节)
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关节运动
提出疑问:运动的过程真的像同学们探究出的那样吗?
演示实验:
实验材料:
标本1:只保留腓肠肌剥离其他肌肉的有生理活性的保留坐骨神经的牛蛙后肢标本
标本2:只保留胫骨前肌剥离其他肌肉的有生理活性的保留坐骨神经的牛蛙后肢标本
实验方法:标本固定于软木板上(如下图所示),锌铜弓刺激标本坐骨神经,观察足的运动情况
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牵动骨绕关节运动;
肌肉只能收缩拉动骨而不能推骨复位,与骨连接的肌肉至少两组。
骨骼肌----动力
练习巩固:
辨认完成屈肘、伸肘相关的两组肌肉及其分别所处的状态。
实验二:观察骨骼肌
实验材料:牛蛙后肢标本上的肌肉
观察目标:1.对照课本P43鸡翅肌肉图,辨认肌腱、肌腹并同桌互相指认;
2.观察骨骼肌的那部分结构附着于骨上。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师巡查,具体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1.辨认肌腹、肌腱
2.两端的肌腱附着于不同骨上
考考你:
实验结论:
肌腱绕过关节附着在不同的骨上
实验三:观察关节
实验材料:完整的鸡翅骨骼、解剖剪
观察目标:
1.活动各个骨,拉动各个骨感受关节的“灵活性”和“牢固性”
2.解剖开某关节,对照课本P43关节示意图,辨认关节各部分结构
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思考:1.关节的哪些结构使关节具有牢固性,哪些结构使关节具有灵活性?
2.关节头关节窝表面的关节软骨,在运动中会起到什么作用?
所以致用:
运动时容易受伤的关节有哪些?
参考答案:
2. 日常生活中,应当怎样保护关节?
参考答案: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骨、关节、肌肉协调配合完成运动。
汇报交流探究实验结果:
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关节运动
观察足的运动情况,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概括出实验结论。
学生辨认完成屈肘、伸肘相关的两组肌肉及用所学知识辨别两组肌肉分别所处的状态。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汇报观察结果:
(按照PPT提示的方式汇报)
实验结论:
肌腱绕过关节附着在不同的骨上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思考老师所提问题并尝试回答
思考并尝试回答
改变了教材中的实验顺序(三者如何配合完成运动→观察肌肉→关节→骨),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现象→本质;表→里
引入新的实验材料,新的实验的意图:①证明探究结果(运动过程)的真实性;②充分认识肌肉只能收缩牵动骨而不能推骨复位的特性,从而克服以往教学中的难点
练习巩固,应用所学知识
安排练习的意图:用模式图的形式为学生构建骨骼肌与骨连接的形式
选择用完整鸡翅骨骼除观察关节结构外还有其他的意图:
①骨与骨可通过关节连接;②利用该材料帮助学生区分骨和骨骼
意图:注重对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
四、人四肢骨 思考:蚯蚓体内只有肌肉没有骨骼,它的运动缓慢,鱼类、蜥蜴、鸟等有肌肉也有骨骼运动速度明显增加,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骨能增强动物的运动能力
展示人与运动相关的主要骨(四肢骨)的图:
思考问题并尝试回答:
学生对照该图指认自身的四肢骨。

课堂小结 问题:通过本节学习你知道了……
参考答案:1.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肌肉);2骨、关节、肌肉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学生总结回答问题

课堂巩固练习 思考:
人体的运动仅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吗?
参考答案:不能。
2.动物的运动对其生存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觅食和躲避天敌;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3.教材P45课后习题
思考并回答问题
完成课后习题 检测学生本节知识掌握的情况
拓展延伸

骨的连结

课后实践作业 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
(材料不限) 学生课后制作模型 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和理性思维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