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七上生物 2.3.2细菌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济南版七上生物 2.3.2细菌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7-05 19:3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细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细菌的发现和发生过程。
2.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
3.了解细菌的生殖、营养方式和芽孢。
二、能力目标
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尝试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密切相关。重视搞好个人卫生。
【教学重难点】
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
2.巴斯德实验的探究、分析与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细菌发现过程、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等有关的图片资料,准备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准备实验器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实验法、问题穿线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出示上节课培养细菌制作酸奶的电子相册,主要是哪种生物给我们带来的美食?导入快乐幸福的生物课堂。 欣赏,积极思考回答。 回味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习目标 出示探究目标,板书课题 阅读探究目标 对这节课的探究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任务一、细菌的发现 1、播放微课,找出是谁发现了细菌?
2、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从这个故事中,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1、听并阅读微课,找出是列文虎克发现的细菌。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讨论交流从故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发现,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态度。
任务二、细菌的形态结构 1、用对比的方法介绍细菌的大小,通过展示在电子显微镜下拍到的针尖上的细菌,说明细菌的微小。
2、展出细菌不同的形态图,让学生区别分类。
3、总结归纳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并举例。4、展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阅读课本73页,交流所获取的有关细菌的知识并梳理小结。
5、用橡皮泥制作细菌结构图,用铅笔画动植物细胞结构图。
6、展示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及表格,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从而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采用抢答和抽取的方式测评学习效果。 经过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认识到:
1、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看到。
2、细菌的基本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3、比较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认识并能说出各部分结构名称及功能。从而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4.阅读交流,识图梳理。
5.用橡皮泥制作细菌结构图,用铅笔画动植物细胞结构图。
6.识图列表比较识记。 1、通过图片、表格的对比,动手制作,动手画图,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知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
2、强化图文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3.采用抢答和抽取的方式进行测评。
任务三、细菌从哪里来? 1、出示制作酸奶的图片,让学生推测酸奶变质的原因,推测细菌来自哪里?
2、设计实验证明细菌来自哪里,并能解说实验操作步骤,现象及结论。
3、试试身手,反馈练习 通过推测酸奶变质的原因,推测细菌来自哪里?先做出假设。
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合作、动手设计实验,认识到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3.试试身手 通过推测作出假设,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动手设计实验,学生对细菌从哪里来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也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
任务四、细菌为什么无处不在? 1、展示细菌生殖图片和动画,引导学生总结出细菌的生殖方式。
2、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简单运算,说明细菌的繁殖速度极快,提醒学生要搞好个人卫生。
3、小视频演示芽孢的形成。 1、观察思考,认识细菌的分裂生殖。
2、通过简单运算,认识到细菌繁殖力强,引起对个人卫生的重视。
3、认识芽孢的特性。总结出细菌无处不在的原因。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总结 以自我介绍的方式,简单总结有关细菌的主要内容。
角色扮演,积极参入总结介绍。 梳理归纳沉淀知识,角色表演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检验知识的获得情况。
走进生活 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 出示练习题,引导解答。 积极参入回答。 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分层:根据能力强弱依次做四、三、二、一种生物细胞结构模型。 尝试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动植物、细菌及酵母菌细胞结构模型。
课外拓展,动手动脑。
教师寄语 “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巴斯德 反思 首尾呼应,
画龙点睛。